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睿智美文精品你想知道一位中国留学生是怎样让一位洋教授脱帽向中国人致敬的吗?请看-- 向中国人脱帽钟丽思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上第一堂对话课时,我就被教授点名提问: "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你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相似文献   

2.
翻看新闻,发现了一则关于给馒头染色事件的报道,细细品读,感触良多。其实再多的愤慨之语,也不足以说明问题,而我主要还是想问问:是什么使得中国的食品安全如此令人不信任?3年前沸沸扬扬的三鹿毒奶粉事件风波还未平息,如今三聚氰胺毒奶粉似乎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而瘦肉精、皮革奶、毒豆芽、墨染粉条、牛肉膏、一滴香、火锅红、地沟油,有毒食品层出不穷,实在触目惊心,引天人共愤。  相似文献   

3.
在“无冕之王”的桂冠下,新闻工作者俨然已成为社会舞台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他们手持正义之笔,奔走于社会各领域的最前沿,守望着良知与净土,如曝光三鹿奶粉的《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奋战在抗震救灾报道现场的央视记者张泉灵等。在新闻工作者被仰望的同时,不少同学纷纷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作为高考志愿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同时对于当今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记者有指导作用。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的首先条件是"以民为本"的新闻观,实事求是地将民众关心的事件真相报道出来;其次,记者的知识既要"博"又要"专"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能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有深刻的分析,又有盎然的情趣,不仅使读者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更能享受阅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6月7日晴"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最关心的还是日常的饮食安全。我的中国梦就是能放心食用安全食品,不再为劣质食品而提心吊胆。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老百姓经常为"吃"提心吊胆。2006年知情人士举报第一代用餐厨垃圾所做的地沟油,到2010年都有持续不断的报道,人们开始警惕,减少外出吃饭机会。2012年,新型地沟油出世,将劣质、过期、腐败了的动物皮、肉、内脏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后生产出来的油,生产过程令人作呕,极大损伤身体。揭露后,社会上引起一片哗然,人人自危起来。近年来,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豆芽,牛肉膏,各  相似文献   

6.
张甫卿 《小读者》2011,(9):52-52
近来.“瘦肉精”、“毒奶粉”、“牛肉膏”等一桩桩食品安全问题事件被曝光。我们不妨回望古代,先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  相似文献   

7.
<正>有人戏谑,中国已经进入了"互害"时代。以食品安全为例,我们几乎是在有毒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在毒鸭蛋中认识了苏丹红,在毒奶粉中认识了三聚氰胺……吐槽是容易的,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那些制造毒鸭蛋、毒奶粉的人,也都是经历过学校教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学校就是未来社会的缩影。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社会,取决于我们现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曾给老师们推荐过一本书《西南联大行思录》。我想让老师们明白,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大人格"的培养,用这本书的作者张曼菱的话说就是"得到一种‘根性上'的教诲"。西南联大师生不是为教而教、为学而学,而是为了不屈服。西南联大教授吴宓  相似文献   

8.
"点名"这点事,在于中国,曾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十年浩劫中,提到刘少奇同志,先不"点名",以所谓"党内最大的走资派"喻之,后来升级了,还不"点名",只说什么"中国赫鲁晓夫",直到八届十二中全会一开,才直"点"其"名",那里头的深藏玄机、万千奥秘,也只有天知道。至于小平同志,则承蒙"宽大",是一直没有"点名"的,称为"党内另一个最大的走资派",算是留了一条路。  相似文献   

9.
陈春芹 《班主任》2007,(9):28-28
新学期,收学生周记上来,读到了下面这篇文章. 一位老师接了一个新班,第一次点名时,看到点名簿上有一个少见的姓,不知道读音.这位老师凭着多年经验,很快应付了这道难题.他跳过这个名字,继续往下点名.念完后,他不动声色地问道:"刚才是否有没点到名的同学?如果有,请告诉老师添上."  相似文献   

