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开冯梦龙的《醒世恒言》,看第十一卷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看到了这样一个情节:洞房花烛之夜,新郎秦少游被新娘苏小妹“闭门推出窗前月”的对诗难题弄得一筹莫展,冥思苦想至三更鼓响,仍难予回答。这时隔壁的苏东坡得知此事,有意相助,投石于水中。随着石落水响,碧波荡漾。秦少游见水中天被击破。霎时如梦初醒,恍然大悟,终于对出了“投石冲破水底天”的佳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旧小说里有个故事:洞房花烛之夜,新娘苏小妹有意考新郎秦少游的才情,要他对对子,出句云:“闭门推出窗前月”。以饱学著称的秦少游一时被这难句弄得一筹莫展,徘徊于窗前池畔,冥思苦想到三更鼓响。苏东坡有意帮助新郎解决这个难题,但他不是越俎代庖,而是随手捡粒石子投向池中。石落水响,惊动少游。当少游看到池中碧波荡漾,水底之天被击破时,恍然大悟,对出了“投石击破水底天”的佳句。这一趣事对我们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3.
在《苏小妹三难新郎》这出戏里,苏小妹耍新郎(秦观)对出“闭门推出窗前月”的下联,新郎苦思良久,也对不上来。东坡先生深怕妹夫对不出下联进不了洞房,便心生一计,叫书童向附近的水塘投了一块石头。新郎见此情景,豁然开朗,一句“投石冲开水底天”的下联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4.
苏小妹为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苏东坡的妹妹 ,秦少游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传说二人的洞房花烛夜 ,月朗星稀 ,柔美的月光洒进洞房。在秦少游要进入洞房时 ,苏小妹却从里面将房门关上 ,并吟道 :双手推出房中月。秦少游明白 ,这是在考自己的才思 ,自己必须对出下联才能进入洞房。但仔细一想 ,下联实在难对 ,于是 ,徘徊在房前的池塘边 ,望着映入池水中的明月疏星 ,冥思苦想 ,却一筹莫展。隐在池塘边树丛中的苏东坡有心相助 ,捡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 ,石头落水的声音 ,惊醒了沉思中的秦少游 ,望着层层水波 ,顿时喜上眉梢 ,随即对出 :一石击破水底天。苏…  相似文献   

5.
相传苏小妹以对联试秦观之才.先吟出上联:“闭门推开窗前月”.秦观一时语塞.只好在庭院中徘徊冥思。苏轼见状,乃投一石于金鱼缸中予以点化.秦观大悟,对出下联:“投石击破水底天”。苏轼采用了一种高层次的点化之术.虽无语却使秦观顿生灵感.对出佳句.传为千古美谈。如此神奇的点化之术.能不能运用到教学中呢?  相似文献   

6.
史仕平 《现代语文》2006,(12):98-99
近读《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一篇,颇有悟。新郎秦少游拿到苏小妹的第三幅花笺,内出对云:“闭门摊出窗前月”。少游苦苦思之,来有答案,信步走近庭中盛满清水的花缸旁,望水若思。东坡见状,远抛一小石于石缸中,水滴溅到少游面上,少游惊悟,当下挥笔对日:“投石冲开水底天”。  相似文献   

7.
在“苏小妹三难新郎”的传说故事中,秦少游之所以能给苏小妹所出的“闭门推出窗前月”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关键在于苏轼的“投石”启发。教师讲课,引导学生学习,不妨也学学苏东坡的“投石”之法,真正在实践中体现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启发式教学经过漫长的教育教学实践,已演变成具有巨大的生命活力的教学思想,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重视并致力于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布鲁纳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  相似文献   

8.
《今古奇观》一书中有—卷《苏小妹三难新郎》。苏小妹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妹妹,其聪明绝世无双,多闻博见。她的丈夫秦少游也是位聪明过人的才子。苏、秦成婚之夜,苏小妹出了三个题目,少游三试俱中才能请进香房,第一题是五言绝句一首,第二题是七言诗一首,都对中了。第三题是一副对子的上联:“闭门推出窗前门”,秦少游初时觉得容易,仔细想来,对子出得尽巧,左思有想,苦无妙对,尽管才华出众,只到三更鼓响,也构思不成,急得抓耳挠腮,坐卧不安。  相似文献   

