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教育》2008,(9):22-22
2008年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可喜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8279名,就业学生8108名,就业率达到97.9%。其中省内就业4804人,占就业总数的59%;省外就业3304名,占就业总数的41%。省内就业市场主要集中在西宁市和海西州(在西宁地区就业3439人,在海西州就业486人),两地共就业3925名,占省内就业总数的82%;省外就业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等省市。目前部分职业学校的就业推荐工作还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
席瑾 《教书育人》2009,(9):96-97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近600万,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加之2008年的未就业毕业生,预计等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50万以上。社会有效需求与毕业生规模增长速度的差异较大,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空前严重。这对于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涉及到国内宏观就业环境、经济结构调整、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教育结构调整和学科专业改革以及毕业生自身素质等。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要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 ,加强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网络就业市场两个市场建设 ,更好地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金融危机来临.就业市场严峻!赶紧签个单位了事吧!”这是最近一直挂在毕业生们嘴边的口头禅。然而,2008年11月29日.走进江西农业大学体育馆的全省农科类毕业生招聘会现场,记者却看到另外的一番景象:来自全国100余家招聘企业带来了1500余个就业岗位供江西农业大学762名应届农林类毕业生挑选。  相似文献   

5.
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589.15万人,就业学生数564.24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77%。其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480.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460.03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81%;技工学校毕业生数为109.00万人,就业学生数为104.21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61%。  相似文献   

6.
《生活教育》2009,(6):6-6
教育部发布的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589.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64.24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77%。其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480.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460.03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81%:技工学校毕业生数为109.00万人.就业学生数为10421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61%。  相似文献   

7.
法国高等教育与研究部公布了第二次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包括8.9万名在2008年获得硕士文凭、技术大学文凭或职业学士文凭的毕业生。 近年来,法国经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拥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失业率已由2010年的9.6%升至2011年的10.7%。91%的硕士在毕业后30个月内实现了就业...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招生并轨工作的完成,将逐步实行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自主择业。因此,充分发挥各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建立与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拉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序幕。《决定》明确指出:“要改革大学…  相似文献   

9.
《广东教育》2009,(5):66-66
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为589.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564.24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77%。其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三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480.1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460.03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5.81%;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运作毕业生就业新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是并轨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年,国家实行不包分配,通过就业市场配置毕业生资源的就业制度,这是我国全面运作就业新制度的第一年,高校应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办学观念,做好基础工作,制定“营销”战略,积极主动地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韦良 《广西教育》2009,(6):11-11
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创新就业工作、优化就业服务水平,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成为广西财经学院重点思考的问题。2008年,我院除做好传统的就业工作外,在网络宣传、开拓就业无形市场、推动网络招聘活动、促进毕业生“数字”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江  杨青 《教师博览》2003,(4):19-20
从1999年开始进行的高等院校扩招,如今显现出令人喜忧参半的结果———当年的“幸运儿”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浪潮,考验着中国的就业市场。2003年是中国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从2002年的145万人猛增至212万人。其中仅北京地区的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就达到11.2万人,增幅为26.3%。因扩招而受惠的这200多万年轻人开始为就业而担忧。在2002年末到2003年初的招聘高潮期间,规模超过万人的大型招聘会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举办,探讨就业问题的相关专题也成为各个媒体、网站最受关注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F0002-F0002
湖南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把落实国家战略项目,实现初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高“作为工作思路,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制,以部门联动为基础.以就业指导为抓手.以市场建设为重点.以创业带就业为突破.拓展“四大平台”促进就业工作。近三年来,湖南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2%左右.居全国高校前列。  相似文献   

14.
忻喆 《上海教育》2014,(22):98-99
据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成为历年之最,如果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和持续不断归国的海归,求职大军的规模将十分庞大。随着这股高学历、高人力资本的就业群体涌入劳动力市场,将极大地影响市场的格局,然而,这个群体的就业状况却十分堪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数据,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率远高于5%的失业率警戒线,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日益严峻的态势。党的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因此,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摆在政府、社会、高校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F0002-F0002
(以下简称“中心”)系江苏省教育厅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从事高校招生就业创业咨洵、指导、培洲和服务工作。注重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渠道作用,搭建宽广的就业市场平台。每年举办公益性招聘活动50余场次,提供岗位需求近10万个。自2008年开始实施“全省高校就业活动百校联动工程”,对全省高校就业活动进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整体联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市场,就业形势严峻,2002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212万人,比前一年增加67万人;2004年毕业生人数进一步达到280万人,比前一年净增68万人,增幅达32%。200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加上历年来未就业沉积下来的毕业生, 2005年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突破350万。而在国内,随着  相似文献   

17.
就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学校应树立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方针,大学应适应就业市场、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到国内宏观就业环境、经济结构调整、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教育结构调整和学科专业改革以及毕业生自身素质等。各地、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要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有形就业市场和无形网络就业市场两个市场建设,更好地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的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市场营销4P和4C理论为基石,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策略,以期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20.
据教育部统计数字,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的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当年全国专科毕业生达到了108.2万人,总体就业率为68.6%;2004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总体就业率为82.3%,但是其中专科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的稳定率和满意率较低。并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2004.年的调查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