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乐记》均成书于先秦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灵枢》二部分,它全面地阐述了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传统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理论经典著作,包括《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情篇》等11篇,它根据我国先秦时包括歌、舞在内的音乐艺术,详尽地论述了音乐的来源,音乐的创作,音乐的美感认识,音乐与政治、社会生活的关系,在我国音乐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书中均有大量文字论述古代音乐治疗实践,对于促进古代音乐治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乐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较为完整的音乐类书籍,书中记载了乐器词共19个,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乐器及音乐状况。《乐记》中的乐器词,按制作材料划分,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记》中乐器词的相关记载,反映出先秦时期音乐在祭祀、舞蹈、宴客等场合的广泛应用,也反映出音乐的等级区分、音乐的德化功能以及儒家推崇古乐、和乐,反对新乐、侈乐的音乐观点。  相似文献   

3.
《乐记》是汉代编辑而成的《礼记》申的一篇,《乐记》可以视为先秦儒家音乐研究的经典之作,该篇论述了音乐起源、本质、功能及其艺术规律,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音乐观念,其影响涉及後世的许多领域。《乐记》中儒家的“乐教”思想封认识早期儒家的“乐教”主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关于《乐记》的作者 ,本文不赞成公孙尼子著或是河间献王著的简单提法 ,而认为它是历战国以至西汉后期成于众手的一部集体著作 ;并进一步推测现存《乐记》中的《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和刘向校书时提到另外 1 2篇中的《季札篇》、《窦公篇》等以人名为题目的篇章 ,可能是原本《乐记》的遗存。关于《乐记》的内容 ,认为它除继承先秦音乐理论遗产外 ,在对音乐的本质和歌唱家艺术个性的认识方面 ,具有突破性进展 ;而书中以阴阳五行和等级意识论音乐 ,则是汉代人羼入的思想糟粕。  相似文献   

5.
桑文波 《现代语文》2006,(4):119-121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乐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音乐理论专,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音乐美学理论的发展,至于它的作则一直存有争议。郭沫若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公孙尼子,成书时间亦在战国。另有学详细考证了历代关于《乐记》作的献,得出作为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其门人的结论,这一说法已基本被学术界所接受。《乐记》原有二十三篇、二十四篇两种版本,现仅存十一篇,这十一篇分别是《乐书》篇、《乐象》篇、《乐言》篇、《乐化》篇、《乐施》篇、《乐论》篇、《乐理》篇、《乐情》篇、《宾牟贾》篇、《师乙》篇、《魏侯》篇,《乐记》体大精深,以儒家思想为主,包容其它各派思想,谈到音乐的本源、音乐的特点、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社会价值、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问题,余篇仅留篇目,由篇名看,涉及乐器演奏、音乐创造、音律理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乐记》是一部先秦儒家的反动音乐理论著作。它成书于战国时期,相传为孔丘的门徒公孙尼所撰述。原书已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革命风暴中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今存的《乐记》是西汉末年反动经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伙同一批儒生,采“诸子言乐事者”之文,七拼八凑,纂辑出笼的。  相似文献   

7.
《乐记》作为中国古代很早的音乐美学论著,对音乐的产生、礼乐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礼乐的功用异同等作了精辟而深刻地论述,本文拟就其内容本体、学术源流与所受的时代思潮两个方面,浅论其所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乐记》一书据《汉书·艺文志·文艺略》载有二十三篇。现被保存在《礼记》中的《乐记》篇、《史记险二十四中的《乐书》、刘向《说苑》的《修文》篇中,但现存仅11篇。如果把后三篇《魏文侯》、《宾车贸》、《师乙》放在一边,仅就前八篇论述体的文章作整体性认识,那么就会发现天人合一思想贯穿全书内容2中。全书内容大致可…  相似文献   

8.
《乐记》是中国的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是我国最早一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其内容中将音乐和人的心理联系起来以及音乐对人的影响改造的观点,具有音乐艺术治疗学的萌芽,这不但说明中国音乐治疗思想的历史悠久,而且也体现出《乐记》内容涉及之广泛。  相似文献   

9.
张雪敏 《天中学刊》2003,18(1):52-54
中国最早以“气”论文艺的当为公孙尼子的《乐记》。在《乐记》中,“气”的含义有两种:一是自然之气,即天地阴阳之气;一是指人的气质个性。作者主要以“气”来论述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与气质情感的关系、音乐的社会作用等。《乐记》之“气”论借鉴了中国古代哲学之“气”论,并与之相通,直接启迪和影响了其后中国的“文气说”,并形成了中国文艺的“重气之旨”。  相似文献   

