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辛亥革命使中国学人近两千年来以忠君为取向的精神根基发生动摇,尽管封建的意识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也未能在中国学人头脑中彻底根除,但辛亥革命还是使越来越多的学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向以报国作为精神归向,其中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大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逝去,但是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却延绵传承,推动中国大学不断创新发展。中国近代大学留给人们的文化集体记忆,得益于20世纪初的一批中西兼通、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大学人,中国近代大学呈现出的“士志于道”的文化精神、“器以载道”的以物化人以及“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等方面的文化性格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创新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3.
集中创办于清末民初的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对西方高等教育模仿、借鉴到自我创新的过程。近代大学有关"学术研究功能应作为大学必要组成"的认识是在民族危难、社会变革、教育转型、科技发展等因素共同推动下,在前辈学人的不断探求中确立的,整个过程体现着中国人对学术研究的向往和价值追求,潜藏着照耀学术研究的前进的精神与动力。  相似文献   

4.
从大学校长的视角来总括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经验,可归结为以下方面。首先,士志于道是中国大学精神的表述,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大学之道的耦合,是推动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制度建设是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基点。第三,精神建构是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核心。第四,文化自觉是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发展的重要文化使命。第五,和而不同是大学本土化发展应具有的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是指知识阶层对其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和创造性发展。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产生和发展,历经戊戌维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十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四个阶段。它以追求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为内涵。上升到世界历史高度,充分重视文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近代“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和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6.
近代自由主义从西方文化中产生,当它通过法国大革命向全世界进行传播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在中国,《新民丛报》学人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标准,形成了对自由的不同认识。这种认识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即古希腊的自由精神、英国式的自由主义和欧陆式的自由主义。这些来源为《新民丛报》学人传播西方自由思想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是指知识阶层对其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和创造性发展.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产生和发展,历经戊戌维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十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四个阶段.它以追求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为内涵.上升到世界历史高度,充分重视文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近代"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和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大学理念在指导中国现代大学实践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针对大学办学过程中出现的与近代大学理念不相一致的一些现象和做法,应当进行纠偏,回到大学基本理念所指向的正确轨道上来,以促进学术事业的繁荣,履行好大学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组织,组织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组织的价值观管理。大学文化建设可运用价值观管理的逻辑,以大学战略目标为心理愿景,以大学核心价值观为精神观照,通过持续的大学文化价值观管理运作,使大学人的理想、信念、追求与学校的目标、使命、愿景有机统一,形成对大学文化的情感依附与价值归属即“我们是谁”的身份认同,使大学人的共同信仰和价值体系沉淀为学校办学和管理的制度理念,生成凝聚并引领大学人以特色发展实现学校战略愿景的集体人格。  相似文献   

10.
西北联大的产生主要缘于国民政府在抗战背景下实行的"后方战略",而非学人自主自觉的学术生成。这导致了西北联大后来的曲折变化和最终的落定状态。缺少学人自主自觉的耦合使西北联大的精神文化长期处于无根状态,这样的大学是难以坚守的,这也是西北联大长期以来少有人关注的主要原因。在西北联大的兴衰起落中,行政力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学术自觉与自主并未真正形成,保障学术自觉与自主的现代大学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西北联大的案例给当下中国大学发展提供了如下启示:确立学术自主,唤回学人自觉,并加速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各种条件下提升大学品质的通用密码。  相似文献   

