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山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中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在全国的2845个县(市、旗)中,有1564个分布在山区;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山区乡村人口占全国乡村人口的64%。从而可见,山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山区有几大特点:一是山多而耕地少,山区人民一般都缺乏耕地这个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二是山区地势高而气温低,适宜于农牧渔业的生长期短;三是交通不便而信息闭塞,从而使得市场经济难以活跃;四是文化设施差和社区对外交流少,从而使…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和十分宝贵的财富。可以说,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对于我国耕地资源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研究地处西南部山区的贵州省清镇市耕地“占补平衡“可持续性进行初步探索,可以为我国大部分山区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服务。  相似文献   

3.
红壤丘陵区农业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爱权 《资源科学》1997,19(4):15-20
红壤丘陵区具有优越的生物气候条件,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河谷农业资源开发模式,限制了丘陵山区特有农业自然资源全面与有效地开发,恶化了生态环境。因此,该地区农业的出路不能仅立足河谷耕地,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占总面积70%以上的低山丘陵坡地上,实行一丘多用,立体布局,充红壤、丘陵、农业资源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4.
山区耕地资源投入产出的高程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地村--河南省吴沟村全村482块农田属性及其投入产出特征的调查分析,指出,高程是影响山区耕地资源投入产出及其效率的重要因素.随高程增加,农田地块面积愈来愈小,户均地块数由1.35块增加到3.65块.农田系统能量投入随高程增加大多呈现下降态势,其中农村居民点到农田的距离、农田的自然环境、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农户行为等对农田系统能量投入产出都有着明显影响.高程因素在农田系统能量产出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如旱平地中,海拔高度由568m上升到673m,小麦单产由246kg下降到193kg,每升高10m,单产下降5kg;玉米单产由310kg下降到210kg,高度每提高10m,单产下降9kg.旱平地农田系统产出效率要高于旱坡地,但不同作物,其变化态势有显著差异,种植小麦作物,旱平地比旱坡地能量产投效率要高出40%,玉米要高出60%,黄豆高出10%.改变农田水利条件是提高山区耕地资源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保卫耕地     
从中国耕地利用现状来看,存在耕地数量减少和土地质量退化等问题。尽管中国国土面积较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却很小。随着人口的增长,地少人多的矛盾将越来越严重。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资源保护形势,应采取适宜措施,严格控制耕地减少,防治耕地退化,提高耕地保护效率,实现耕地保护、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骄傲的背后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国用占世界耕地7%的有限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5%左右的人口,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事情。目前,我国共有耕地12244.4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合0.095公顷,仅相当于美国的13.1%、德国的66.2%…  相似文献   

6.
掌握建设项目耕地占补情况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方案审批工作中,对‘一占一补’(一个建设项目的占用耕地方案对应一个补充耕地方案)、‘一占多补’、‘多占一补’和‘多占多补’方案,管理部门很难掌握方案中占补耕地的数量与位置的准确程度。国家建设项目耕地占补方案审核信息系统,集成了GIS和OA功能优势,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了建设项目占补耕地方案审核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我国山区城镇化的战略影响及其发展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区约占我国陆域面积的70%,45%的人口聚居在山区。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科学统筹和引导,山区城镇化进程缓慢且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山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目前我国对山区的发展和保护主要通过农业政策和扶贫政策来实现,对山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在国家层面上尚缺少面向山区发展的战略性的引导政策。山区城镇化是加快山区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实现山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然而,山区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使得山区城镇化面临多重挑战,山区内部的巨大的差异性也使山区城镇化不可能以同一个模式推进,但其总体的发展导向应是一致的。本文在分析我国山区城镇化现状及其对国家战略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山区城镇化战略的基本导向和政策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各省耕地数量占补平衡趋势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年,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控制耕地快速减少的考虑,我国实行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政策出台后,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势头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依然会继续占用耕地,而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又十分有限,那么未来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景将会如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9年来各省(市、自治区)耕地被建设占用的情况及其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结合耕地后备资源状况,预测了未来各地区耕地占补平衡的趋势。结果表明:①我国各地区建设占用耕地情况差异悬殊,并且同经济发展指标密切相关。年均占用数量最多的是山东省,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两者相差近百倍;②采用3种模型对各省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进行趋势外推得到:2010年,浙江省将无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15年,北京、上海、贵州和云南几省市也将无法现耕地占补平衡;③如果按照我国目前建设占用耕地的平均速度测算,即使不计成本与效益开发所有勉强可以耕种的土地,要维持占补平衡,可开发耕地资源潜力最多只能维持39年。而且将有一半的省市10年内就会将所有可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全部开发完毕。  相似文献   

