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同学认为:“课堂里的事,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写不出习作来。”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我最近看到一篇习作《不起眼的小事》,写的就是课堂上老师提问“我”背古诗,“我”不会背的事,我觉得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从这篇习作,使我想到,写小事也要用点脑子,下点功夫,要做到:一、设法把事“放大”。课堂小事,经历的时间短,事情经过简单,如果平铺直叙地写下来,可能够不上一篇习作。这就要把小事与“六要素”联系起来,把小事“放大”,把事情的原因(早读课时没有认真准备功课的情节和心理等),较详细地写了出来:我读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早读课,同学们都…  相似文献   

2.
习作例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各类课文,就在于它有一个“例”字。习作例文是用来引导学生迈进作文大门,进行习作模仿的文章举例。模仿,主要是仿照“例文”学习写作方法。通过读懂例文,掌握训练重点,学习写作方法,便构成了习作例文的教学特点。这个特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则是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紧密结合,完成双重任务。要让学生模仿习作例文之“例”,掌握写作方法,落实训练重点,必须首先读懂例文。如果不严格进行读的训练,就不知道例文写了什么内容,不了解为了表达这样的内容,文章是怎样选择组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组段从而形成优美的文章的。可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读了一篇四年级小学生的习作《我帮妈妈拖地》,短短百余字的文章就用了8个“拖”字。我困惑:拖地这件事。怎一个“拖”字可以表达?是哪项训练的缺失,使我们的学生习作步履维艰,动词运用如此贫乏?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为学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积淀厚实的生活基础。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3.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4.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体现个性,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导写重点1.写读后感时如何选择感受点。2.如何在读后感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导写过程一、交流激趣,初识读后感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特别喜欢读课外书,哪些文章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些什么感受?小结:…  相似文献   

5.
“读读背背”是新课标颁布以后,出现在人教版小语教材中的一种新的语文训练形式。编排设计这类训练,旨在让学生积累词语、句子、诗歌等精彩的语言材料,以丰富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涵养和语言运用能力。可见,“着眼发展,着手读背”应是其教学的基本思想。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这种训练缺乏认识和研究,不少课堂只是为读而读,为背而背,致使这类本来充满新意的训练步人了呆读死背的歧途。  相似文献   

6.
作文训练是一种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其中观察能力是完成作文训练的基础,是学生习作“言之有物”的根本。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觉得应该从“会看”开始。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上充斥着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而对于文章表情达意的形式几乎无暇关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截然分离,仅靠每周两节作文课,很难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平时教学中,我认真研读教材,以课文为习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习作训练有机地融进阅读教学中,学以致用,实现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8.
目前,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少的 现象仍很严重,表现在阅读课上,则是不 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把语文规律本 身的东西放在次要地位。我们认为,要提高 教学效率,打好语文基础,就必须强化读背抄写说的训练,切切实实“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  相似文献   

9.
李莉 《教师》2011,(31):68-68
崔峦曾经指出:“在综合能力培养上.要处理好学读和学写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听、说、读、写并重,而我们的阅读课常常只管读不管写,也有的把写作为点缀。”阅读教学确实缺乏有效的习作实践渗透,造成了重读轻写的现状。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很好地做到读写结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潜心捕捉文本中的习作训练点  相似文献   

10.
刘群 《小学语文》2008,(7):78-79
“我想写几句心里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这册教材中第二次写话训练,从编排上看,明显地体现了低年级的语言训练从“说”到“写”的过渡,是学生习作的入门。  相似文献   

11.
林慧娟 《教师》2020,(3):57-58
三年级的习作训练已经要学生学会读题审题、自己构思想象、自主命题或半命题,这导致许多学生惧怕习作训练,觉得习作训练是一个难跨越的坎。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文章结合"我的植物朋友"习作指导课课例,阐述在目标导向下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习得方法,进而写好习作。  相似文献   