11.
除教会大学以外,近代中国,还有不少外人以个人、集团或政府的名义,对华投资兴办高等教育。这些学校包括在华外人独资大学、中外合办大学和外国大学的中国分校,也包括设在国外的中外合办大学和专为培养中国学生而设立的外国高校。外人对华投资高等教育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但这些教育机构的兴办在客观上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高级人才,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扩大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除了教会大学以外,外国人还有不少以个人、集团或政府的名义,对华投资兴办大学。这些大学的创办虽然出于投资者不同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和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他们引进和利用外资及先进的教育资源,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实力;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学习外国文化,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在中国大学中的组织建制扩散具有鲜明的外部驱动特征,中国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文本的规制与引导,对大学中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组织建制的扩散产生了几近决定性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与学科地位的逐步确立,为其在大学中的组织存在提供了规范性的保证。中国大学中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组织建制扩散主要表现为一种"供给推动"的扩散,在这一扩散过程中,政府或大学似乎主要不是为了提高办学效率,而是为了寻求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大学人力资源建设与教职聘任标准问题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当前中国大学教职聘任标准的制定 与出台由大学内外部多因素促成,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这一复杂情境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选取 60所不 同类型大学作为研究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展开系统探讨,寻找影响中国大学教职获得标准 的各种条件变量组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教职获得标准趋同化现象严重,教职聘任可分为“优质匹配 型”“匹配失衡型”和“中度匹配型”三种类型。国内知名研究型大学可考虑进一步提升人才聘任待遇用以吸 纳顶尖人才;地方大学应避免盲目跟随研究型大学的聘任标准,制定契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职招聘策略;政 府管理部门应探索制定以市场调节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人才流动政策,以有利于中国高校的整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Considerable research has been undertaken into the issue of Sino foreign strategic alliances in the area of higher education, particularly since the late 1990s, when universities in China signed an increasing large number of alliance agreements with foreign universities (Willis 2000, 2005a).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research regarding various aspects of these alliances, including the types of activities undertaken, and the levels of alliances formed in this sector (Hayhoe 1989, 1996; Willis 2000), there has been less evaluation of the factors which have motivated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actively seek suitable foreign partners for collaboration particularly in regard to the delivery of activities and programs within China. This research identifies a range of factors driving the Chinese desire to form alliances with foreign universities. These in general relate to the special and somewhat idiosyncratic role of universities as agent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in China. To effect this change they have often sought foreign partners who are able to assist China to develop a market economy. Universities within the Chinese top 100 university system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elective in their choice of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are requiring far higher levels of commitment than hitherto. It is now not unusual for foreign universities to deliver degree programs in China, and not just via study abroad and distance means. Gradually, over time,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become more discerning, particular and careful in the selection of foreign university partners. To this end,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ree distinct phas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election of foreign partners, dating back to 1978. The current phase, which emerged around 2000–2001 underscores the growing desire on the par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select better quality, more committed and longer-term foreign partners–partly an issue of signing agreements with fewer, but better universities than in the past when a more “scattergun” approach was utilised.  相似文献   

16.
大学理念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目前发展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大学理念的缺失。大学改革的困惑实质上是由于大学理念的迷茫,由于深度混乱的理念。大学理念在认识上仍存在需要澄清的误区,如将朴素的想法、一般性理论误当作理念,将当下的简单行动误看作理念指导下的实践。在大学理念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改革与创新,还需要传承与守望;不仅需要行动,还需要主体性的觉解;不仅需要理论的务虚,还需要实践与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大学理念的价值与意义。只有在反思的基础上,才可能在大学理念建设上体现出中国意识、中国方案,在大学发展上体现出中国模式、中国风格。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我国高校都拥有了自己的英文名字。但是,目前高校校名的英译状况非常混乱,其原因非常复杂,造成了对外交流的误解,影响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从语言规划的视角来探讨中国高校校名的英译问题,进而提出一个解决此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已成为培养我国日语人才的主要力量。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一般意义上的日本语教育略有不同,它不仅包含了日本语教育所具备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与延伸;但与此同时,日本语教育所具备的特征也决定了我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与局限,需要加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9.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这类高校既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又传承了职业教育办学传统,“双元制”模式在其办学中得到延续和发展。“双元制”模式具有直接面向区域服务企业等特征,对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正面临转型,培养大批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其重要任务。文章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在分析“双元制”及其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对由其引申的办学定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及政府、行会、企业等多方发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和思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ddress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model for development or the “Beijing Consensus” and Chinese universities. Chinese universities seem to be caught between serving governmental agendas and pursuing their own goals as an academic community. Up until recently, they had become used to following the lead of the government, which often comes with rationales and approaches featuring pragmatism and utilitarianism. Drawing on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embeddedness and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 we argue that the lack of dynamism and innovation that is hindering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s development is largely owing to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prevailing in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universities operate. Put in another way,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confronting a crisis, owing to the inbuilt constraints of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