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内容,主要讲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是前两节"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的深化,为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铺垫。这四节内容逐层递进,从宇宙空间逐渐缩小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运动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知识结构及内外部联系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地球运动"计算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转换法是指在效果不变的前提下,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问题的方法。在高考中,"地球运动"计算题是考生取得理想成绩的"拦路虎"。对此,很多教师归因于学生"立体几何知识掌握不牢"。"地球运动"计算题与"立体几何"有什么关系?"地球运动"计算题的难点又是什么?笔者通过对比"地球运动"与"立体几何"高考题中的转换法,剖析"地球运动"计算题的难点,进而提出"地球运动"计算题难点的突破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丽琼 《地理教育》2013,(Z1):85-85
<正>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知识内容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组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本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  相似文献   

4.
袁俊科 《地理教育》2013,(Z2):29-30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有"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条。第一条标准重在"演示",意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第二  相似文献   

5.
教科版教材"地球与宇宙"部分内容的教学,除了小学科学教师受到有关"地球与宇宙"的知识储备的挑战之外,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探究活动——模拟实验的有效组织也是一个值得破解的疑难问题。笔者认为,该疑难问题破解的着眼点应该是正确认识"地球与宇宙"教学中的模拟实验;而着力点应该是运用建模思想,有效组织"地球与宇宙"教学中的模拟实验。一、"地球与宇宙"教学中的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地球"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中的第二单元,该单元由五课组成: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依次研究地球的外部形状、表面地貌、内部结构,以及长期以来地表的变迁情况。了解  相似文献   

7.
素材观察/SUCAI GUANCHA小心"地球工程"毁了地球科学家们提出的一些创意已被一些国家所接受,准备逐步实施,比如德国打算用于"地球工程"的研究预算经费已经高达35亿美元.但联合国最近却突然叫停"地球工程",因为一些"地球工程"存在较高风险,可能会对地球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绍春 《地理教育》2012,(Z2):21-23
一、知识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地球上有许多个"极",从地理角度,人们习惯称地球上有两极,即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其次还有峰极(指珠穆朗玛峰)等。本文所说有"两极"异同,是特指地球的北极和南极。一、位置异同南极和北极都位于地球的两个端点,即地轴附近区域,是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最小区域。南极是地球方位南方的终点,北极是地球方位北方的终点,是地球所有经线的交会点。南极和北极附近分布着地磁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联系实际,抓住关键句,理解关键词在文中的含义等方法理解课文,使学生明白"只有一个地球",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激发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并付诸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向学生渗透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相似文献   

11.
晓陆 《辅导员》2011,(Z1):91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她有多少"心事"被我们忽视?从今年起,国土资源部将世界地球日活动延长至1周,今年4月16日至22日为"第42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在这一周里,你为保护地球妈妈做了哪些努力?如何做一名光荣的地球小卫士?为了找寻这些答案,让我们一起走进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活动全国组委会组织策划的"地球科普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吧!  相似文献   

12.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一直以来都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章节内容抽象、复杂、不易理解,往往需要利用一些相关的教学仪器演示来加以说明。以往用来演示"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这一章节相关内容的仪器主要有"地球仪"和"地球运行仪"。地球仪自16世纪40年代荷兰地理学家墨卡托首创以来,迄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几百年来,地球仪在普及地理知识,促进人类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世界各国中学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仪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地球仪功能单一的弊端已日渐显露出来。比如,对于地球运动,地球仪能直观地演示地球自转,但对地球公转的一系列问题却很难演示,即便是有手电或灯泡等一些辅助工具的配合,也只能演示"昼夜形成及更替",而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  相似文献   

13.
姜虹 《中国教师》2011,(14):58-59,74
<正>一、教学内容与对象分析"地球属于谁"选自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中"做一名地球卫士"这一主题其中的一个子课题。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是我们已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这一基本概念。"地球属于谁"这一子课题通  相似文献   

14.
神奇的地球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它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地球这个名字来源于对大地形状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从球体哲学上"完美性"和数学上的"均衡性"提出"地球"这个名称和概念。西方人常称地球为盖亚,这个词  相似文献   

15.
片段一:作业汇报七年级上册刚刚学习地球仪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认识地球仪,学会使用地球仪,我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观察地球仪,写下你的发现,越多越好。师:同学们观察地球仪了吗?把你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吧!生:"地轴是歪的。"生:"地球仪上有很多线条,有实线,也有虚线。"生:"地球仪上有很多颜色和符号。"生:"国家很多,面积大小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6.
<正>电影《流浪地球》里,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带着地球在太空中流浪,寻找新的家园。可是,单靠行星发动机,这个过程艰难而缓慢。人类决定冒险借用"引力弹弓"效应,从木星那里偷点速度,把地球"甩"出太阳系。谁知木星引力突然增大,将地球拽离既定轨道,地球和木星之间的距离小于"洛希极限",地球将面临解体……等等,"洛希极限"是什么?差点撕碎地球的神秘力量又到底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17.
前段时间,听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再次引发了我对教师处理课堂生成的思考。执教者这样设计整个教学流程:以文章最后一段宇航员的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感悟"只有一个地球"。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从美丽、和蔼、无私三个层面来体会地球母亲的"可爱",引领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随后问道  相似文献   

18.
《小火炬》2008,(10):30-31
地球,我们的家园其实我们一直有一位无私奉献的妈妈——地球。那黄黄的土地是她那月牙般的眉毛,青山绿水是她那有光泽的皮肤,鲜艳的花朵是她那樱桃般的嘴巴,再加上"水蓝色"的纱衣,构成了和蔼可亲的"地球妈妈"。如果每家每户都乱排废水,那么我们的"地球妈妈"就成了一个被污染了的"臭地球",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第13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抓住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3.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深刻道理。难点:为什么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常用"天高地厚"来形容天地的广大辽阔。长期以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人们众说不一。其实"地有多厚"的问题很好解决。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虽然人们渴望"向地球的心脏进军",彻底搞清楚地球内部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