9.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困境及科技创新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重要补救措施。当前,耕地占补平衡面临耕地后备资源枯竭、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占用耕地需求居高不下的困境,地方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破坏生态等异化行为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在耕地保护制度转型的大背景下,必须深刻理解我国人地矛盾的长期性、极端性和复杂性,明确耕地占补平衡在保护耕地资源、优化国土空间、促进均衡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全社会耕地资源认知水平,加快形成以耕地质量和产能为核心的占补平衡新体系、差异化耕地占补平衡调控机制、生态优先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技术体系;实施中国耕地资源安全保障重大科技行动,强化耕地资源全要素监测监管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我国耕地保护监督的科学决策与智慧管理水平,支撑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土地上,山区面积占着极大的比例。在全国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平原、盆地,仅占31%左右,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9%以上。但山区的总人口,仅及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山区耕地面积少,而且质量差。据部分省分的调查材料证明,山区人民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约2亩左右,低于全国每人平均2.6亩的耕地水平。  相似文献   

11.
郑华玉  沈镭 《资源科学》2007,29(4):152-15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和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人口高峰年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提出了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耕地占补平衡。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问题是片面强调数量平衡,缺乏新增耕地的质量评价衡量标准,从而使我国的新增耕地质量总体趋于下滑,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确定耕地质量的衡量标准,建立耕地质量检验机制已成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本文根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方法,结合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所存在的问题,对耕地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确定了连州市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体系及测算方法,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度 《资源科学》2004,26(7):1-6
该文从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角度,讨论了长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问题,如土地退化与整治的地域分异,开发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山区坡地的改良与利用,水土保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主要退化土地类型的形成与温度、水分条件以及自然区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自然条件来规划土地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拟订防治土壤侵蚀的综合整治对策与措施。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森林砍伐、陡坡垦殖、过度放牧以及工矿、道路的开发与修建等是长江上游山地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过度垦殖,往往伴随着林地减少,陡坡垦殖酿成严重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主要物质来源于耕地。长江上游地区坡地多平地少,坡地是流水侵蚀可以发展的部位,也是宝贵的土地资源。坡地的改良和利用既指退化土地的整治与恢复,也指坡荒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在这一地区,应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凭借速生植物采用复合农林业途径,以提高其持续生产力。由于篱笆植物与田间作物组成农林复合系统,活篱笆不仅是控制坡地土壤侵蚀的措施,它也是土地利用类型的一个组分。以四川宁南为例说明,应当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山区水土保持,即退化环境的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赵有富 《软科学》1989,3(4):55-57
<正>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目前山区又比较贫穷落后。如何尽快振兴山区经济,使山区人民早日结束贫困、落后的局面,逐步走上富裕之路,这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科技工作需要在实践中回答的问题。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认为,经济是一种社会性的物质生产活动,任何地方经济的发展都要受既成的内外客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山区的特点是,非耕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八成以上。山区经济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多年的单一经营,产业结构呈现出极不协调的状态,基本上是小农经济结构,农副土特产品不能进行深度加工,只能出售原材料,商品价值很低,山区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貌和空间分异特征的中国近期耕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我国“八五”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与“九五”县级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数据分析了9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国耕地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变化存在区域差异,其中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区减少最为显著,东南丘陵区耕地为显著增加;通过俄分析个土地利用区划一级单元内不同变化度基本研究单元所占总体耕地面积比例情况,说明各区域内耕地动态差异也比较大;为了定性反映不同区域内由于耕地面积的变化所引起的整体耕地质量的相对变化,运用全国1:100×104地貌图与基本研究单元图的叠加,统计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上的耕地面积变化量。总体上,我国平原地区的耕地减少绝对量 与相对量均最大,而高原地区耕地面积是增加的,表明我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降。为了切实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必须严格控制平原地区耕地的非农业利用,减少山区的自然灾害毁地,有秩序地开发高原地区耕地。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度 《资源科学》2004,26(Z1):1-6
