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能够淡看这几次改动吗  钱钟书自命“文改公”,已经发表的作品总是不厌其烦地增删修订,如《管锥编》,增订的文字几近全书的 1/5。《写在人生边上》再版多次,钱钟书也是反复修改,其中《读〈伊索寓言〉》有几处修改,不仅关乎语言运用,而且还可以咀嚼出钱钟书的一些思想。 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在 1984年版的基础上准备简体横排重版《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朋友”之后加“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可以看出,这一改动,…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先生曾对《伊索寓言》有过很高的评价:“《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正如他的《读(伊索寓言)》不愧是一篇讥讽和透视现代人情世态的立意深远的妙文。对于《伊索寓言》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钱氏是“读”或说是“别解”,  相似文献   

3.
《读<伊索寓言>》一文的学习重点之一,是理解难句含义。其作者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博大精深。其思想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这种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反映到他的文章中,又总是用最简约的形式去表述,是真正的“言简意赅”。这样,钱钟书先生文章的语言就具有了立体化特征,因此对其语言的解读也必须是多维度的和多层而的。下面就《读<伊索寓言>》的几句话,试作这方面的解析。  相似文献   

4.
《读〈伊索寓言〉》一文的学习重点之一是:理解难句含义。其作者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博大精深,其思想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是一般人所难企及的。这种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反映到他的文章中又总是用最简约的形式去表述,是真正的“言简意赅”,这样钱钟书先生文章的语言就具有了立体化特征。因此,对其语言的解读也必须是多维度、多层面的。下面就《读〈伊索寓言〉》的几句话,试作这方面的解析。1.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解读一:这句话写尽了大作家的悲哀。死后可以养活一大批人的大作家,生前却常常连自己也养活不…  相似文献   

5.
<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读出一个新的《伊索寓言》,或者可以说又创造出一部新寓言——钱钟书寓言。这个新寓言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超过《伊索寓言》,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但我并没有否认《伊索寓言》自身的价值。相比较而言,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更贴近我们的时代,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要求,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是《伊索寓言》不能企及的。且不说钱钟书那诙谐机智的语言给人感情上的愉悦,那独到的见解给人  相似文献   

6.
寓言,儿童不宜. 这是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之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他们这样讲有什么依据呢?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里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于是,有的同学就认为钱钟书也像卢梭一样,反对儿童读寓言。真的吗?小孩子到底该不该读寓言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探究一下钱先生挖掘出的寓言的新意:蝙蝠的故事,揭露的是“变色龙”式生活态度的劣性;蚂蚁和促织的故事,批评的是借他人之名为自己张目以至借此谋生的奇怪文学现象;狗和影子的故事,嘲笑的是人没有自知的可悲;天文家的故事,昭示的是人巴结、趋上的弱点;乌鸦的故事,阐释的是皮毛(外表)与内在没有必然联系的客观规律,鞭挞…  相似文献   

8.
如今,年轻的一代、两代并不那么喜欢读巴金,对鲁迅更是心存“畏惧”。我们当然不必作一番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的说教。这是因为,有效的阅读是需要兴趣的,说教可能一时奏效,却不可能带来持久的读书兴趣。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在《读〈伊索寓言〉》中说:“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是的,一切都在进步,我们这个世纪的一切尤其品格又要比上世纪进步多了,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的新见解,到我们这一代似乎又“衰朽”了。蝙蝠的故事———现代的蝙蝠无论碰到鸟还是碰到兽,他都不假冒,而依然是———蝙蝠。现代人矫揉造作的技巧太多,弄虚作假的本事太多,道貌岸然的嘴脸太多,一切都易戳穿,所以他干脆以蝙蝠的身份出现,解剖自己,坦荡胸襟,习惯虚假的人们顿时惊佩不已,于是他立即欣欣然成为媒…  相似文献   

10.
《伊索寓言》是一本教人变得更聪明的书,但钱钟书先生认为它不宜做现代儿童的读物。理由一,他引证:“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理由二,他个人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见《写在人生边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  相似文献   

11.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成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却弄不到嘴,只好放弃,并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 这个寓言再次出现在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里,钱钟书对它有了新的阐释,我也对它有另一种新的理解。以前,和所有初读这则寓言的人一样,我觉得狐狸的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实在愚  相似文献   

