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武术与书法,是我国的国粹,一武一文,交相辉映,光彩夺目。剑术与草书是它们其中的代表之一。那么剑术与草书之间又存在着哪些共同点,本文使用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得出,在练习剑术与书写草书时,二者有着共同的平衡和节奏之美。  相似文献   

2.
三、草书篇于右任对楷书、行书艺术的探索达到一定高度后,从1931年起与他的弟子们在上海成立了“草书社”,次年更名为“标准草书社”。经过大约五年多时间的整理,初选各种草书约六十余万字,于1936年第一次出版《标准草书千字文》,先后八次修改再版。在对标准草书的研究中,他的草书艺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朱保荣 《收藏》2010,(7):171-171
笔者于20世纪90年代从德州古玩市场购得两件墨迹真品。一件是张东赢(字震山,号清泉,山东临清老官寨村人,光绪三年进士,选庶吉士)的行草书字册,一件是王善择(字兰居,号谷山,山东东阿城北小街子村人,光绪二年进士)的花卉翎毛画册。  相似文献   

4.
草书     
草书,"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唐张怀瓘《十体书断》)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相似文献   

5.
贵刊2005年第12期刊载叶柏光先生大作《行草书宣和通宝小平钱浅议》,笔者观看照片上的币文,颇有疑议。叶先生说“宣和通宝”是宋徽宗行草瘦金体,读者都能看出来,除了“和”字之外,其他三字皆不是瘦金体,虽然“和”字略  相似文献   

6.
陈联廷 《收藏》2009,(11):121-121
笔者藏有一枚安南(今越南)所铸“明德通宝”花穿钱,背文为草书“万寿”二字。直径25毫米,重5.5克(见图)。生坑绿锈,令人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7.
李烈初 《收藏界》2011,(7):102-105
喜见宋隨又一遗作明朝初期,书法家首推宋璲、宋克、宋广,号称"三宋"。宋璲(1344-1380年),字中珩,浙江浦江人,工诗文,善书,小篆为明朝第一,草书也名重一时。宋璲是明朝"开国文臣"宋濂  相似文献   

8.
行书     
费东宝 《上海集邮》2012,(11):14-16
行书,又称行押书,介于草书、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正楷那样端正,偏重于楷书书写的称行楷,偏重于草书书写的谓行草。有口诀云:"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若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相传为东汉刘德升所创,以笔画简略、浓纤间书、字迹妍美、风流婉约而独步当时。钟繇、王羲之父子得其真髓并臻于完善,成为风霏一时的新书体。《兰亭序》(2010—11—1.2;1999鲁BK—  相似文献   

9.
郑铭 《收藏》2023,(2):12-16
<正>前言明朝时期,水墨写意画飞速发展,其中,以徐渭为代表的的泼墨大写意画十分流行。徐渭是极具天赋的书画家,擅长用草书题款,赋予绘画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徐渭以草书入画,掀起草书题款的风潮,推动写意画从尚形向尚意的转变,草书题款的用笔、精神也对后世写意画风产生较大影响。可以说,徐渭的写意作品及草书题款占据我国书画历史的重要位置。无论是书画爱好者,  相似文献   

10.
寿的雅称     
刘桂云 《武当》2012,(3):60
有寿。年满六十岁的雅称,亦称本命年。著名书法家、古典文字家启功在《自撰墓志铭》中称:"六十六,非不寿。年过六十谓有寿"。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宋张即之的草书"喜"字,见《三希堂帖》,形似七十七,故名。米寿。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白寿。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  相似文献   

11.
读者园地     
3280页《一个文字古怪的日戳》一文提到“”两字。据笔者所知,“”即草书“善”,“”为“集”的简化字(未正式使用)。“”即山东省禹城县的善集支局。 广东 王锡亭  相似文献   

12.
左易正  彭建  李笙清 《收藏》2012,(6):38-43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最早出现于汉代,盛行于晋代,其后绵延不绝。明清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繁荣的重要时期,行书名家辈出,留下了众多的杰出作品,且看——  相似文献   

