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动语态这一语法范畴是英汉语中都存在的一个语法现象。传统上认为英语的被动语态有一个较稳定的表达形式,并且比相应的汉语被动语态使用得更频繁。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英语的被动语态还有其它表达形式。而汉语的被动语态,除了一般的表现形式外,还有更常用的隐性表达形式。所有这些使得被动语态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变得更趋复杂。虽然从形式与意义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对比英汉语被动句的异同的论文随处可见,但这不足以揭示英汉语被动语态差异的功能与实质。因此,本文试从语言的民族性这一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语被动语态使用中的差异,尤其是体现于被动形式被动句和主动形式被动句使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李悦 《海外英语》2012,(22):169-171,192
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使用是非常频繁的,而其在汉语中使用,尤其是现代汉语中相对比较少,但随着英语在中国使用的逐渐流行,汉语中的被动句也逐渐增多起来。因此,当我们在作被动语态的英译汉时,要注意英语的语意和汉语的表达方式、表达习惯,准确的表达出原文的语意、语境和感情色彩,同时在作被动语态的汉译英时,也既要弄清汉语的语意又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该文旨在通过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的构式,初步分析英语被动语态和汉语被动句的翻译方法,以更好的理解和使用汉语及英语中的被动语态。  相似文献   

3.
英语被动句形式单一,通过使用条件和表现形式上的对比分析,英语以带标记的被动句为主;而汉语则以较为复杂、多变,无标志的被动句居多。英汉被动语态的直译,英译汉时注意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加上被动词来表示被动含义,把汉译为英时,应注意主语、动词间的关系。英汉被动语态的意译,在意思不变的前提下,将英语中的被动句翻译成主动形式的汉语。汉译英时要采用各种方式特别强调接受动作人或物的重要性。为提高英汉互译中被动语态的翻译工作,注意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及出现歧义和词根变化的特殊翻译。  相似文献   

4.
英语被动式在使用场合和主题意义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表达意义、应用范围及表达形式三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翻译英语被动句时,不能一一对应地硬译为汉语被动句;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充分考虑英汉语特点,适当转换形式,使译文通顺达意,避免翻译腔。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中都存在一种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式——意义被动句。然而,这类被动句在英语和汉语中无论是从形式结构还是从使用频率来看却都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使用的谓语动词、表示的时间范围、语序和使用频率这四个方面对英汉语中的意义被动句作一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态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英语中大量使用被动句,尤其是结构被动句;汉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比较低,主要通过意义被动句来表达被动语态。造成这种语态使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语法、修辞、文体、思维方式及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存在于语言系统内部。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动词的语义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造成两种语言被动语态使用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通过辨析被动语态的起源、基本内涵与实质,说明被动语态在英语中具有重要的语法地位和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对汉语中是否有被动句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和厘清,初步证实英语被动语态与汉语相关的句法现象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英语被动语态与汉语中一般意义上的"被动句"的差异很大,进而阐述了英语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及其根由,据此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英语被动式在使用场合和主题意义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在表达意义、应用范围及表达形式三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翻译英语被动句时 ,不能一一对应地硬译为汉语被动句 ;而应根据具体情况 ,充分考虑英汉语特点 ,适当转换形式 ,使译文通顺达意 ,避免翻译腔  相似文献   

9.
景艳娥 《海外英语》2011,(10):198-199
英汉语都有被动句。该文从英语被动句形式的研究,分析英语被动句表达的原因,从而找出与汉语被动句的相似性与差异,提出英汉语言转化的技巧。  相似文献   

10.
朱晓玲 《海外英语》2012,(18):247-248,25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展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英语与汉语之间对比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汉被动语态之间的对比为英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该文分别对英语和汉语的结构被动式和意义被动式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特征。被动语态在英汉语中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对英汉语被动语态的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中西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的认识和理解。该文以《呼啸山庄》英文本和方平的中译本(受到广大读者极大好评的、忠实于原著的译本)中典型的被动句为例,一一详解,为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甚至是思维方式差异提供理据,以此来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1.
在英语科技文章中,被动语态的使用相当频繁,但在汉语中则较少使用被动语态。在进行汉译英时,如何将被动句更好地翻译成汉语,使译文简洁、客观、准确,更符合汉语的习惯,是广大英语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正> 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很广,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它是英语中动词的一种变化形式,表示句中的谓语动词和其主语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动宾关系。被动句的主语实际上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英语被动句把所要说明的人或事物放在主语的位置上,突出了行为的对象,因此较少主观色彩。汉语中虽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较狭窄,许多被动意义的句子是用无主句的形式来表示的。英语被动句的译法比较灵活,很多情况下都可译成汉语的主动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时,都存在被动语态.但同一语法术语在两种语言中所代表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在深层句结构及意义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本文将对英语表示被动含义及汉语表示被动含义的各种形式做一总结;再以汉语被动为出发点,将其与被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差异并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隶属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有诸多差别,两种语言的被动语态的使用更是不同。相对汉语而言,英语的被动语态使用更为普遍,所以无论是中西文化交流还是翻译实践都常常涉及到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语翻译问题。那么,如何在尊重英汉语差异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翻译英语被动语态句呢?本文拟在英汉对比的范畴内,探讨英汉被动语态的各自特点和英语被动语态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陈艳颖 《文教资料》2010,(17):34-36
本文拟就英汉语的被动意义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归纳、分析和探讨。英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二是表达被动含义的主动形式,即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该文从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语态,但两种语言对被动语态的使用却常常不同。同一个语境,同样的含义,英语往往用被动语态表达,汉语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主要原因是英文考虑的重点是事情,即受动者,而汉语考虑的重点则是人,即施动者。虽然汉语中有"被"字可用来表示被动,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我们并不执着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因而一般使用主动形式。本文从结构形式、语义含义、使用语境、语用功能四个方面对英汉被动句的特征作了概述,希望通过分析比较其异同,对英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中有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被动语态。人们习惯于用被动语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使之变成了一种常见的表达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汉语和英语都具有各自的古代思想文化特征,这使得汉语更倾向于用主动语态来表达句子及其感情,而英语在人们想表达其思想时通常使用被动语态。因此,本文以《骆驼祥子》的英译本为基础,对其英译本及其对应的被动英语翻译和主动英语翻译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汉语主动语态和英语被动句在特点和使用上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各自拥有不同的概念化方式.文章从对比的角度探讨了英汉语动词方向义概念化方式差异,并以汉语意义被动句翻译为例分析了英汉语动词方向义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提出译者要尽量使用地道的目的语来再现原语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9.
英语和汉语在语态上有明显差别,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比汉语高得多.汉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较窄.由于两种语言语态上的不同之处,对于被动语态的英译汉就应特别予以注意.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汉译时不一定都要译成被动句,要运用汉语中恰当的表现手法.本文从四个方面浅析了英语被动语态的译法:译成汉语的主动句,译成汉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被动语态的应用非常广泛,凡是在不必或无从说出施动者以及为了强调动作的承受者等场合,往往都用被动语态。汉语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要小得多。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很多情况下都可译成主动结构,但也有一些仍需保持被动语态。下面,我谈一谈被动语态的一些常见翻译形式。一、译成汉语主动句英语原文中的被动结构译成汉语的主动结构又可分为几种情况:1.原句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仍作主语,译文中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如“被、把”等字样。它在形式上是主动句,但表达的则为被动意义。例如:Intheirmeetingthisquestionwillbediscussedb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