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一个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因此理解诗歌不能忽略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征。“在理解与感受的同时,还不能不对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作出评价,而这就又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文艺理论,还要了解作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发展背景等等,把这些知识同赏析对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金开诚《漫谈“想诗”》)。这说明鉴赏古诗词必须同作者本人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古诗文的欣赏  相似文献   

2.
<正>一、以"生"谈诗人诗歌是时代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也是诗人思想、人格的写照。金开诚在《漫谈"想诗"》中说"在理解与感受的同时,还不能不对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作出评价,而这就又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文艺理论,还要了解作家、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发展背景等等,把这些知识同赏析对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这说明鉴赏古诗词得将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再现诗歌的意境从而深入理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是诗歌大国,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教学占据着一定的比重,因此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是学生迈进古典文学大门的前提条件。笔者将以苏教版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古诗为例,简单谈一谈古诗鉴赏的技巧。一、知人论世,探求古诗的意思孟子是提出"知人论世"说法的第一人。他认为,只有对作者以及作者所生活的环境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知人"指的是要充分了解作者;"论世"指的是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造活动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在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够更加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诗词。  相似文献   

4.
鉴赏诗词首先要了解背景。这里所说的背景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生活的小环境,包括作者的生活体验、经历以及作者的艺术风格等。一个作者,他生活在某个时代,就一定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的结晶。尤其是文学作品,它的意境必然打上时代的鲜明印记,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因此,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写作时的思想状况,是理解诗词意义的前提和重要依据,通过背景去读诗解意也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另外,大凡艺术上…  相似文献   

5.
古人讲,知人论世,说的是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人,必须把他置于他所在的环境里去考量,不可妄加推断。了解一篇文章也是这样,只有将其放在作者所处的时代中,以及作者写作时的心态下,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本意和文章的意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就涉及到背景知识的介绍问题。背景知识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等。[1]既然背景介绍如此重要,那  相似文献   

6.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声音与音乐的本质区别,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说明语言;了解作者自始至终将人类与动物“相提并论”的手法,理解其用意及深层内涵,初步了解作者先进的生态观、生命观、社会观;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谛听天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敏感和对所有生命形式的热爱。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背景教学往往被大多数教师忽略,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其实不然,因为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往往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有关,作者在字里行间都会隐含着时代特征,是时代的真实写照。如果我们把作者所处的时代与文章联系起来,讲透了,讲具体了,学生对作者的当时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就会加深印象.学起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容易把握。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的,鉴赏作品就一定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要鉴赏诗歌,首先要把握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了解他生活的时代,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瞬间     
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鉴赏,是依靠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与作者发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实现。但由于学生和作者不是处在同一时代和同一环境,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世界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所以在阅读时就很难与作者的思想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0.
邱玲 《文教资料》2005,(26):180-181
古典诗词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髓,以其独特永恒的魅力吸引、陶冶、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学习古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而且古诗词中的警句妙语,其思想精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能产生非凡的影响。因此,对古典诗词的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字、词的学习,不能仅限于内容的认识。以下是本人在诗词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一、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要想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应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  相似文献   

11.
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问题较多,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古诗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自已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把自已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理解。学生没有独特的感受,因而不能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领悟。新课标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老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已过去的生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在鉴赏过程中要注重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要了解和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就要广泛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融入文学作品中,创设作品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教学中应该从作者的写作背景目的,从自己的生活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在阅读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实现对生活的多角度认识,提高审美品味,提升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没有广度 ,就没有深度 ;不能厚积 ,又何以薄发。想要深刻地理解一篇作品 ,需要拥有广阔的生活外延与深厚的生活积淀 ,这样才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但是对于十三四岁刚上中学七年级的学生来说 ,生活的外延才刚刚开始 ,因此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文本思想 ,感悟作者或主人公的感情 ,便成了一个问题。传统的做法习惯于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容器 ,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人公心理变化、文章中心思想等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连理解也谈不上 ,接受起来就会感到枯燥 ,难以消化吸收。因时代、年龄差异、阅历等原因 ,让一个七年级的学生去读教材…  相似文献   

15.
[定位 ]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 ,抒情色彩浓烈。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 ,品味语言 ,理解文意 ,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切入 ]1 怎样了解苏轼 ,读懂苏轼 ?课前布置问题“苏轼是少见的旷世奇才 ,你所了解的苏轼”。本文意蕴深远 ,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 ,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 ,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 ,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2 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 ,…  相似文献   

16.
爱丽丝.沃克在《日用家当》中用简单的故事情节塑造了黑人妇女的不同性格。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解读能很好地与作者交流,明了作者在故事情节中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以及人物的不同性格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了解人物的性格还可以更好地认识故事的主线,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帮助读者透彻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7.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选入语文课本的古诗更是诗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它是诗人的生活体验、情感蓄积、志向抒写。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古诗条分缕析、庖丁解牛,而应该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受到美的熏陶。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呢?一、了解作者,在作品背景处激发情感要深刻地理解一首古诗词,不可不先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大多数诗词内容与学生  相似文献   

18.
课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简)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2.品味作者的成长历程,感悟生活。3.学习本文鲜活生动的语言。  相似文献   

19.
张义志 《学语文》2013,(5):48-4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选修)的编写人员将《长恨歌》放于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首篇。并作赏析示例,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二。“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清·赵翼《瓯北诗话》)此其一。其二.这首诗的赏析方法较符合赏析指导所说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并“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  相似文献   

20.
贺坚 《现代语文》2009,(11):23-25
唐代诗人崔颢除了《黄鹤楼》外,其余诗作和其一生行藏出处都鲜为人知。笔者认为,像崔颢这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诗人,不能因为文献资料的缺失和文集的稀少就忽略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本文将其作品按内容分为三类:一是描写女子感情生活的诗歌,二是边塞诗和山水诗,三是少数写景、怀古、赠答、谈理、记事的诗作。与其同时,笔者将崔颢的作品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更深一步解读了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