9.
苏小妹为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苏东坡的妹妹,秦少游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传说二人的洞房花烛夜,月朗星稀,柔美的月光洒进洞房,似乎在给新人凑趣。在秦少游要进洞房时,苏小妹却从里面将房门关上,并吟道:“双手推出房中月”。秦少游明白,这是在考自己的才学,自己必须对出下联才能进入洞房,但仔细一想,下联实在难对,于是徘徊在房前的池塘边,望着映入池水中的明月疏星,苦想冥思,却还是一筹莫展。此时,隐在池塘边树丛中的苏东坡有心相助,捡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石头落水的声  相似文献   

10.
相传苏小妹以对联试秦观之,先吟出上联:“闭门推开窗前”,秦观一时语塞,只好在庭院中徊冥思。苏轼见状,乃投一石于鱼缸中予以点化,秦观大悟,对下联:“投石击破水底天”。苏轼用了一种高层次的点化之术,虽语却使秦观顿生灵感,对出佳,传为千古美谈。如此神奇的点之术,能不能运用到教学中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所谓教学中的点化术,就是当生在课堂学习或独立探索过程遇到难点、疑点时,教师巧妙地以点拨,引导学生吸收并消化知,掌握并提高基本技能,从而达“投石击破水底天”的目的,以激学生思维的涟漪。作为点化之术,在语文教学中其重要。《语文教…  相似文献   

11.
写文章,不仅要水平,也要有生活。据传,苏小妹新婚之夜,设了三道题考新郎秦少游。三道题如都答对,便用玉杯饮美酒三杯,入洞房;若只答对两道题,则饮清茶一杯,不能进门,明日再考;如只答对一题,那就只能呷一口淡水,还要罚在外厢房读书三个月了。秦少游也是当时才子,第一道题要求和诗一首,第二道题是猜出诗中暗含的四个人名,秦少游很快就过了关。这第三道题是对对子,没想到五六岁便会对对的秦少游,这次却被难住了。苏小妹出的上联是:  相似文献   

12.
1916年4月,孙中山与宋庆龄婚后半年的一天傍晚,他俩到公园里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能续个下联吗?”孙中山微笑着说:“庆龄,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考新郎来了。好,请读出你的上联来。” 宋庆龄吟了上联:“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  相似文献   

13.
所谓点拨教学指的是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把握最佳契机,用精炼恰当的语言或体态语言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其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的教学方法。有一种点拨叫“情景点拨”。洞房花烛夜,苏小妹三难新郎,最后一难是给“闭门推出窗前月”对出下联。这下可真把新郎给难住了。苏轼见秦观背倚水缸沉思之态,灵机一动,拣起一块石子砸向缸中。好一颗石子!新郎因此妙对“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一颗石子拨开了新郎阻塞之思绪,茅塞顿开。这是苏轼式的情景点拨。这不仅是文人的游戏而已。韩麦尔先生上的《最后一课》用的正是这种点拨之法。…  相似文献   

14.
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才高八斗,才智不让须眉,是女中翘楚。东坡和苏小妹经常在一起谈诗论对,研讨文章。一天晚上,苏小妹来到哥哥书房,见苏东坡正紧锁双眉,对月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便逗趣地问道:"大哥今天又在想些什么难题,不妨说出来让小妹为你分忧。"苏东坡见她到来,说道:"我刚想起一上联,若你今晚能对出下联来,  相似文献   

15.
【考查方式】一、按照要求,写出对联1.直接写出对联。例: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上联:①忆苦思甜《榆钱饭》下联:上联:②一片丹心育桃李下联:(2002年泉州市中考题)此题要求学生运用对偶的知识,即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的特点对出下联。参考答案:①悲老发愤《秋浦歌》②满腔热血写春秋。2.根据下联,补全上联。例: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运合写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  相似文献   

16.
杜佩实 《课外阅读》2011,(6):273-273
疑问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成功的设疑恰如“投石击破水中天”;巧妙的释疑犹如“关门推出窗前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巧妙布疑设疑,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妙联趣事     
江苏、四川成巧 对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时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18.
数字对联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数字对联@苏新民  相似文献   

19.
赏月佳联     
中秋佳节,古往今来,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富有时令特色的佳联。 四川巫峡瑶台上有一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上联以叠词的方式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相传有一才子,仰望中秋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抓住了月到十五便团圆的特点。但他苦思冥想,拟不出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晚上,想到明天是新年,触动灵  相似文献   

20.
李言 《课外阅读》2006,(5):38-38
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