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赵君尧 《职大学报》2006,(1):101-105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福建马尾诞生了中国的船政文化。文章从“从‘篙工楫师’到‘海军摇篮’”、“从‘古水战场’到‘近代军港”’、“从‘罗星塔’到‘罗零点’”这三个方面对船政文化与福建海洋文化渊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两千多年来,孔孟之徒利用《史记·留侯世家》“(张良说过)‘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的话,制造谣言,说什么张良怕刘邦杀他,“乃学辟谷”而逃亡了。尊儒反法的死硬派司马光说:“大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刘邦)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韩信)诛夷,肖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张良)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造船工业始于清末洋务运动,以我国第一代造船工程师、晚清著名科学家徐寿所设计、试验、制造的“黄鹄”号轮船为其先声。 关于这艘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的诞生,其试制的经过及建成后投入运行的性能如何?百余年来,由于史料记载不一,或详略有殊,以致对其评价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就“阳明学”概念的一般性意义与特指性意义,以及这一概念提出的过程,又是怎样被东亚世界接受的,并且是如何从一个近世称谓演变为近代概念的,在“阳明学”概念被普遍接受前,还使用过什么称谓,它有什么思想史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度分析和系统考察,因此认为,作为“术语”的“阳明学”源于中国和朝鲜,而作为“概念”的“阳明学”则源自于近代日本,并且是由日本近代阳明学之父井上哲次郎首先提出后为东亚世界所普遍采用的.中国阳明学者和朝鲜阳明学者使用其他概念指称阳明学,其用意既有贬义的,又有中性的,还有隐晦的.  相似文献   

5.
朱志军 《阅读》2012,(12):18-18
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国革命的旗帜”,他最早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一生为之奋斗。1866年,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他曾化名中山樵,后来就叫孙中山。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传统旧学走向近代新学。其中,西学的浸润至关重要,但传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其转向的内在动因──“经世致用”。鸦片战争开启了一个全然不同于以往的时代,人们所要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生活中熟知的问题,“变局”之际,“经世致用”思想使经世派转向西学,从而提出“师夷长技”的思想,传统文化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从此,传统文化走向近代新学。  相似文献   

7.
“学而优则仕”不是孔子之语,不能理解为“学习优秀的才可以做官”。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重在论述做官与学习这两件事的侧重关系。  相似文献   

8.
黄征、张涌泉两位先生之《敦煌变文校注》由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姜亮夫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赞誉其“胜义纷纶”、“为敦煌变文校理之集成之作”。后辈学而习之,发现其中一些校注,尚有研究之余地,故草成只言片语,作为补注,仅资谈助。其一,卷1《伍子胥变文》中之“欲似”。校注原文曰:“欲以(似):同义连文,‘欲’亦‘似’也。王钅英《诗词曲语辞例释》‘欲[三]’:“按《通释》‘欲似’条云:‘欲似’,就是似,‘欲’字没有意义。’其实,‘欲’、‘似’二字连用也是同义重言,‘欲’即是‘似’的意思。”本文按:“欲似”中“欲”字,加深了“似”的程…  相似文献   

9.
孔凡屯阝制19学55科年教出授生、.博上士海生海导事师大,学现商任船上学海院海交事通大信学息校工长程助及理控、中国航海学会驾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航海学会理事等职.先后讲授“无线电技术基础”、“航海仪器”、“航海电子技术”等课程.主持及参加的科研项目10多项,包括“  相似文献   

10.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社会杰出的爱国外交家,是走出国门在外交实践中探求西学以谋强国的少数优秀中国人。他提出的中国当“采西学必强”,“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的主张,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民间组织救灾问题涉及到中国近代灾荒史、中国近代慈善史和中国近代社团史等领域,对此进行专题梳理后认为,当前研究受“传统-现代”视阈影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具有“现代性”的民间组织如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个案研究上,而对传统社会组织、临灾所设民间组织及相关理论研究尚缺乏足够关注,这势必会影响对近代中国民间组织救灾问题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现代化自鸦片战争后开始蹒跚起步。传统历史教学中将洋务运动看作现代化的开始。这种观点只是着眼于“立新”。而忽略了对旧文化“破”的过程。在运用“现代化范式”阐述这一过程时习惯于机械的阶段式划分,这必将使学生忽略整个近代史的复杂过程。中国近代史教学应该突出现代化演进过程中文化冲突、蜕变的历史全貌,引导学生关注思想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过程,从而把握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中国近代历史。  相似文献   

