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视觉文化是新兴的文化形态和思维范式,是一种以"影像"、"景观"为核心的高度视觉化的文化,也是意识形态的新载体。它通过制造出拟真的幻象,诱使观众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一种替代性的幻觉,成为意识形态控制日常生活的新方式。实现这一控制的内在机理是视觉文化"把个人询唤为主体",也就是个人在消费影像和景观时,沉迷其中,由外在的客体转变为主体,自愿认同视觉文化所传达的意识形态观念。  相似文献   

2.
"读图时代"使视觉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但也给视觉文化带来负面的影响.文章从视觉设计的主体、视觉设计教育、视觉设计所处的市场、行业环境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读图时代"语境下视觉设计的责任问题,强调视觉设计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正视"读图时代"所带来的负面因素,不要一味沉湎于表面上的视觉繁荣及其所带来的高额经济价值,认为构建一个更加健全的视觉设计价值体系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在视觉文化勃兴的整体氛围中,视觉文化传播所依赖的主要媒介——视觉媒介表现出了鲜明的、以感性主义为中心的视觉消费特性。具体到电视、电影、网络、广告等视觉媒介中则又分别表现为娱乐至上、制造视觉奇观、视觉快感与精神虚无及意义的碎片等不同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4.
李楠 《考试周刊》2011,(48):22-23
传统印刷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的阅读文化,已被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性质都不同于传统特征的现代视觉图像文化所代替。因此阅读文化已不再是人类文化艺术单一的形态.另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态——视觉文化已经占据了现代文化的主导地位。在现代视觉文化的时代,人们的阅读载体、阅读动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阅读内容与阅读主体的沟通方式及想象空间,都较传统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况下,网络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将自身的优势发挥的淋淋尽致,给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行为与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行为、社交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本文就网络所传播的行为与文化对高职生的心理影响作出探讨,提出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待网络文化,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语言禁忌在荆楚地区无处不在,它与每个人的身体、言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等都有联系。它是一种生活习俗的反映,也是人们的社会观念、伦理观念、生活观念、审美观念等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在这一文化区域内的综合反映。它是荆楚地域文化的产物,是社会体系自身的需求所致,同时也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它源于民众对美的追求,源于人们的各种心理欲望。它在俗信文化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表现为:对语言的结构和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汉语的语汇与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它是对语言环境的美化,它使人们不自觉地使用文明用语,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相互交流而言,它带来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是对相异地区与民族文化的补充与丰富。  相似文献   

7.
论网络时代的视觉文化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视觉文化的到来,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另眼看世界。本文在分析了视觉文化的定义之后,指出信息时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视觉艺术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并着重介绍了网络时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及价值体现,最后从这个角度分析了网络潮流中保护我国民族文化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陶瓷文化内涵与传承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意识、观念性质的存在,它是无形的,是直接与人的需要、品位、愿望等主观意识结合在一起的。相对于陶瓷这种"物"而言,陶瓷文化是一种美丽,一种品位,一种灵性,一种由物所涵养的"神"或"气",是一种脱离了外观、式样甚至质地的相对存在。陶瓷文化的内核概括起来就是和祥安康。  相似文献   

9.
朱小莉 《文教资料》2011,(17):100-102
由于"视觉"的优越性、科技的发展,以及世界文化的转向产生了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形态,它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取向、艺术观念都受到了强烈冲击。和印刷文化相比,视觉文化具有大众性、可感性、虚拟性的特征,这必将深刻影响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方面面。视觉文化在给幼儿美术教育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给传统的美术教育带来诸多挑战。作者作为幼教基础工作者在了解视觉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把视觉文化引入到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来,在内容的选择上扩大和增加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视觉产品,在活动组织上体现综合与多样适宜。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变迁是指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文化系统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诠释,它积极围绕人类的行为。一个文化系统通常包含三个层次的关系:第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是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文化变迁是属于文化发展、变化的一种类型,是从以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产、生活文化开始,"由表及里"不断地向深层次文化渗透的。蒙古族文化在重庆彭水县向家坝发生的变迁便是在特定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在内外因的推动下与周边散杂居民族在生活中长期相互交流、交往,互相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所发生的一种文化变迁现象。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互联网等新媒体为载体,带有海量、快捷、及时、互动等特色的网络文化,已开始渗透到大学校园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地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的理念。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有其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对青少年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采用符号学的方法对网络“恶搞”进行研究发现,“恶搞”就是利用“拼贴”、“戏仿”等手段,使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发生变化,进而产生“恶搞”效果。辩证地思考这一现象,发现网络“恶搞”在视觉文化意义上体现为创新性,在视觉素养教育层面上体现为寓教于乐功能。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出现为社会构筑了一个与现实物理空间迥异的虚拟空间,网络文化是随网络技术出现后必然产生的一种文化结构,而大学生上网族日趋壮大,网络对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都产生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也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图书出版对文化积累与发展的贡献首先取决于图书编辑的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而二者深受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的深刻影响和制约,“非常非断”思维模式便持久而深刻地渗透到中国编辑选题的择别意识和实践操作行为之中。从中国文化中抽化出“非常非断”思维模式,进而研究这种思维模式时现代图书选题的渗透、影响和启示,不仅能够对当前编辑的图书选题具有操作上的指导意义,而且能从文化学与编辑学关系的深入探讨角度出发,使编辑学的学理研究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实质上是双方在变革压力背景下为应对各自文化危机所共同选择的一种文化交往,这种交往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涵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双方必将因文化的差异而发生深刻的文化冲突。正是在这个遭遇内在文化冲突的关键阶段,继承和发扬"反求诸己"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能够有效地化解因这种冲突所带来的潜在合作危机,从而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不断走向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6.
城市户外文字是城市公共环境中出现在各种户外载体上的文字符号,具有视觉文化、语言文化和书法艺术等文化意义。城市户外文字作为一种视觉文化,以其图像性、空间性和碎片化特征,影响着城市户外空间的视觉审美、信息传播与多元创新;作为一种语言文化在语言规范、思想内蕴、语言修辞等方面发挥影响;在书法意义上表现为对书法艺术的历史传承、现代弘扬及对城市居民的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17.
作家文学思想的形成依据,一是社会环境为其创造了有利的发展契机,这是外部条件;一是“母根文化”的影响为其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这是内在依据。撇开所谓主流文化的影响,从客家文化视野的角度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思想进行内在的逻辑论证,认为郭沫若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与客家传统文化有着一种天然血缘承传的潜在关系;客家文化的深厚浸染,锻造了郭沫若的创作品格,这是郭沫若文学思想的形成原因及其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8.
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文明社会的共同制度选择,必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性质,但是国情差异又使得这一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各具特色,呈现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特征。文章对发达国家(地区)福利保障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可供我国残疾人福利保障制度建设借鉴和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在翻译中的视点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转换。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因此研究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探寻思维模式与语言模式相对应的规律,转换翻译视点成为搞好翻译工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冲突主要是民族国家范围内的问题,也应在民族国家范围内来解决。文化的实质在于它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决定着生活的展开。文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与独特的运作方式的统一体,文化冲突必然造成文化危机。中国古老的"顺应"思维和"为己"之学可能提供了面对文化冲突的智慧,这是一条富有希望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