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留下的很有名的一句话,它反映了人处事和交往的一种心理、心境。"难得糊涂"蕴涵了较强的心理学价值,研究它对了解郑板桥的心理具有重要意义并能给人以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糊涂”几时休?王光烈“喝板桥酒、难得糊涂”,这是不久前某电视台播放的一则厂告。这条广告无论从艺术上和美学、社会学的观点来看都是十分荒谬的。因为它充满了颓废和没落的理念,远远超出商业的范畴,将把人们导入误区。我们知道郑板桥是处在封建专制统治时代,他在...  相似文献   

3.
别“转”啦     
友直 《档案管理》2004,(3):32-33
很早早以前,我都想用几句话来“评论”一下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在世,一生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也好,顺顺利利诸事亨通也罢,在官场行走也好,和亲朋交往也罢,都应该用真情,一是一,二是二,万不可虚伪,万不可伪装自己,万不可投机取巧。当然,历史也并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在把历史“物化”的过程中,像司马迁、董狐这样博学多才秉笔直书的人也太少太少……。  相似文献   

4.
何亚峰 《兰台世界》2014,(11):149-150
郑板桥的作品以诗、书、画"三绝"著称,特别是其兰、竹作品,享誉中外。他的绘画作品有着形神兼备、笔墨精微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其绘画作品有着高度融合的艺术形象,是一种由自然美向艺术美的升华过程。  相似文献   

5.
《爸爸去哪儿》开播以来,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好评如潮。笔者认为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满足了受众寻求娱乐、自我角色定位,窥视猎奇的心理需求,同时节目的传播者把握住了这一受众需求,并恰当地处理了"拿来"与"改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体 《新闻窗》2011,(4):73-73
人们常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导语就起着"皮"和"题"的作用,因此,新闻导语要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就必须以受众的心理要求为依据。西晋文学家陆机说过:"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相似文献   

7.
媒体的"法"力在于媒体具有强大的告知功能,它能使舆论对事物或者现象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关注态势,从而影响乃至左右大众的心理判断。马克思认为舆论是"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伏尔泰也称舆论为"世界之王",  相似文献   

8.
胡媛 《新闻世界》2012,(3):133-134
《源代码》是英国导演邓肯.琼斯继2009年《月球》之后导演的又一部集成科幻、悬念、穿越的佳作。它通过重复与悬念、穿越与回归、形象与拯救等元素之间的分离与整合关系,铸就了"最后八分钟营救"的电影叙事,打破了传统电影"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叙事技巧,营造了八分钟为周长,不断地循环往复,演绎了视角冲击和心理期待,完成《源代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板桥词钞》一卷,系郑板桥自选手书,乾隆七年由司徒文膏精刻而成。计选词八十首,用二十三调。我从郑板桥墨迹、影印本以及前人所著的词话、书画题跋中,共发现郑板桥佚词八首,弥足珍贵。今值郑板桥诞生三百周年,辑录发表,以作纪念。  相似文献   

10.
周莉 《新闻世界》2012,(9):238-239
浙江卫视的热播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自开播以来,第二期便跃居收视榜首。本文从"使用与满足"视角分析认为其心绪转换效用,自我确认效用和人际关系效用等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但它也存在选手身份造假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宋夕  李超 《新闻世界》2014,(1):92-93
"沉默的螺旋"顾名思义"沉默的大多数"该理论重要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心理,它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而在网络空间中,大众可以借助自媒介在某社区、论坛、博客、微博、陌陌等个人平台上自说自话,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表达观点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和网络语境的现状论证了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只是网络群体对个人压力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压力的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相似文献   

12.
从嘉庆《东台县志》中发现郑板桥《南梁曹贞女诗》,从《民国东台县志稿》中发现郑板桥《重修大悲庵碑记》,本文对佚诗、佚文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和总结学生个体在信息输入(接受)、处理(加工)、输出(表达)过程中的不同心理倾向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学生个体信息心理倾向变化规律的"学生个体信息心理倾向层次模型"。  相似文献   

14.
覃哲 《青年记者》2015,(29):19-20
什么是邻避心理"邻避"(NIMBY)一词,最初含义就是一种自利性的心态和行为,名称由"别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的英文缩写而来,邻避心理指的就是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一些公共设施在给全体市民带来便利的同时,有可能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现实存在或想象的负面影响,这种利益的不对称分配极易让周边的少部分人心理失衡,进而产生"凭什么在我家后院"的抗拒心理。  相似文献   

15.
一说来也怪,现在在众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论及郑板桥时,大都谈其诗,谈其文,而对于他的《道情》却不置一词。翻检有关郑板桥的学术论文也是如此。其实,在郑板桥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他对道情付出的创作时间最长,付出的劳动也最大。按《郑板桥集·小唱》后面的跋:"是曲作于雍正七年,屡抹屡更。至乾隆八年,乃付诸梓。"前后经过了14年,若按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墨迹,"雍正三年,岁在乙  相似文献   

16.
论及郑板桥对于绘画艺术的历史贡献,不应该止于其观察和表现方法等创作论,更应该肯定其现实主义艺术观的价值,而且既要承认"文人画家职业化和职业画家文人化",更要看到郑板桥童年生活经验的影响这一深层次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柳嘉 《视听界》2010,(3):52-53
必须承认,我们已经身处真假难辨的"秀时代"。作为社会文化心理的风向标,电视也成了一个尽显"秀"文化的舞台,真人秀节目是"秀时代"的电视明星。  相似文献   

18.
陈庆菊  素秋 《山东档案》2011,(3):57+28-57,28
在首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中,"泰山石敢当习俗"荣登榜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泰山石敢当"所表现的"吉祥平安文化"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徐冉 《新闻世界》2011,(8):106-107
本文解释了何谓当今社会的"碎片化",从经济、技术、心理等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同时从碎片化中发现"碎"之后的必然趋势——"重聚",并从大众心理变化、信息环境变化及媒介生态变化等方面解释了重聚的可能性。最后,以微博为例,从微博在主体、方式以及内容方面之"碎"到微博利用话题、微群、标签等方式之"聚"进行了分析,借以回答如何可以在大众呈现碎片化的情况下将人们重新聚集起来,达到传播或营销等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读图时代"是对图像成为主要的叙事语言、阅读图像成为大众阅读方式的一种时间性描述。高校学生作为阅读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尤为热衷于对图像的阅读。"读图"的背后,反映了他们崇尚多元、追求时尚休闲、接受简单信息、迎合大众文化以及逆反的阅读心理。为了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的"读图"心理,图书馆应该接受、理解这种阅读方式的变化,分析研究其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形成机制,训练培养高校学生的阅读技能和视觉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