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对20世纪中国文艺美学现代性建构的探寻,是建立在中国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他以开放的视野,务实的态度,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超越了“西文化中心论”与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艺观念,强调文学艺术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地位,提出了一整套具有鲜明现代意义的注重“生命与审美”的文艺美学观,为实现中国文艺美学的现代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世纪之交,重新审视王国维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艺美学的研究和中西文艺美学的比较研究应该在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走向具体艺术门类的深入研究。文艺美学以艺术中的具体审美经验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学科的逻辑支撑点,这是它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差异,它也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与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事实性的存在,这种事实性的存在本身表现出中西文艺美学切实的相关性。全球化的文化语境动摇了欧洲文化中心论和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根基,使得比较文学、比较美学的研究发生了从西方中心化向世界范围的国际化的逐步位移。在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中,我们应追求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文艺美学的互见、互识、互证、通达、会通。  相似文献   

3.
在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梁启超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历史作用,这不仅表现在他倡导了“小说界革命”和“诗界革命”,更表现在他对于文化交流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方面。由此他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如何进行中西文化的互相沟通和横向联合;其“中西文化结婚论”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年来中国现代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模式,带动了传统文艺理论向现代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从学科定位的基本要求出发,80年代以来兴起于中国美学、文艺学研究中的“文艺美学”的对象问题值得质疑;把文艺美学从美学和文艺学中独立出来的做法,是中国特定学术环境影响下的产物,包含着对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对象的双重误读。从中西美学史、文艺学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美学、文艺学、“文艺美学”应当三位一体地向前发展,“文艺美学”无独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米晓燕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F0003-F0003
美学来源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艺美学虽然不是直接胎生于哲学,但其观念却受着哲学思想多方面的影响。这是赵东栓教授在《先秦哲学思想与文艺美学观念》一书中立论的基础,也是该书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观念和理论的基本思路。综合来看,该书探本寻踪,溯源清流,具有明显特点。从宏观上,作者对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文艺美学观念的历史进程做了阶段性划分,认为其发展经过了三个时期。一是原始意识的混沦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代,呈现着各种意识相互混杂的混沦状态,而主导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是前哲学意识,其核心是巫术宗教意识,文艺美学观念的萌芽也就在前哲学意识中诞生。二是原始混沦意识向理性意识过渡时期,商周之际理性意识开始萌发,哲学意义上的萌芽开始出现,以《周易》古经为代表的在巫术形式中产生的“哲学萌芽”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观念和理论。  相似文献   

6.
“悟”是中国古代诗学审美体验的核心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美学范畴的深刻嬗变过程。其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是其很重要的哲学基础,魏晋之际,“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在南宋时则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一书进一步推进了近年来学界对“文艺美学”的研究。该书导论从宏观角度确立了全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编从整体上对中西文艺美学进行了理论概述,第二编从文学、绘画、音乐三大艺术门类中进行了中西文艺美学的比较研究。该书通过比较研究显示了中西文艺美学在文本结构等诸多方面的相通性、相异性以及彼此对话的可能性。面对中国古代诗性的文化艺术与西方系统化逻辑性的哲思,此书以开阔的比较视野诠释着文艺美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道德来自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造成了各自传统道德教育的差异。在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基础上,西方重“认知”,中国重“情感”;在道德教育的结果和逻辑上,西方遵循“由外而内”的逻辑,中国遵循“由内而外”的逻辑。文化价值多元、知识性质改变和道德本身的复杂等一系列因素共同造成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困境。借鉴对中西方道德教育差异的思考,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以“知识”或者“情感”为基础的认识论传统,在“知性”与“感性”的结合中,统筹人的复杂性和人类生活的多样性,从人性和人生发展的复杂性出发,重建道德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的“大时代”,徐文珊的《历史教育论》则是这个“大时代”的产物。它是中国历史教育由传统走向近代过程中出现的第一部总结性、系统性的专门著作。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历史教育由“考古”向“考今”的转向,也顺应了抗战的时代要求。它的内容比较丰富,具有鲜明的思想特色,主要包括首次明确地从理论上将历史教育区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不同领域、历史教育以情感教育为先等六个方面。而它的时代价值,则体现在推动了文化抗战工作,促进了历史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艺生存格局的变化和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浸润,文艺美学已不满足于对文学艺术的审美阐释,而努力从文化批判的立场拓展文艺美学之美学阐释的精神空间,包括大众文化在内的审美文化,成了文艺美学关注的对象.文艺美学发生了从文学艺术研究向文化批判理论的转向,由此带动了文艺美学人文精神的提升和文化建构功能的强化.  相似文献   

11.
克里姆特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极富有装饰性。而我从其中对中国文化的引用,并未影响其整体风格的这一特色,联系当今我国设计界的不良现象。认为在中西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更应强调作品中的民族文化风格。并简述“中国元素”于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在近现代中西文明碰撞交融的时代,我国不乏仁人志士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辜鸿铭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在信仰、文明教化、义利观方面的比较,提出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明相互借鉴的中西文明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观点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层面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西方交流越来越密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通过从饮文化与食文化两大角度,对比中西饮食文化中的热饮与冷饮文化、酒桌与酒吧文化、茶文化与下午茶文化、夜市小吃与节庆集市小吃、混沌文化与有序文化影响下中外用餐、选材、厨具选用等诸多的异同点,得出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要靠容纳并包、积极推广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期引申出文艺美学通向未来的路径 :一、从“五四”到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解 ;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 ;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 ;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期引申出文艺美学通向未来的路径 :一、从“五四”到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解 ;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 ;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 ;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现代文艺美学的角度评析了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和《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的主要观点,较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了《读法》所提出的有关小说的艺术虚构、典型性格、创作手法,以及戏曲艺术的主要人物形象地位、“有无”等艺术辩证手法等文艺美学思想,充分肯定了金圣叹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对小说美学和戏曲美学理论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艺美学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导致对文学知识传统的反思和重构.中国文艺美学在对中国古典传统、中国现代传统、西方古典传统、西方现代传统的反思中,日益意识到自身对文学知识的重构必然在跨文化语境中展开.对这一文化学术处境的积极应对,有可能为文艺美学学科开辟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方美术史上徐渭和凡高都可称得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画家,两人所取得的成就和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影响之大都为后人所称道。翻开美术史我们就会发现,两人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和艺术风格,而从这些相似的经历和艺术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艺术精神的“异质同构”和中西近现代艺术精神的“骤变”,正是这种中西的“异质”和特殊的社会文化造就了这两个中西美术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以期引申出文艺美通向未来的路径,一,从“五四”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论,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文艺美学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兴"是中华古典文艺美学中最重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基元性范畴,"兴"论美学是中华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兴"论美学研究对于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文艺美学研究角度,以中华古典兴论美学为例,探讨如何深化文艺美学研究,实现兴论美学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