13.
殷生岳 《收藏》2009,(11):84-85
五一节前在藏友小W家看到一件像摆放香炉的铜座子。小W介绍说,这件座子有铭文。器物规整大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包浆也漂亮开门(图1),底款刻:“文化十酉年正月吉祥日持主铁玄”“西村和泉守作”(图2)。这件铜器侧面更有刚劲流畅的刻款:“天保十二丑年七月上涩谷长泉寺口见堂”;右旋面还刻着“山下青口吉田口藏”,下面还有6字草书,本人吃不准为何字,好像是“前次令喜兵怀”(图3)。  相似文献   

14.
每遇王铎佳作,总有一番不一样的心情,仿佛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正要表达,却又词穷。比如这件《草书临古帖卷》,甫一展卷.已为起首那一行字胸中勃勃然,恨不得立即止  相似文献   

15.
宗鸣安 《收藏》2010,(9):117-117
唐成通七年(866年)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作八棱体,青石。高约140厘米,经幢下宽上窄,每面下部宽约14.5厘米,上部宽约12厘米。八面刻字,行草书,行约68字左右。  相似文献   

16.
王乃栋 《收藏》2006,(3):44-46
唐代著名的狂草书法《自叙帖》,是草书大师怀素和尚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一件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兰亭序》一样存在着难解的“千古之谜”的书法艺术品。由于《自叙》原作已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自叙》墨迹是清宫旧藏的经宋代苏舜钦补写了前六行草书的古人摹本。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草书是最能展现艺术家对宇宙人生的感悟与个人情怀释放的一种艺术形式,而行书也具有草书的这种性质。于右任在他的行书实践中,从来没有被楷书的种种藩篱所圈限,每个阶段都在努力地彰显着不受制于传统并超越传统的突破精神。二、行书篇于右任的行书有三大特征:大度、超凡、豪迈。这些特征是与其魏体楷书风格  相似文献   

18.
芦金峰 《体育与科学》2022,(5):96-106+112
采用人类学、古文字学和甲骨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身体认知和运动特征的视角出发,以殷墟甲骨文中的“■”(触)字为研究对象,结合先秦文献和摔牛运动的影视资料,双向互证传统摔牛运动的基本特征与早期甲骨文“■”字的构型及词义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结论:从古文字学角度证明,甲骨文“■”字为“触”字,而非“解”字。从文字学角度与摔牛运动特征两方面进行双向互证,即从正向上,甲骨文“■”(触)字的构型来源于社会实践中摔牛运动的特征;从反向上,甲骨文“■”(触)字的词义,又揭示了摔牛运动的内涵。商代晚期摔牛运动的性质,是远古时期人们尚武尚勇的一种原始风尚,也是统治阶层彰显其实力的一种外在表征。探索摔牛运动的意义在于,一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印证了甲骨文“■”字为“触”字,二是可以追溯摔牛运动至3300多年前的晚商社会。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20,(10)
正这是一枚圆形银质花钱(见图),直径44毫米,厚1.25毫米,重5.6克。从做工和包浆来看,当为清代中晚期所制。正面图文为手工錾刻,有边宽约6.5毫米左右的同心圆线圈,内有"文王百子"四字,字体端庄工整,刚劲秀美。字与字之间,以花叶相隔,圆心处开有方孔,孔外錾有方线框,寓意四方平安。字和花叶之间的空隙处,布有鱼子纹饰,象征着子孙满堂。  相似文献   

20.
商业性体育比赛中基本民事法律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业性体育比赛中,有两个基本的民事法律关系:①观众与比赛举办者之间;②比赛举办者与参赛队之间。通过对这两个基本民事关系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得出:观众与举办者之间是一种服务合同关系,举办者与参赛队(员)之间是一种雇用合同关系。依据我国合同法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推导出观众、举办者、参赛队等各主体在商业性体育比赛中的权利和义务。为建立规范体育竞赛市场的法律、法规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