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5 毫秒
1.
阅读是读者的一种个性化行为,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读书——感悟——表达”过程。在阅读中,要还学生以独立的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反复品味,走进作品,在自读、自悟、自得的过程中,有所吸收,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有所质疑,有所收获。“三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意识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一、读中感悟,真真切切地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所得到的感觉,是发自内心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钟老师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上,着重引导学生感悟,自己提出阅读不能解决或想知道的问题,并通过读书和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读、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培养语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感悟,就必须充分地读。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因此,只有读得充分,才能悟得到位。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以“读”为主,教师主“导”课堂,而不独“占”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读得充分 悟才能到位@马希芳$宁…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读者的一种个性化行为,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读书——感悟——表达”过程。在阅读中,要还学生以独立的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反复品味,走进作品,在自读、自悟、自得的过程中,有所吸收,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有所质疑,有所收获。“三学”课堂阅读教学策略,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意识和方式。所谓“三学”,就是问学、导学、答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一篇作品时,历经阅读的全过程。一、问学——自主读书,有所思,有所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学思维”(这里所谓“思维”,是广义的,指由有效学习所引…  相似文献   

5.
以读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悟能力;在评读品读中,激发学生情感,提高阅读的鉴赏力;引导学生深层次读书,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 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第7课。 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以学生为本,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本课教学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围绕“爱”,以“爱的传递”为线索展开阅读,注重感悟,  相似文献   

7.
阅读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它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生活。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感情诵读,在读中悟语,读中悟情。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学生运用课堂中所学的方法,自由地读。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要让读书成为习惯,人人在读中学习,人人在读中争先,人人在读中品尝快乐的滋味,以达到“读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呢?笔者的做法是:一、读书促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1.在轻读想像中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  相似文献   

10.
新大纲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和语言积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突出强调了语文“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指导、诱导学生自主读书,启发学生阅读的心智,把“读”与“思”结合起来,以读促悟,以悟导读,从而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读”的活动归纳成四点:一、初读求通、整体感知每篇课文教学,都应把自能读书放在首位。给予学生充分读书的时…  相似文献   

11.
赵寿成 《江苏教育》2006,(1B):19-20
“学题”是指提供给学生不是只要答案的问题,而是指导学生自读感悟的提示。其目的是把繁琐提问变为学生潜心读书思考.把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变为学生的自读自悟。下面结合教学谈谈自己在“设计学题”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走进文本,吸收文本精华,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读”和“悟”这两条主线,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心灵。  相似文献   

13.
“读悟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新大纲语)为目标,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字,在读中领悟作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发情感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在悟后读,读出章的意、情、境。在读通、读懂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地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其语言的运用。它以“初读感悟→精读领悟→导读省悟→美读品悟”为基本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需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和“感悟”呢?一、掌握方法,以多读促进感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  相似文献   

15.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语言美、意境美。入情入境地阅读,会油然而生“桂林山水秀,美溢胸怀间”的审美感受。教学本文时可以读为本,恰当借助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力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美,理解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一、诱发“入境”阅读寻找美要想学生入境,教师就要做好“导游”。教学时可用质疑式导入: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二、互动式阅读感受美教学中,抓住“读”这一感悟语言的主要方法,将“朗读”与“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读中悟,以悟促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1.初读课文,整体感…  相似文献   

16.
“学题”是指提供给学生不是只要答案的问题,而是指导学生自读感悟的提示。其目的是把繁琐提问变为学生潜心读书思考,把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变为学生的自读自悟。下面结合教学谈谈自己在“设计学题”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7.
在《壮丽的青春》的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充分相信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应放手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自主地参与阅读实践..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打造自我,做灵魂的游历者;披文入境,做情感的感悟者;揣度深思,做问题的探究者,一句话,追求充满诗意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陈明 《山东教育》2005,(10):22-22
《做什么事最快乐》是苏教版第二册的一篇课文。“做什么事最快乐”是课文的中心问题,理解这个句子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要突破难点,教师应以“读”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以读求悟,读中见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由第一自然段的中心问题入手,激发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整体阅读感悟。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阅读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它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生活。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感情诵读,在读中悟语,读中悟情。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李新增 《山东教育》2005,(16):35-35
一、自主探究——实现与心灵的“对话” 自主探究,就是学生通过与心灵的“对话”,发掘潜能,激发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感悟语言文字蕴藏的内涵,获得心灵的舒展,从而构建心情舒畅的“对话”环境。这样,学生个性得以张扬,从而以自由开放的心态去读、去思、去悟,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