12.
“读”是学习、理解语言的基本方式 ,是背诵、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 ,也是规范、运用语言的基础。所以 ,从形式上讲 ,“读”不仅仅是“口”的活动 ,而应是眼、耳、脑共同参与所进行的协调一致的活动。从效果上讲 ,只有眼、耳、口、脑共同参与 ,“读”才能进入意境 ,再现画面 ,使读者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沟通汇融 ,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因此 ,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 ,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小学语文教学加强读的训练 ,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为什么读1 .“读”是学习语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不读…  相似文献   

13.
记得初为人师时,我总是奉教材、教参为圣经,即使觉得教材或教参有什么不妥,也不敢随意篡改,老老实实按教参的内容备课、讲解。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有一个习作训练《农贸市场》,习作要求是“有顺序的观察画面,把农贸市场繁荣兴旺的景象写出来。”而这幅图画展示的是上世纪80年代农贸市场的情景,画面也比较模糊。1998年我上这一课时,照搬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审题———明确习作要求———学习习作提示———引导学生从近处到远处仔细观察画面———展开想像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听老师读下水文(教参中的范文)———学生写作结…  相似文献   

14.
“习作例文”,顾名思义,是学生在习作中作为“例”的文章.它比较接近学生的认知实际和知识水平.《我爱故乡的杨梅》就是一篇文路清晰,语言细腻,适于学生仿写的例文.教学时,我采用“五问自读法”,按照感知——理解——巩固——吸收——运用”的流程,指导学生学习,效果较好.一、抓主干,巧概括,弄清文章“写了什么”新课伊始,我即要求学生浏览全文,想想例文主要  相似文献   

15.
习作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着畏惧作文、厌倦作文的心理倾向.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下工夫. 一、培养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积累生活素材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写的关系总是紧密相连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或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扩大小学生的生活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鉴赏能力,又可以逐步丰富学生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让学生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相似文献   

16.
怎样进行小学生习作能力的训练呢?怎样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就此谈一谈自己肤浅的看法。多年来,我摸索出了习作训练中的"六大法宝":多读;多背;多抄;多观;多说;多写。使用好这"六个法宝"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习作要求:本次习作是学习写读后感。具体要求详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积累·运用三。习作指导:在读书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情感常常会随着文章的内容而起伏,或兴奋、或悲伤、或崇敬、或憎恨……如果我们将读书时的真实感受写下来就是读后感。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第一,细读原文,把握文章主旨及观点要写好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由读而产生的,没有对原文的细读,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在“读”字上下功夫,对原文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在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主要观点。第二,多向思考,寻找自己的感…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听、说、读、写”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主题,更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的基础,理应得到课程实施者的足够重视。然而历年来“,听、说、读、写”技能中“的写”常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许多教师在习作教学实践中难得有新亮点、新突破,难免常常照本宣科或“以写、写、写”的机械训练方式期望着在多写、多练中让学生自然领悟出习作的方法和灵感。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作文成了众多孩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和老师们头痛的课程。针对习作训练这一难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习作教学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19.
在课改轰轰烈烈的今天,不难发现,习作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的短板.学生提到写作就害怕,很多小学语文毕业试卷的作文呈现的是千人一面,“假、大、空、套”成了小学生习作走不出的泥潭.为什么上了这么多语文课,读了那么课外书,学生的习作却未见提高?那就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不清晰,重内容分析理解而忽视文章的表达形式的奥妙,重阅读教学轻习作教学探究.要突破习作教学的瓶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让写作成为学生张扬个性、激发生命活力、抒发真我感情的需要,让习作清晰记录孩子们成长的足迹.  相似文献   

20.
学生如是说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不外乎两点:提高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前者的提高往往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我认为听说读写四项中,听与读是信息的输入,而说与写是信息的输出。没有输入,何来输出?因此可以说,听与读是说与写的基础,听又是一种广义上的读,从这个意义上讲,读又是基础中的基础,故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之说。我学语文便是从“读”开始,读唐诗宋词,了解古代文学;读中外名著,学会文学鉴赏;读名篇佳作,培养文学修养;读报刊杂志,掌握世界风云。打下牢固的信息基础,方能“下笔如有神”,“出口”乃“成章”。古人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