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浸泡在文化之中,文化渗透在人的精神骨髓之内。观众欣赏作品的好坏、真实与否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标准。人生活于社会之中,由于诸多的不同元素相互交织,融合成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文化从伦理出发,伦理化使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追求人生境界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这显然不同于西方的追求无限。在这样的文化制约下,生成了中国观众独特的先在结构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思潮的中国化过程其实包括中国的西方化和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两个阶段。在中国现代东西文化冲突交融之中,其重点当然在后者。而所谓“中国化”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乃是一种实用主义化。所以,可以说整个中国现代都处于用实用目标改造西方思潮的文化格局之中。在这种大的氛围之下,一切意识形态建构都难免带有实用的特点。特别是文学,无论是西方文学思潮介绍和选择的标准,还是作家切入文学创作的动机;无论是作家主体对读者接受效应的期待,还是文学观念流变的深层轨迹,都带有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则表现于对文学创作的普遍实用化结构模式的认同和追求之中,在现代中国,它表现为一种寓言化。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韩国电视剧犹如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冲击着中国观众娱乐欣赏的习惯。韩剧不仅以其浪漫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中国观众的眼球,而且还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多方面。韩剧所体现的精神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中国人对韩剧的狂爱和对韩国生活方式等的模仿,正昭示着中国人精神领域的某些缺失以及对情感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剧作家的剧作,能像曹禺先生的《雷雨》一样久演不衰。它从诞生的三十年代直至今日,依然是中国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宠儿。剧本除了以错综复杂的矛盾、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吸引人外,更以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吸引观众。曹禺曾在谈《北京人》的创作体会时说:“一切戏剧都离不开写人物,而我倾心追求的是把人的灵魂、人的心理、人的隐秘、内心世界的细微感情写出来。”  相似文献   

5.
叶澜教授说过: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理应让生命化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数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而要使数学课堂生活融人生命化的光环之中,生命化评价应该是我们新的追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的不断实现是一个同步的进程,随着马克思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逐步展开和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总体布局的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获得了全方位的现实依据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古典小说不同,中国古典小说从追求情味出发,多采用自然呈现的叙事方式,以共时性的空间场面状态展开,这样就消解了情节之间的因果链,本呈“碎片”式,“碎片”之间千丝万缕的网状联结与超故事情节结构的运用,又将“碎片”整合为一个整体,呈现故事的结构在消解与整合之中,甚至结构自身,都有一种浓厚的情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认识真理、追求真理、发展真理并利用真理指导具体实践的历史进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求真务实"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性因其自身的逻辑前提、政治保证和厚重的实践根基而具有客观性,它既蕴涵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之中,又呈现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9.
汉字“美”为中国人设置了一个审美参照系,“美”的产生与发展,说明了美存在于人的自觉行为之中,美的价值在于个体生命在族类生命中的延续。对此,存在着语言学和化人类学的双重阐释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的不断实现是一个同步的进程,随着马克思中国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逐步展开和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总体布局的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获得了全方位的现实依据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在孕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亲属称谓系统中,人们将空间概念“内”、“外”投射于其中,形成了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这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大特点。这种现象存在着内部结构的不对称性,有自己独特的隐喻机制,反映了汉民族古今文化特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刘晔辉 《海外英语》2012,(3):200-201
There are fence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may sometimes misunderstand each oth er. In this passage, we merely take Chinese culture background and American culture background as examples.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也是推动中国走向强大的重要基础。目前高校的中国文化教育严重不足,导致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世界上的有识之士已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世界的积极影响。高校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隐私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心理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有不同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隐私是群体性的,显示其公众性和集体主义准则;圈内人之间不必太强调个人隐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认为隐私是维护个人独立性和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表现,显示其强烈的自我意识。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融合互动的同时也极大的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跨文化交际中对隐私的认知和处理开始出现更多的一致和统一,这也为全球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创造了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行为取向(action orientation)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不同文化下的语言表述有一定影响。中国文化的行为取向趋于"状态"(being),故汉语多感情、少动作;美国文化的行为取向趋于"做"(doing),故英语少感情、多动作。现以《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中关于雾霾的六则报道为例,检验英汉语言特点,并就此对英汉互译提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人民调解制度进行深层次分析,它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并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的原因,不能不涉及它的伦理文化基础问题。儒家理论文化的长期浸润和影响,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式的“道德大国”,传统的伦理精神养成了中国人习惯和善于从道德上论是非、解决纠纷和争端的思维定式,为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完善提供了深厚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重要意义,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既能彰显教育理念的生命力,又能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熏陶力;既能提升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向心力,又能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从思想引领、知行合一、育人水平、大学精神等角度,优化高校思想政治“以文化人”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经历了直觉、理性、人心三个阶段,他的直觉说有两层含义,一为认识的直观,二为本能的良知良能,随着认识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用"直觉"理解中国文化的不妥,遂而提出了"理性"与"人心"的概念,而且梁漱溟对"理性"和"人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通过对"直觉"、"理性"和"人心"(梁漱溟在不同时期对文化的解读核心用语)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解读的得与失。尤为重要的是,梁漱溟对"良知良能"的来源试图结合现代的生物科学予以新的解答,这是对"人心"或曰"良知良能"的终极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语文教材文化从1904年颁布新学制开始,已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现代化努力。文章试从本源上理清教材文化的特质,寻找教材文化的现代定位,认为必须破除盲目迷信西方文化中心的观点,也必须破除固守中华文化中心而不思变革的观点。只有更清醒、更理智地将语文教材文化定位在民族与文化上,我们的语文教材文化建设才会真正从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