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究竟是谁毁了圆明园?探讨这个问题未免贻笑大方。稍有点近代史常识的,或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都知道北京城郊这座始建于1709年的“万园之园”,毁于1860年的英法联军之手。这本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可最近两位文学作者却大胆地提出了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熔新闻的严格忠于事实与散文的不拘一格于一炉,这是美联社驻北京记者采写的《修复圆明园》一文的主要特色. 1984年9月,北京召开了圆明园学术讨论会,决定部分修复被帝国主义分子焚毁的圆明园.圆明园在国外素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因此这一决定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不少外国记者采写了这方面的报道,《修复圆明园》是笔者读到的几十篇中较有特色的一篇. 《修复圆明园》忠实地报道了圆明园被毁的经过,并以生动的事实解释了中国为什么要修复圆明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篇新闻作品.作为一  相似文献   

3.
雍正、乾隆曾为圆明园的一些建筑作四字题额,成圆明园四十景。这四十景基本上集中了圆明园的景观精华。乾隆住在圆明园时,兴之所至,对这四十景——作了题咏。宫廷画师沈源、唐岱依据圆明园著名景群绘制了绢本彩色的四十景图,并由汪由敦楷书了弘历所作的四十景题咏。这些东西原都存于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抢掠烧毁圆明园时被劫,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1983年,  相似文献   

4.
历史的反思作为一个记者,探古索幽,似乎也应是一种爱好。这倒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希冀在一片历史的废墟上寻找它新的新闻依据,告诉人们那片废墟上的新发现,传播废墟的深沉呼唤!圆明园遗址,不就是这样吸引了中外记者的吗? 关于圆明园的报道文章,全国报纸、杂志所刊发的,恐怕也难以统计了。有的出自专家、学者之手,有的出自记者之笔。在我们印象中,五十年代较有影响的,大概要算《光明日报》一九五三年十月十七日、十八日连载的王威那一篇《圆明园——为圆明园被国际  相似文献   

5.
对于一个事物而言,回答它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对回答它是什么?、它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它的运动与管理过程等问题,具有前提性的意义。因此回答档案形成规律即回答档案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涉及档案学理论中许多前提性、根本性问题。如档案是什么?它为什么存在?它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它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与管理?等等问题,都与之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回答好这一问题,档案学的其他问题就失去了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1.弗朗西丝卡钉在罗斯曼桥(一座廊桥)上留给罗伯特·金凯的那张纸条上写的是什么内容? 2.《登上健康快车》一书中提出的“完全健康十大行动”中的行动一是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图书馆学刊》1982年第二期上拜读了卢尚质同志的文章《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性是不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这篇文章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阶级性?第二、什么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性是不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第三、社会性和阶级性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三个问题十分重要,它涉及到许多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8.
1931年圆明园遗物文献展览会,是近代中国圆明园保护和研究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这次展览会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其所构筑的纪念空间重塑了有关圆明园的历史记忆,增强了人们对这一"国耻"的认知;另一方面推动了圆明园学术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各界的文物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近几个月,济南市公安局陆续收到市民报案,反映在红绿灯路口经常发生聋哑人抢劫案。一时间,“聋哑帮”流窜多省、四处抢劫的传闻在市民中引起震荡。经过精心策划,济南警方抓捕了这一团伙的10名成员。“聋哑帮”都是些什么人?有什么来历?成员什么身份?作案特点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结成抢劫团伙?靠什么维系帮派?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正>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中的重要一园,又是清代皇帝园居理政的政治中心。圆明园特殊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了清王朝对其安全保卫工作甚为重视,除了加强兵力部署外,管理也很严格,由此形成一整套严密的护卫制度。一、内外结合的安保体系圆明园刚兴建时,朝廷就对其安保工作进行周密部署。雍正皇帝即位后,进一步开创了清帝在圆明园园居理政的机制,这使得圆明园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安保护卫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的事务。  相似文献   

11.
一个偶然的诱因,我想到了谈这个值得重视的题目。前些时候,电视屏幕上播出一则相声,令人捧腹。其中有这么一段:某教师家访,考问一学生:“圆明园是谁烧的?”“老师,圆明园不是我烧的”,学生答。孩子的妈急作旁证:“这孩子从不说谎,说不是他烧的就不是他烧的。”孩子的爸也接上茬:“孩子,是你烧的就认了,好汉做事好汉当,烧了,咱赔!”捧腹之余,思绪不免兴起一阵苦涩的波澜:那小学生和家长说得真诚,却昧于无知。大概都没有学过近代史,不晓得当年洋人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的事,更不知遭焚劫的竟是一座堂皇富丽  相似文献   

