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碑》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是要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 ,抓住重点 ,加强内心的体验 ,使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得到和谐地发展。一、切入重点 ,题文联系 ,感知丰碑1.就题解题。怎样记住“碑”字呢 ?读准了“碑”,再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分析字形 ,去掉“石”是个什么字 ?换成“月”、“片”、“口”等偏旁分别又组成了什么字 ?你见过碑吗 ?一般指什么 ?“丰碑”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高大的石碑 )2 .借文解题。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课文里的丰碑…  相似文献   

2.
[预习课文] 一、读一读、想一想: 1、低声朗读课文,课文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2、植物妈妈指什么样的植物?做什么事有办法? 3、课文里写了哪些植物妈妈? 二、查一查、想一想: 下列词语是什么意思? 铠甲 山洼 三、比一比、做一做: 1、下面这些字的字形、字音、字义有什么不同?分别用来组词。 蛙 哇 娃 洼 2、“就得告别妈妈”的“得”跟“得不到它”的“得”读音有什么不同? [初学课文] 一、读一读、说一说: 1、“孩子”指什么?“长大”指什么?“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还记得第一册讲的蒲公英的降落伞吗?“降落伞”是指什么? 3、蒲公英的种子有了“降落伞”就能传播  相似文献   

3.
前几天,我们学习《黄河魂》这篇课文,老师让我们四个小组长每人组织三个同学共同熟悉课文然后朗读。预习开始了,我对大家说:“咱们先自已读读课文,假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可以先做上记号,然后再思考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题目,等一下我们一起来讨论,好不好?”“好!”同学们兴致都很高。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一起汇报交流刚才的自学情况了。我问:“课文中有什么不会读的字吗?”“这两个字读什么?”同桌晓艺用手指了指课本问。“萦(yíng)和顷(qǐng)。”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还有不认识的字吗?”我特意看了看仲庭。我知道,他肯定有许多不认识…  相似文献   

4.
(生初读课文后)师:这一课的题目告诉我们,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呀?生:(齐)称象。师:(指课题)“称”字用什么办法记住它呢?生:“你”字单人旁换上“禾”旁就是“称象”的“称”。生:写“禾”字旁时,第5笔“捺”要改成“点”。师:我们来书写“称”———(师生书写)师:小朋友知道怎么用秤称东西吗?师:(指一生)噢,你会称,你上来做给大家看。(生上讲台,先作用秤钩钩起所称之物状,次作提秤状,再作移动秤锤状,后作审视所称之物斤两状)师:(笑)你做得真像。你怎么会称秤的?生:我妈妈下岗后在菜场摆摊卖菜,星期天我也去帮忙。师:课文里说了几种称象…  相似文献   

5.
【阅读理解提示】 (一)本文题为《解味》,用得是双关语,那么,什么是双关?本文题目内含着什么样的双关意义? (二)本文以对话为主,文章中的对话有什么特色? (三)本文在对话之外,还有精彩的议论,这些议论有什么特点? (四)除了对话与议论,本文还有对人物肖像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特点? (五)本文在写作练习方面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阅读入门指津】 (一)学习这篇课文,应该掌握“双关”这种修辞方法。所谓双关,就是指用词造句时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还隐藏着另一个意思.就这篇课文来说,“解味”二字作为文章的题目,正是双关语.全文正是以一个“味”字为核心,展开记述、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鹅”是形声字,能不能按会意字来编故事,而在于有没有必要用这“个鹅”字来编故事。试想,如果每个字都编故事,那又和每个字都不编故事有什么区别“?鹅”字很好记,见一次面就不能忘,根本没有必要用它来编故事。有些字不好记,甚至很容易记错,这时候编个故事帮助记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比如“碧”字,学生易将“石”字上面的“王”与白”写错位,有的老师就强调说“:记住,这是‘王‘’白‘’石’。”原以为这样一强调学生就不写错了,可是又有学生把“王”当做偏旁。怎么办?有的老师编了这样的话“:王大娘、白大娘,共同坐…  相似文献   

7.
一、从课题切入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从课题切入。如《飞夺沪定桥》这篇课文,“飞夺”二字是全文的文眼所在,教学时就可以从解题入手,围绕“飞夺”这样设计教学思路:①沪定桥在哪儿?②为什么要“飞夺”?③怎样“飞夺”?④“飞夺”的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再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也可紧扣文眼“壮”字这样设计:①课题为什么用  相似文献   

8.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你们喜欢小猫吗?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吗?2.有一个小女孩,名叫卡罗尔,她也像你们一样,可喜欢小猫了,一直想有一只小猫。今天我们就来读《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这个有趣的故事。3.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认读“卡罗尔”三个字,说说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们中的哪个字。(比如:罗汉、罗马、卡车、信用卡、卡片、偶尔等。学生结合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来认字,就赋予了名字中的字以实际的意义)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认读生字1.自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2.同桌互读,按自然段练读课文,帮助同伴读正确。3.认一认文…  相似文献   

9.
智慧邮筒     
编辑同志:我在语文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请给予解答。一、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的一篇课文《之战》。“殽”字课文注释是yāo,而新华字典却是xiào,孰是孰非?二、“他冒然地闯了进去”,一句中的冒然能否用“贸然”?三、阿房宫的阿房读什么音?四、有些名篇的内容分析是否不当,比如鲁迅的《药》中,华、夏两家,鲁迅当时是暗示“华夏”,是否为后人所揣测。五、握钢笔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此致敬礼郝广华郝广华同学:一、关于《殽之战》“”和《阿房宫》“房”的读音问题。这类字的读音属于所谓“异读”,古人称之为“读破”。异读有三种情形:一是破音异读,这是改变某字的通常读音以显示其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  相似文献   