13.
晚明文学思想的变化,在理学向心学的转变中有着集中的理论体现。心学实现了“性即理”向“心即理”的转化,使得“情”摆脱了“理”的检查和束缚,人的性灵也随之得到很大的解放。但是,未经反思的“情”很容易滑向“欲”,文学由“理”与“礼”的载体变成了个体情欲的宣泄,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文学的伦理责任因此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司马迁的学术倾向,史家常习惯于把它归为历史上子学中的某一家如道家或儒家,而忽略了司马迁多次说过的欲“成一家之言”这一重要的立言宗旨。事实上,他在《史记》的字里行间也为此而努力实践着,尽力煅铸自己独到的史哲史识和学术见解。他也正是以此宗旨来“究天人之际”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体育史学界,一般认为: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大约开始于洋务运动,成形于戊戍变法,推广于“自强新政”。这个估价应该说是基本正确的。但是,在作这个估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洋务运动所引进的近代体育主要是兵式体操一类,而正规的田径、球类等活动则首先是在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中开展起来的。当然,这两者之间也稍有区别:基督教青年会侧重于社会体育方面,教会学校则开了近代学校体育的先河。可见,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战船成为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鸦片战争前后,由于海战的失败和中西军事技术“代差”的刺激,闽粤省份的官员兴起购买与仿制西洋船炮的热潮。广东官方自制的一艘广船与福船的结合型“耆英”号木质风帆战船,排水量约700吨,尺量等同于英国同期五六级战船。该船是1846~1848年间唯一有记载的、长度最大、自行从中国出发绕非洲好望角驶入大西洋的中式帆船。同时,它也是有史以来首艘抵达美国、英国的中国船只,英美民众对其称誉有加。由于晚清综合实力较弱以及诸多社会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与同期侵华英国风帆战船和明轮船相比,“耆英”号木质风帆战船仅是船体庞大、抗沉性和操纵性好,而其坚固性、导航、航速等性能落后于英国战船。  相似文献   

17.
常羊学射     
瑶瑶 《阅读》2024,(18):28-31
<正>品读古文: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1欲闻射道乎?楚王田2于云梦,使虞人3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4拂王旃5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相似文献   

18.
郭嵩焘是19世纪中叶的洋务理论家,近代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一个封建末世难得的人才。李鸿章曾称郭“服宫中外,历著勤劳……至其政绩学术,学绝可传”。郭精通洋务理论也是宣传洋务思想最积极的一人,为此而备受朝野的攻击。1875年,被  相似文献   

19.
比义辨析     
古人对比的阐述概括来看,比的特点大约可以归纳为三方面:其一,借彼物以言此物。郑众的说法可作代表。宋朱熹谓;“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与郑众的说法相同。彼物今人所谓喻体;此物,今人所谓本体。以一物之形象的特点来形容另一物,就是以物比物。通过比喻,使本体意象特征鲜明而具体表现出来。其二,彼物此物相类,喻体本体必定分属于两类性质不同的事物,但彼此又有某点类似之处,故能借彼而喻此,这就是所谓“喻类之言”的含义。刘勰分取类为两类,一是取貌相类也,称“拟于貌”;一是取义相类者,称“比义”之比不重两者外在相似与否,而取意义相类之处。比义之比可以寄讽谕于诗内,正如钟嵘的“因物喻志”说法。不过,刘勰的“比义”,并未将这一类归入其中,这是应注意的。其三,借物以言意。借彼物喻此物,其相类处正是诗人欲言之意,刘勰称作“附理”或“附意”,与今之所谓喻意相同。“理”非义理之理,即讽谕之意,凡比者都有附意于其中。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古人对比的分析不仅内涵清楚,而且颇为详尽。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门历史学科,都有一个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我们都会面对其历史的是非功过,而不得不表明自己的褒贬毁誉。翻开现有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对林纾其人大都褒少贬多,甚至有毁无誉。因而对初学者造成了这么一个片面的印象:林纾——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千古罪人。如果我们不受“现代”这一时间观念的束缚,将问题上推到“近代”,对林纾作一个整体的考察,就不得不承认:林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应占据一席地位。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翁、践卓翁,福建闽县人,出身于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父亲初时贩盐,不幸船沉,后到台湾经商,又亏了本,致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