10.
“乐”是一个古老而内涵丰富的概念。《乐记》中之“乐”便有六种含义,从“乐器”到“欢乐”,从感官享乐之物到一种艺术形式,从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原始艺术到音乐以至德音的纯粹艺术,几乎包括了先秦人对整个“乐”的看法。本文拟从《乐记》之“乐”的内涵演变,探讨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专门论述音乐问题的著作,它秉承儒家美学的重要思想,对乐的根源、本质、以及审美特征、乐的功能、礼乐关系等都做了具体、深入的论述。《乐记》是对我国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与发展,其音乐美学思想是"礼乐"思想,"乐"从根本上来说要为"礼"服务,突出表现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在"礼乐相生,乐政相和"以及儒家"中和"之美的基础上,《乐记》多层次论述了音乐的基本审美评价标准——"和",其对"中和"、"平和"、"和合"之美的追求渗透于全篇之中。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治世思想决定了其乐教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其一,音乐是士君子必备之修养,儒家仁政理想的体现便是人人懂得礼乐;其二,音乐不仅是娱乐,其本质更是政教,是"礼"的有力补充;其三,"物动心感"而生音乐,音乐是人伦善恶的"象德之音";其四,如同天地阴阳,音乐反映着宇宙的奥秘,渗透着人的灵魂与精神,它是天地万象"有序性"的象征。儒家这种"为人生"的乐教思想使得我国古典艺术在审美风格上,崇尚平和雅正、含蓄蕴藉的美感。  相似文献   

13.
<庄子>对音乐的论述无形式上的系统,宇宙化的音乐是能表现"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天地境界"天乐".庄子讲求在"虽出人工,宛若天成"的艺术技巧修养的基础上,经过精神修养,实现音乐与宇宙的和谐为一.他强调适性之乐,注重音乐的个体娱乐性,而不是群体的政治教化.本文旨在通过<庄子>的道论,根据"法天贵真"的主旨,批判儒墨乐论,探讨庄子乐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性"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牟宗三以天论性,确立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超越本体;即心说性,奠定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根据;贯通性与天道,沟通主客,打通天人,完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哲学重构。牟宗三对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诠释,为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开创了一条生生不息之途。  相似文献   

15.
《乐记》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礼记》中专门论述乐教的重要部分,儒家通过《乐记》诠释了音乐对个人对社会的影响,阐述了儒家通过音乐教化世人改良政治的理念。但音乐本身的政治功能和教化效果在儒家的诠释中被不恰当地夸大了,不仅误导了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化,而且对音乐本身的发展造成了比较消极的影响。只有正确认识音乐的本质属性,将音乐与人性道德社会政治的影响关系厘清主次轻重,才能认识到音乐应当如何正确合理地发展,才能认识到国家政治应当如何理性平衡地运作。  相似文献   

16.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之一。儒家肯定音乐对人的作用,注重个人的音乐修养,提倡合理的音乐欣赏,追求对音乐的客观评价,对于我国现当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乐记)从政治统治与道德教化建设相结合的角度,认为教育首在“教民”,而乐教是“教民”的重要手段,认为音乐教育作用的发挥,主要靠“情”的作用,而“情”的作用,正是音乐教育对社会心理的作用与影响。具有“德”的音乐与教育,是音乐教育发挥作用的基本教学依据与条件。  相似文献   

18.
晚明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其著作《焚书?琴赋》中提出了“琴者心也”的观点,这一命题对晚明及其后的琴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礼乐思想的反叛。然而,深层挖掘“琴者心也”之“心”的思想内涵并梳理历代琴论,可以发现,李贽此说并非空谷之音。“琴者心也”是顺着主流琴乐思想之外的注重古琴自身艺术特性的琴乐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思想并非离经叛道,而是一种对僵化的琴论的内在批判,以引导琴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奉天法古是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重要内容。奉天法古的根本是奉天,奉天是说天子受命于天,当以天意为其行动准则,而《春秋》就是天意的体现,王道则是《春秋》的中心,这是从天意的高度,对王道的合法性作出论证。奉天法古有王权绝对化的一面,也有儒家王道政治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