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际性R&D中心对所在区域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探讨了几个国际性R&D中心的特点和成因,分析了北京建设为国际R&D中心的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府R&D支出对企业R&D支出诱导效应及其时滞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政府R&D支出对企业R&D支出的诱导效应及其时滞问题在对政府R&D支出与企业R&D支出关系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建立了反映政府部门R&D支出与企业部门R&D支出回归模型以及分布滞后模型.模型结果显示我国政府部门R&D支出对企业部门R&D支出具有诱导效应,企业部门R&D支出不仅取决于当期政府部门R&D支出,还明显与前期政府部门R&D支出相关.  相似文献   

3.
国外R&D项目测度与评价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不仅越来越重视R&D ,而且日益关注R&D项目的测度与评价。本文在回顾R&D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的基础上 ,评述了国外R&D项目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并介绍了目前R&D项目评价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R&D项目评价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企业不仅越来越重视R&D,而且日益关注R&D项目的测度与评价.在回顾R&D项目评价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的基础上,评述了国外R&D项目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并介绍了目前R&D项目评价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R&D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与一般的产品竞争不一样 ,R&D竞争存在外部性。首先分析了R&D外部性 (溢出效应 )的产生机理及其对R&D激励的损害 ;接着考察了外部性的内部化机制 ,着重探讨如何通过专利保护、合作R&D、政府补贴及特许权经营等方法将R&D的溢出效应内部化。最后 ,讨论对我国企业R&D激励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R&D国际化模式与组织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管理学角度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模式与组织协调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新特点;依据R&D的国际化机制,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归纳出了八种典型模式;给出了一个适用于R&D组织形式选择的匹配矩阵。  相似文献   

7.
R&D是大学三大功能之一,R&D管理既有一般项目管理的内涵,同时因为它的科学前沿和高技术开发内涵,它具有区别于一般项目的特定知识体系.文章阐述了大学R&D管理的知识体系,分析了R&D管理中计划、立项、执行与控制、交付、转化的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的R&D管理流程,研制了大学R&D管理的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后2007—2012年年报披露R&D数据的3 6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R&D资本化与费用化会计政策选择的视角检验R&D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R&D投入水平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总样本检验和五组分样本检验),R&D会计政策选择均与R&D投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企业选择将R&D投入资本化处理有利于提升R&D的投入水平,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反,企业选择将R&D投入费用化处理则不会。  相似文献   

9.
信号传递与R&D合作伙伴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技术溢出较大的情况下,R&D合作能够提高创新投入、优化社会福利,但是市场中企业的信息通常是不对称的,这就可能使企业难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本文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分析了R&D合作形成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并通过技术声誉信号传递博弈模型,研究了分离精炼贝叶斯均衡及其影响,最后针对企业R&D合作伙伴的选择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研究的热点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楚天骄  杜德斌 《软科学》2004,18(4):25-29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影响因素和海外R&D区位选择、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动因、R&D机构的组织模式和海外子公司的责任分配、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与知识溢出效应是当前西方国家对跨国公司R&D全球化研究的四个热点问题,在对其加以详细论述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试论网络信息资源控制的立法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宇宏 《情报科学》2004,22(7):826-829
文章从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广泛共享、信息安全三个方面探讨了网络信息资源控制的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2.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息需求与信息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本欣  孔健 《情报科学》2004,22(6):657-659,663
本文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个子系统的信息需求的讨论,阐述了信息的重要组成因素,及信息保障子系统的特点与功能。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创新系统的信息保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伯兴 《情报科学》2003,21(1):10-14
本文阐述了知识创新与信息保障的关系,并就创新信息运行的时间和内容特点,创新活动中信息保障模式的建构等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试论信息法与信息政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微微  袁卫芳 《情报科学》2000,18(8):717-719
信息政策和信息法是对社会信息环境实施管理和控制的两种最主要的手段,作者通过比较指出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也论述了两者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这两者间关系的一家之见。  相似文献   

15.
我国信息政策法规体系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充 《情报科学》2004,22(10):1176-1179,1183
本文在检索我国信息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对检索结果进行了一定的统计分析,并就检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对我国信息政策法规体系结构的建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Censorship exists wherever there is preselection of information made available to a particular group of potential users-that is, wherever there is an information intermediary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source and the user. Therefore, one cannot ask whether or not there should be censorship. Nor is it realistic to declare that freedom of expression should override censorship. A more useful approach is to ask what checks and balances should be in place to ensure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other basic information rights in the face of the necessity and reality of the information selection process. Two forms of legal intervention have been used to create our current regime. This article first examines delegation of the censoring/selecting power to particular intermediaries in the information cycle. Historically, power to select appropriate information for dissemination was delegated to the 'censors,' and examples of this approach continue in our law in such areas as access and copyright legislation and in unlegislated areas of the law such as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Second, the paper examines situations where the law regulates the censoring activity itself. In situations such as libel and obscenity, for example, our law preempts the intermediary by dictating the decision itself. The law, however, does not necessarily mirror actual decisions being made by information intermediaries. Empir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selection/censorship decisions, which the current law might have been expected to affect, may be being made by other intermediaries and on other criteria than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law would lead one to expect. These 'extralegal' forms of censorship can be very effective, but are we content to leave those decisions without legal control?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more strategic empirical analysis of our current legal attempts to create effective checks and balances on the censoring decisions made by intermediaries will assist us in further law reform attempts.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席会芬 《情报科学》2003,21(8):846-849
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高校馆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环境的分析,探讨了重点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保障及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和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信息获取权利而设立的专门机构,是一种社会信息获取权的保障制度。笔者尝试建立一套我国公共图书馆公众获取权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管理体制、结构布局、经费、法律、人才、服务评价几个方面,来保障公共图书馆真正公平地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信息获取权保障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服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秀珍  裴非 《情报科学》2002,20(12):1266-1267
文章分析了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的联系与差别,论述了从信息服务转向知识服务的保证机制。  相似文献   

20.
信息法学的学科价值及学科归属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丽霞  马海群 《情报科学》2004,22(11):1388-1390
本文探讨了信息法学的学科价值及学科归属问题,对已有的关于信息法学的学科属性研究作了分析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信息法学应归属于信息科学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