10.
宋亮 《教育》2013,(13):33-34
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看民生"特别节目中,当央视记者询问贵州山区小学生长大后的理想时,几名稚嫩的小学生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进城,当官!"央视记者大惑不解:"为什么要当官啊?"答:"当官能进城,能坐车,能吃好吃的,别人都听我的话,能过上好日子……"据《海峡导报》报道,福建省三明市永安三中初一某班,共有52名学生,班干部竟然多达22名。班主任说:"这些学生干部只有三分之一是正常入选,其他的都是家长打招呼让安排的。"小学生为何"官迷心窍"《教育》旬刊记者从山东省一位基层教师处了解到,其所在学校有一位四年级学生是镇教办主任的孩子,选班长时落选了。校长找到班主任质问,而班主任则早有对策:"虽然同学们不投他的票,  相似文献   

11.
虽然三鹿毒奶粉事件已逾3年之久,令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中国奶制品已过去,但由此引发的一连串食品安全问题远没有结束,民众如今吃什么都不安全、不知道吃什么好。因此,有必要回顾"三鹿事件"所存在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影响,让它催生企业的道德血液,落实政治伦理的爱民理念。以"三鹿事件"为例来研究民生现状和民生问题以及探索伦理学,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民生幸福指数,而且能改善我们的民生,必须坚决抵制此类事件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08,(28)
引爆于河北三鹿集团而波及整个奶制品行业的三聚氰胺"结石娃娃"事件,让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降到了冰点。无良的业内"潜规则",竟为了利润最大化而不惜向自己民族的未来下毒,不惜让稚嫩的祖国花朵受害,职业道德何在?社会良心何在?毒奶粉摧残成千上万孩子的健康,众多家长人人自危,足以让人愤怒与恐惧。最可怕的是,"结石娃娃"与当年的"大头娃娃"何曾相似,  相似文献   

13.
近来有这样一则报道:我国一位中文教师到日本一所中学教汉语,因为她基本不懂日语,没有跟校方沟通交流,也不熟悉日本的教育规则,在首次学生考试阅卷完成后,便按照在国内教学的习惯,依据分数高低当众点名宣布成绩。没想到,这事儿弄得沸沸扬扬,  相似文献   

14.
执教低年级的教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上一堂课就像是打仗,有筋疲力尽的感觉。现象一:老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就见学生争先恐后地高举小手,同时大声喊:"我来!"一位学生被老师点名发言,发言完了,这个学生高兴得忘乎所以,而别的学生则连声抱怨,不断叹息。现象二:学生回答问题后,请其他学生补充不同意见时,发言的学生只是简单地重复原来的结果。现象三:上课时,学生虽然两手放  相似文献   

15.
有一篇报道介绍,在75位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举行的一次集会上,记者采访了一位老学者:"请您谈一谈,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著名的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老学者略想了一下说":在幼儿园我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  相似文献   

16.
2006年夏天,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举行。一位中国记者在采访的途中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装有1000欧元和几张银行卡。记者将钱包交给了一位巡警。他把钱包交给巡警后,想立即走开,继续自己的采访。而那名巡警却拉住他,不让他离开。"请你和我一起到我们的市政厅去领取奖励。"巡警告诉这位中国记者。"不!我不要什么奖励,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记者此刻为自己做了一件为国争光的事  相似文献   

17.
颜兰芳 《考试周刊》2013,(79):131-132
<正>在一篇报道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文字:有记者问:"什么是德育?"一位教师说:"德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位班主任说:"德育就是善待孩子、欣赏孩子。"校长说:"德育是‘人育’,是对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善的引导。"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全新的  相似文献   

18.
说话的顺序     
可能有不少朋友知道,虽然我大学是学艺术的,后来也在美国大学教艺术史,但是其中有五年,我转行当了电视台记者。记得我刚进新闻部的时候,因为文笔还过得去,每次写新闻稿都得到不错的评语。然而有一次报道一位钢琴大师到台湾演出,稿子送到主编那儿,却被打了回票,叫我重写,  相似文献   

19.
初中有一同学叫夏建波,一开始大家都听成"下贱波"。虽然他为人很好,但这个外号还是陪伴了他3年。高一入校点名的时候,一同学名叫"费岩",刚念出来台下笑倒一大片。后来经过一个星期的军训洗礼,改名"费红忠",原来没  相似文献   

20.
晨风 《科技文萃》2004,(8):27-28
在"海水西调治理我国沙漠、沙尘暴学术座谈会"上,记者又听到了中国地质大学陈昌礼教授的"海水西调"工程设想方案.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霍有光、陈昌礼两位教授的"海水西调"工程设想方案,虽然在调水规模、路线以及效益估计上略有不同,但其总体思路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