12.
你见过列车倾覆吗?即使没有亲临其境,几回从电视里目睹那机车支离破碎、老少血肉横飞的惨状,也叫人心悸了。所以,从《解放日报》上读完《为赚五角钱,宁毁一列车》的通讯(见该报1987年12月16日)。我只能长叹一声:天下竞有这等人! 不是跟谁过不去,也不是出于什么政治图谋,仅仅是为了一丁点儿小便宜,“如果把一根闸瓦扦截成两段,再加加工,不就变成两个扒钉了吗?一个扒钉5角钱哩”——就为这,青年农民杨丙玉在河南省韩堂车站一根又一根地拆卸下列车轮的闸瓦扦,从而为  相似文献   

13.
我们播音的基础理论体系,要在实践中不断建立起来,这是播音队伍要完成的一件大事。对于这个问题,我谈几点看法。(一)关于播音要素问题。苏联播音员在五十年代曾总结播音有三要素:是什么?为什么?对谁播?我们也延用了这三要素,后来又补充了怎么播这第四要素。是什么?为什么?这两要素是解决对稿件的理解问题,是怎么播一篇稿件的基础。怎么播?是表达问题,是手段,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与稿件相贴切的有声语言传达出去的一种方法。因此,播音的几要素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理解作为基础,表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术了。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世界“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遗址保护问题,受到国内外人士广泛关注,亦对目前状况很是担忧和不满,1999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0届国际建筑师大会,将这一问题作为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法国华夏建筑研究学会、凡尔赛建筑学院联合发起,于1999年6月24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行圆明园遗址保护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上,华夏建筑研究学会主席、法籍华人邱治平及凡尔赛建筑学院建筑史学家姬霞妮,展示了1998年12月及1999年3月,考察圆明园遗址山高水长至紫碧山房一带及九洲…  相似文献   

15.
谈写作(三)     
我们讨论写作,写作方法,多次使用规律这个概念。究竟什么叫规律?规律表述出来是什么样子?我们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来绞脑汁?这两个问题同写作、写作方法有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不能作笼统的抽象的回答。这些问题不是凭空提出来的一些哲学概念,对我来说,它是根据工作需要提出来的,它是急切需要解答的思想疑团,思想难点。现在我们看看工作的需要怎样提出了这些问题,又怎样在工作当中寻找答案的。  相似文献   

16.
重建圆明园必将成为两百多年后,东西方文明重新融合,全世界人民友好团结的世界性标志工程。这也许也是我们重建圆明园最大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深度报道中的焦点问题?如何才能抓住焦点问题?焦点报道如何才能“拉”出“响”来?这是当前新闻报道中极为关注和热衷探讨的问题,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如何抓住深度报道中的焦点问题? 什么是深度报道呢?《新闻学简明辞典》中说:是“一种阐明事件  相似文献   

18.
吴言 《新闻三昧》2004,(7):21-21
写新闻经常要用些背景材料以及历史性材料,有些记者往往凭借自己的记性大笔一挥就写上去了,也不加核对,往往出错。比如经常看到记者写新闻中将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说成是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一误。最近6月23日文汇报头版与弟九版刊登了“圆明园胜景复现申城”的新闻及一个  相似文献   

1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新的报道领域,也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捕捉改革大潮中的精彩瞬间,使新闻摄影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既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为此,我们请一批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同志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以便互相交流,共同探讨。 1、您认为自己近几年在以摄影报道改革大潮中做了哪些比较成功的努力?有哪些比较好的作品? 2、您认为近几年新闻摄影报道改革大潮方面主要成绩何在?有什么新突破?还应在哪些方面努力? 3、您在从事这类报道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最苦恼的是什么?您认为新闻摄影在这方面的优势在哪里?难点在哪里?办法在哪里?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4、您认为近几年来反映改革大潮的成功照片有哪些(请举出四五幅作品即可)?  相似文献   

20.
正从乾隆十二年(1747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皇帝在圆明园中长春园北部引进了一组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入皇家园林尚属首次。尽管西洋楼在圆明园的整体规划中无足轻重,就全园而言不过是局部的点缀,但它毕竟是欧洲建筑和造园艺术传播到中国以来的第一个具备群组规模的完整作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要在圆明园中修建西洋楼?按照传统的说法,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偶见西洋画中喷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