该文从自然地理综合研究角度,讨论了长江上游地区水土保持问题,如土地退化与整治的地域分异,开发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山区坡地的改良与利用,水土保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主要退化土地类型的形成与温度、水分条件以及自然区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自然条件来规划土地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拟订防治土壤侵蚀的综合整治对策与措施.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森林砍伐、陡坡垦殖、过度放牧以及工矿、道路的开发与修建等是长江上游山地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过度垦殖,往往伴随着林地减少,陡坡垦殖酿成严重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主要物质来源于耕地.长江上游地区坡地多平地少,坡地是流水侵蚀可以发展的部位,也是宝贵的土地资源.坡地的改良和利用既指退化土地的整治与恢复,也指坡荒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在这一地区,应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凭借速生植物采用复合农林业途径,以提高其持续生产力.由于篱笆植物与田间作物组成农林复合系统,活篱笆不仅是控制坡地土壤侵蚀的措施,它也是土地利用类型的一个组分.以四川宁南为例说明,应当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山区水土保持,即退化环境的整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郭志芬 《资源科学》1990,12(6):64-69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960万km~2的国土上,山地(包括丘陵和高原)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3。众多的山地,构成复杂的山区类型及其生态环境,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如全国90%的森林面积分布在山区,许多稀有珍贵动、植物及水果、木本粮油、林副产品、土特产品和药材、水力资源、矿产资源等均在山区占优势。山区还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山区的草地资源约占全国草地资源的60%,饲养着全国约65%的草食家畜,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居重要地位。本文就山区的草畜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赵松乔 《资源科学》1984,6(1):13-20
一、引言 耕地是自然—人文统一过程的产物。自然环境提供了一个可供农作物生长的场所,主要立地条件为:(1)相对平坦的地形;(坡地农垦需筑梯田);(2)相当深厚的土壤;(3)足够农作物生长和成熟所需的温度和水分条件;(4)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来限制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但是,这些有利于耕地发展的“可能性”,必须通过人类的辛勤劳动,才能变成“现实性”。因此,耕地资源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业经农垦的已耕地;二是尚未开发利用的可耕地。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分异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日益严峻的耕地非粮化问题加剧了粮食安全风险,直接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食物性生产的非粮化角度,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区域,以县域为评价单元,运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地理空间数据,集成Theil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随机森林模型、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从全省四大区域角度探讨了广东省2005和2019年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及其驱动类型。结果表明:①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率由2005年的48.47%上升至2019年的54.65%,耕地非粮化程度由低度为主转向中度为主,且耕地非粮化利用空间差异呈现缩小态势,以珠三角的演变差异最为显著。②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保持稳定的集聚状态,并以珠三角的高高集聚和东翼、西翼、山区的低低集聚为主。③路网密度、地均GDP对耕地非粮化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各县到省会城市距离是抑制耕地非粮化的重要因素。④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以经济驱动型为主(44.63%),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其次是农业支持型(33.06%),大多分布在山区;资源依赖型占比最少(22.31%),集聚在东、西两翼。研究结果有利于精准识别广东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特征,提升当地耕地非粮化的风险管控水平,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保证地区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耕地撂荒是当前全球山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它深刻地改变了山区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农业景观和农户生计,并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应。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析出,中国山区农业因地形限制,机械化发展受阻,耕地面临着较大的撂荒风险。越来越多的案例研究和报道表明中国山区耕地撂荒现象越演越烈。中国山区面积广、坡耕地比重大,耕地撂荒不仅关系到山区农地的合理利用政策和山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并可能引起粮食安全问题,但目前仍缺少全国层面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开展大范围的抽样调查对中国山区县撂荒规模进行了推算,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以及耕地边际化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235个调查村庄中,78.3%的村庄出现耕地撂荒现象;基于县样本统计的2014-2015年全国山区县耕地撂荒率为14.32%;山区耕地撂荒率在省级尺度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其中,长江流域一带的山区耕地撂荒率最高,东北的长白山区最低。  相似文献   

20.
杨钢桥  胡柳  汪文雄 《资源科学》2011,33(3):505-512
定量测度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及其绩效,对推进农村耕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的理论模型,并采用湖北省江汉平原和大别山区6个县的327份农户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在农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农户耕地经营存在一个适度规模,此适度规模主要受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价格、各投入要素市场价格和农户自家劳力情况的影响;②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存在区域差异,一般而言,平原地区农户耕地经营适度规模高于丘陵山区。目前,无论是平原地区还是丘陵山区,农户耕地经营的现状规模都小于适度规模,耕地经营效益低下;农户要提高家庭收入,就得依赖于耕地流转和劳力流动,或者增加耕地经营规模,或者转出剩余的劳动力;③在耕地经营适度规模下,农户粮食生产利润较现有规模下要高。扩大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对提高农户农业生产利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地区农户耕地经营规模效益明显高于经济较落后的丘陵山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