10.
【案例】《卖火柴的小女孩》(义务教材六年制第十二册)师:小女孩共擦了几次火柴,每次分别出现了什么幻觉?生:小女孩共擦了五次火柴。第一次看到了温暖的火炉,第二次看到了喷香的烤鹅,第三次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次看到了慈爱的奶奶,最后一次是奶奶把小女孩带走了。师:同学们,如果小女孩再擦一次火柴,她还可能会看见什么?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给课文添加一段内容,看看谁能成为未来的安徒生。(给学生五分钟动笔准备的时间)生:小女孩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看见了爸爸。爸爸正坐在桌子旁边,享受着美味佳肴。爸爸是那么的温和,他不停地…  相似文献   

11.
《穷人》一文中运用的叹词较多。准确地掌握这些叹词的读音,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好处。这里就对课文中“哦”、“嗯”两字的读音谈一点看法。“哦”在课文中出现三次。一,渔夫拖着湿淋淋的鱼网突然出现在桑娜的面前,这时桑娜正为抱回西蒙的孩子而忐忑不安,文章写出了桑娜的心理,“‘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这里的“哦”应读“ō”,表示桑娜惊恐的心理。二,渔夫回家后,桑娜把西蒙死了的消息告诉他,渔夫如闻霹雳,“哦?什么时候?”这里的“哦”应该“ó”,表示渔夫的惊疑神情。三、课文最后,“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  相似文献   

12.
一、导课(略)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自己小声读课文,把难记的生字找出来。2.组织交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怎样记住难忘的生字。(学习小组活动)3.组织汇报:谈谈自己小组用什么好办法,学会了什么字。(教师可把学生交流的生字写在黑板上)(1)毫:问问学生是怎么知道这个字念hao  相似文献   

13.
一、学习“神速”部分1.设疑探究,为什么说抢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2.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一词。(出示幻灯)①“关键”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关键”指什么?②比较句子:时间只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时间还剩下二十多个小时,红四团离泸定桥只有120公里。A.自由读句子,说说这两句有什么不同?B.课文为什么选用第一句?C.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读好“只”、“还”,突出“关键”。3.那红军又是怎样把握这个“关键”,“飞”到泸定桥的呢?又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呢?默读课文4、5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遇…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第一篇章”,“群言之祖”,它所反映出的审美意识一直影响至今.《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二是传.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次列卦辞.每爻先列爻题,次列爻辞.爻题都是两个字组成,一个字表示爻的次序,自下而上,第一爻用“初”字,第二爻用“二”字,第三爻用“三”字.第四爻用“四”字.第五爻用“五”字,第六爻用“上”字.  相似文献   

15.
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学生问:“老师,小女孩的拖鞋有‘一只怎么也找不着’,怎么会找不着呢?”我便指导学生读课文的一、二、三节,思考小女孩当时的处境,然后讨论.经过议论纷纷后,学生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一是天“下着雪”,小女孩的那只拖鞋可能被马车压到雪中或被雪覆盖,所以找不着;二是“两辆马车  相似文献   

16.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再看看“史”字吧。“史”字在《新华字典》中就解释为“历史”。大家知道吗?在纸张的发明之前,所有的历史都是靠人们口耳相传的。这“史”字不正像一个人张着大…  相似文献   

17.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可紧扣“学”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抓住“学”字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读课题 ,并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课文写谁向谁学什么 ?②它们怎样学 ?③学的结果怎样 ?通过阅读和思考 ,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抓住“学”字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学”的内容。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谁向谁学什么技艺 ?通过讨论 ,使学生…  相似文献   

18.
一篇文章中,往往有几个重点词语、句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扣住它们来进行讲解,就能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就累得昏倒路旁了”这一部分回忆了大娘为给战士们送打糕昏倒路旁的事.教学时,我抓住“这真是雪中送炭”这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 指名学生读了这部分课文后,我首先提出:“‘这真是雪中送炭呀!'中的‘这'指的是什么事?‘雪中送炭'本来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弄清“这”是指送打糕这件事.雪中送炭指下雪天很冷,送去炭给别人生火取暖,比喻在急需要的时候给人以支持和帮助.接着,我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把  相似文献   

19.
角度之一:全文是怎样突出“卓越”的。本文作者围绕中心,紧扣“卓越”二字,选取了竺可桢从事科研工作的五个片断,表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在本文中穿插记叙毛主席、周总理亲切会见竺可桢,更突出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故本文教学可紧扣“卓越”一词进行。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学生速读课文,划分五个片断,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题和课文首尾三次出现的“卓越”一词(指竺可桢在科研方面的成就、努力、奉献都是超出一般的。)二、师生边读边议:1、竺可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哪些“卓越”成就?2、这些卓越成  相似文献   

20.
课文整体感知的对象最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一、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旨  (一)张志公先生归纳了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两项内容:  1、“文章主要谈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 ?”  2、“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 ?”这是从阅读写作对象和写作意图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已经涉及课文的主旨。解决这类问题有时还需要文体性和背景性的知识为前提。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的文章以及外国文学作品,尤其需要这种前提知识。  (二)整体感知课文的第一要务是对课文主旨的感知。所谓主旨,是指全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