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到2008年5月,《半月谈》杂志已创办28年。据《半月谈》同志告知,杂志已第五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高达3.62亿元人民币。不论这评价准确与否,作为《半月谈》杂志创办人之一的我,听了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2.
在报刊如林的我国舆论界,刊龄只有十年的《半月谈》是一个谜一样的刊物。在北京各邮局“花团锦簇”的橱窗里、期刊架上,难得发现它的存在,即使有时摆上一两本,也难得引人注目。然而,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机关报新闻出版报头版头条位置,却刊登出介绍《半月谈》魅力的文章;在全国新闻界有影响的杂志《中国记者》上,有人专文谈论“半月谈现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  相似文献   

3.
王启星 《传媒》1999,(4):18-19
被誉为“中华第一刊”的时政杂志《半月谈》,自1980年创刊以来,以其面向基层、贴近群众、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的鲜明风格和特点,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发行量一直在期刊中名列前茅。它的成功经验,对改革开放中的党报党刊不无启示。 一、创刊初期:自觉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小杂志产生大影响 《半月谈》的前身是创刊于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  相似文献   

4.
六百万份里其实没藏多少故事。新年伊始,新华社大院里贴出喜报一张:《半月谈》系列刊物发行量已达626万。其中《半月谈》416万,《半月谈内部版》150万,《时事报告》60万于是,好象平静的水面荡起了一阵涟漪,人们纷纷议论开来。不光新华社内,许多同行、读者、通讯员或者是与《半月谈》毫无瓜葛的人听了,也啧啧称奇。这《半月谈》嗨,这《半月谈》……  相似文献   

5.
作家蒋子龙赞誉《半月谈》系列刊物《资料卡片杂志》是“可以随身携带的大字”。我觉得这一评价确有道理,它前些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文摘期刊”,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半月谈》杂志为例,探讨了该杂志实践"大编辑部"思想给人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睿智、激情、文采──访《半月谈》副总编辑张正宪蒋祖 夏初,在北京国谊宾馆参加《半月谈》杂志15周年庆祝活动,恰巧与该社副总编、青年新闻评论家张正宪同住一室,闲聊间,话题不由自主集中到当代中国的现状和新闻评论的走向。近年,张正宪以“苏北”等笔名,活跃在...  相似文献   

8.
2003年11月17日,《嘹望》杂志在上海推出了《嘹望东方周刊》,旗帜鲜明地提出“缔造东方新主流”。《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对《嘹望东方周刊》创刊号的评价是:“它的起点高出了我们的想象”。与此同时,《半月谈》加强了社会问题报道;《中国新闻周刊》开始呼吁深层的体制改革,胸怀  相似文献   

9.
2011年度征订报刊工作一开始,兰空驻疆某飞行学院二团政治处战士报道员李强就到驻地邮局订阅了一份《军事记者》杂志,这已经是他入伍后连续5年自费订阅了。他说:“《军事记者》特别有益于自己写新闻报道。”李强入伍5年来,在《军事记者》杂志这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新闻采写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军事记者》《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半月谈》《空军报》和《新疆日报》等媒体发稿150余篇(幅),他因此多次荣立三等功。李强说,是《军事记者》杂志帮助了他。  相似文献   

10.
《半月谈》杂志副总编、青年评论家张正宪近年来以“苏北”等笔名,在《半月谈》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他的评论以其“谈得新、谈得深、谈得准、谈得活”的特色,引起广大读者和新闻界的瞩目。《论快》、《论放》、《土政策评说》、《先富后富,天平的支点在哪里?》等篇章是他大量评论文章中的得意之作,读者纷纷来信表扬。当我探问他撰写评论的心得,从他嘴里立刻跳出三个关键词:“睿智、情感、文采”。  相似文献   

11.
王永亮  陆海燕 《今传媒》2006,(10):26-28
在政治上,《半月谈》是中宣部根据新时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托新华社主办的、面向广大基层读者的重要党刊,创刊于1980年5月。自1985年起,《半月谈》的发行量和影响力一直雄踞全国时政类报刊之首,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曾誉之为“中华第一刊”。在文化上,《半月谈  相似文献   