12.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以上是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先生就卢梭观点对儿童该不该读《伊索寓言》所作的一番真知灼见。其实每当我考虑到“该不该”这一问题时,总是很矛盾。因为人生中有太多的机缘巧合,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正如钱钟书说:“我认为寓言要不得。”但“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也正如我写下这段文字,其实直到我写完上段文字才明…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先生曾对《伊索寓言》有过很高的评价:《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正如他的《读〈伊索寓言〉》不愧是一篇讥讽和透视现代人情世态的立意深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谈自己写小说的经验时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子”(达.芬奇《笔记》),“眼睛是这样敏感的器官.根据它,你们就有可能臆度出你们这位谈话人的感情”(阿·托尔斯泰《论文学》)。  相似文献   

15.
读《伊索寓言》,文豪钱钟书是读出了味道。作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复杂生活的智者的钱钟书,能够对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洞察幽微,用自己独特的“别一只眼”简笔勾勒,撮其要、观其形,使我们看清了镜子背后的是是非非。《读<伊索寓言>》洒脱、幽默,大量使用反讽手法,而这恰恰给我们理解文章带来了难度。现仅就文章的难点浅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柔情     
鲁迅不仅在孩子那儿寻找纯洁和单纯,他自己也有着一颗“赤子之心”。鲁迅尽管早就看透了整个世界,但直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天也没有对世界完全绝望,正是这颗“赤子之心”在支撑着他。平时,鲁迅的工作非常繁忙,他在几所大学里兼课,白天很早就出门去了,晚上很晚才回家。但是一有空,他也会像小孩一样跟俞芳姐妹一起“贪玩”。俞芳记得,有一次,鲁迅拿着放大镜,在太阳底下把纸点燃。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聚精会神地用放大镜点燃纸张呢?我想,他一定是出于“好玩”,仅仅是好玩,没有什么别的用意,也无须鲁迅研究专家们赋予这一行为特殊的“…  相似文献   

17.
在春天的阳光下,孩子静静地读着一本《伊索寓言》。孩子长得很英俊,两只眼睛像夜空中的星星,这使童年的他显得透明而聪颖。阳光吻在他的脸上,把他的仪容修饰得更加生动。孩子的心像纸船一样在那位古希腊文学家创造的寓言的河流上漂游。他感到幸福、痴迷而沉醉。孩子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蚊子和一头健壮的狮子。那只蚊子以曼妙的姿态在空中划出了一道发亮的弧线。蚊子飞近了趾高气扬的狮子,狮子的眼睛里射出不屑一顾的目光。狮子说:“信不信我可以一口吞了你。”蚊子不以为然。孩子觉得那时蚊子的表情很有大将风范。蚊子甚至平静地朝狮子笑…  相似文献   

18.
1.较好地体现了命题的科学性 今年的全国Ⅰ卷作文材料采用了寓言形式,根据寓意,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一篇文章。这种命题形式考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已学过,特别是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里学了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一篇文章,作者对其中的九个寓言有独到深刻的分析点评。通过这种对钱钟书先生的点评,学生对寓言的讽喻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他们一般都能够掌握钱氏的分析方法与技巧,懂得多角度观察,换位思考,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而又符合道理。  相似文献   

19.
领着孩子们从野外归来,忽然发现一只翅膀受了伤的小乌鸦,一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像孩子一样望着他。他不能把它丢弃,因为他知道,如果这样做,他会一生都记得那双眼睛。于是,他和孩子们收养了它,把它照顾得很好,直到它又可以飞翔。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关于孩子“良心”培养中的一个故事。读着“一生都记得那双眼睛”这样的话时,我读不  相似文献   

20.
一、阅读切入 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灵智隽永,奇警深刻。他在古希腊寓言的石头墙上,竟然别凿一隙,让一株钟灵毓秀的智慧之树藏根其间而旁逸斜生,“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用”。钱先生读《伊索寓言》,并不止于对其中所寄寓之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的感悟,而是打通古今作出位之思,将那些古老寓言的情节嵌入现代文明的画布背景中作个性化的新解与改制。其文的旨趣亦绝非是在炫其博雅,而是以闪烁着妙悟的博采并蕴含着真理的佯谬的“钱氏解读”为利器,对现代社会的弊端及现代人性的丑陋做犀利、痛切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