12.
不久以前,耀邦同志号召各部门都要总结自己的经验。《红旗》从1958年创刊到现在已有二十五年,总结经验的时机也已经成熟。今天我要讲的还不是正式总结。是我们这几年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红旗》这个中央理论工作部门具体的指导思想问题。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办好《红旗》这个中央的理论刊物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红旗》的性质。《红旗》在创刊的时候就定了是中央的一个理论刊物。就是说,它不同于过去的《学习》杂志,也不同于现在的《半月谈》。《半月谈》是一个通俗的政治读物,历史上的《学习》杂志是一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新闻时政类期刊主要有创刊于80年代初期的《半月谈》和《瞭望》杂志。1993年以后,《南风窗》(创于80年代中,90年代中以后定位于新闻时政评论)、《视点》、《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一大批综合新闻时政类期刊跃然出世,形成了一个新闻时政的刊群,若干年风雨历炼之后,这批刊物已各具风姿,气候大显。  相似文献   

14.
伴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新华社在向世界性通讯社进军的征途中,新的事业不断涌现:1980年5月,新华社主办和出版的时事政策性刊物《半月谈》与全国读者见面;1993年1月1日,新华社主办和出版的第一张综合性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创刊发行;1993年10月,新华音像中心成立。作为《半月谈》杂志、《新华每日电讯》报、新华社音像事业创办人之一的闵凡路,抓住了新华社创办杂志、报纸和音像的机遇,谱写了自己的创业三部曲,铺就了一条开拓进取的创业不凡路。他的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令同行赞叹,为新华人瞩目。笔者在与他谈及这些创业之事时,他语气平和…  相似文献   

15.
夏初,在北京国谊宾馆参加《半月谈》杂志创刊15周年庆典,恰巧与该社副总编、青年新闻评论家张正宪同住一室。闲聊间,话题不由自主集中到当代中国的现状和新闻评论的走向。 近年,张正宪以“苏北”等笔名,活跃在《半月谈》这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上,其评论“谈得新、谈得深、谈得准、谈得活”,引起广大读者和新闻界的瞩目。 《论快》、《论放》,《土政策评说》、《先富后富,天平的支点在哪里》等篇什是他大量评论文章中的得意之作。读者纷纷来信褒扬,著名评论家李峰也给亮了高分。  相似文献   

16.
新创     
《半月谈》推出纪念新中国60年经典系列特刊 《半月谈·新中国60年经典特刊》,是经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主办,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出版的重要时政期刊。  相似文献   

17.
“亿万”即一亿个万,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亿也可读作“万万”,即一万个万。一亿个万和一万个万,差距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可是,我们很多报道中,却把“亿万”当“万万”(亿)使用,造成不应有的谬误。其实这个问题,报刊载文作过说明,可没引起有些作者和编者的重视。前几年,《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做《在南方,有个亿万富翁》,作者是名家,文章也挺感人,可是错把“亿万”当“亿元”了。1994年第11期《半月谈》杂志里面竟有两处这样的错误:一是《“抠门”的亿万富翁》,二是《从亿万富翁到总理》。这两位“富翁”一个只有6.5亿,一个只有15亿。换算成万的话,一个是6.5万个万,一个是15万个万,离亿个万差得远。著名作家和《人民日报》、《半月谈》这样高档次报刊用错这个“概念”实在  相似文献   

18.
《半月谈》与时代一道前行张正宪1980年5月,《半月谈》在改革的初潮中应运而生。14年来,她历经风雨,一路前行,显示了蓬蓬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作为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社主办的党刊,《半月谈》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通俗朴实的文风,讲解党的政策,评说天下...  相似文献   

19.
传媒     
凤凰卫视“时事开讲”8月22日播出“中国追捕外逃贪官”的谈话节目,本刊综合该节目主持人与时事评论员的观点如下: 这几年,海外媒体、中国内地的媒体对有关中国贪官外逃的消息都有报道。最近北京的一个叫《半月谈》的杂志,刊登了一篇长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比较权威的,因为这个杂志是中国新华社主办的。文章总结了中国近年来在追捕外逃  相似文献   

20.
王永亮  陆海燕 《今传媒》2006,(10X):26-28
在政治上,《半月谈》是中宣部根据新时期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托新华社主办的、面向广大基层读的重要党刊,创刊于1980年5月。自1985年起,《半月谈》的发行量和影响力一直雄踞全国时政类报刊之首,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曾誉之为“中华第一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