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认为审美关系和形象的发生发展是在实践中相互依存的:审美关系是主、客体实践关系的丰富化;而形象则通过自身发生发展的特殊性——“假定性”消融并凝聚着这种不断丰富化的关系。这就构成了形象与审美关系的内在统一。文章从审美需要的产生入手,说明了审美关系的内涵和特性,认为审美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藉形象的“物态化”。最后论证了审美关系和形象的发生发展不但相互依存,而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在“实践一审美关系”的历史“场”中发生形象效应,进而展现美的魅力。文章在展开论证的过程中,对“对象化”论、“积淀”说等当今所谓“实践美学”的局限性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2.
《卫风·氓》是久经传诵的《诗经》名篇,也是所谓“弃妇诗”的代表作。作品以自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负心汉“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后受尽虐待直至被弃的整个过程。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于首次较完整地、脉络分明地交待一场婚姻悲剧的始末,更在于作品以细致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勇敢、果断又具有叛逆性格和强烈自主意识的女主人公这一艺术形象。如何从审美的角度把握女主人公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呢?一、从审美感知入手,整体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者在脑海中会留下这样一些零碎的印象:女主人公和氓相识、相知…  相似文献   

3.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新诗以“欧化”为“现代化”的转型期,闻一多因追求“东方色彩”而与时代主潮产生疏离。美国的新诗运动是促使闻一多审美潜意识中的“东方色彩”得以彰显的契机,但二者却有深刻的审美差异;尤其是进入现实语境后,“东方”更呈现出“他者化”色彩,闻一多以自己的诗构成对这一现实东方形象的逆向书写。  相似文献   

5.
从晋代到宋代,古人对陶渊明诗文风格的品评,出现了一个由气到韵的转变。晋代钟嵘在《诗品》中指出渊明诗文中蕴含着阳刚之气,彰显了陶著“气”的风格;而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结合苏轼的评价,阐释出了渊明诗文“韵”的魅力。由于时代审美风气的转向,宋人从新的角度鉴赏诗文,陶诗的妙处便被更透彻地参悟出来,最终使得陶诗地位经典化。  相似文献   

6.
徐鹏 《成才之路》2009,(29):24-25
文学的教学美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来自于两个方面:教学美感的综合效应——文学教学艺术魅力的分析和学生审美情趣的积极参与;心理审美的“感官互通”效应是文学教学美产生的另一个途径;文学教学中的美感增值使教学中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美有可能比作品中的美更强烈、更容易感染人。  相似文献   

7.
本以唐宋“悼亡”诗词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唐宋“悼亡”诗词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以及“悼亡”现象所赖以产生的化的,心理的基础。透过“悼亡”诗词,可以窥视到唐床人们的婚姻状况,唐宋“悼亡”诗词的创作情况;唐宋“悼亡”诗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性和命运悲剧性两个方面。“悼亡”诗词的产生受到传统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8.
刘菊 《文学教育(上)》2009,(14):158-158
“诗无达诂”之说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清人沈德潜这样解释“诗无达诂”:“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深浅高下,各有会心。”赋诗、鉴诗没有固定的方法,以读者对诗的接受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接受主体的能动性。文艺无达诂从“诗无达诂”衍生而来,意为文艺鉴赏无定法,不同的鉴赏者有不同的审美角度,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审美场不同,同一鉴赏者对同一文本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9.
散诗作为一种独立的体,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且是一个复合的结构系统。散诗最重要的审美属性是心理特性。章基于对散诗的这种整体观照,并通过一定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散诗有别于诗歌和散的个性美学特征,即审美视角的内向性,形象构筑的意象化,“韵在骨里”的节律美。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当外界能量场产生作用的频谱与人体自身固有频谱相同、相似或相近时 ,就会出现匹配、吸收的现象 ,从而产生了谐振运动。这种谐振运动的结果 ,便是“谐振效应”。相应地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学生、教材、幻灯、电视、实验、多媒体等的教学手段就构成了相互作用在这一定频率上产生谐振的一种空间 ,教师通过一定手段 ,采取一定方法 ,实施信息的有效传递、教授 ,学生普遍地积极地受纳、吸收 ,便产生了“课堂教学的谐振效应”。这种效应 ,实质上带有一定的趋向性 ,以教师为主导所发出的一种信息 ,通过教材、投影、电视、教师…  相似文献   

11.
论钟嵘“滋味说”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的滋味说是一个单纯而明确的文学审美概念,融汇了前代文论家的味论思想,其内涵是以“三义”为艺术手法,风力与丹彩相济,这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实际上,滋味说揭示了艺术美感的本质——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风力与丹采并茂的技巧美,触及到文学风格的领域,成为文学风格的构成元素。因此“滋味说”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仅适用于五言诗这种诗歌形式,也适用于六言、七言律诗、绝句等额体诗和词体。  相似文献   

12.
清初王士祯是大家所推重的一代宗匠。他标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也就是要求诗歌要清澄蕴籍含蓄,不可直写无余。王士祯对于做诗,有其鲜明的主张,这就是“神韵说”。他把神情韵味作为诗的最高境界,以清澄妙远的神韵为宗。  相似文献   

13.
从诗学审美的角度阐述了曹丕《典论·论文》经由魏晋玄学到陆机《文赋》的美学转变过程及其意义。着重强调了从“诗赋欲丽”到“诗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嬗变对于先秦以来所形成的儒家诗学审美观的巨大冲击 ,揭示了它在人的自觉过程中所具有的本体论的审美意义 ,指出了对于艺术形式美的重视和欣赏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自身的发展要求、时代变化的影响和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潮发展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艺术审美理想的发展和转变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5.
崔颢的《黄鹤楼》是精美绝伦而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黄鹤楼》传诵之初,李白登斯楼尝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一首《黄鹤楼》竟让绝代诗仙称首,实在是一个奇迹。于是唐代以来的接受者围绕《黄鹤楼》及其影响,展开了热烈争论。一部《黄鹤楼》的接受史也因此可以一分为三:一是由《黄鹤楼》的影响史引发的"影响的焦虑";二是"崔颢体"的提出及美学阐释;三是崔李"优劣论"中表现的"批评的焦虑"。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是《黄鹤楼》和《凤凰台》接受史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经典接受史中较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论顾恺之“传神论”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恺之是中国最早系统提出“传神论”的绘画美学理论家。本文以现代美学理念 ,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与探讨了顾恺之“传神论”绘画美学思想的形成与特点。论文首先分析了顾氏绘画艺术实践的美学倾向 ;其次探讨了影响顾氏形成“传神论”美学思想的各种哲学、宗教、文化等社会思想 ;最后是挖掘与总结了顾氏“传神论”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7.
论《水浒传》人物绰号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作者给108条好汉各取一个名、一个绰号,甚至两个绰号,形成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通过系列化的人物绰号和明丽新奇的绰号形式,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水浒传》人物绰号体现了时代的褒贬爱憎和民族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诗歌理论推崇"神"这一审美范畴,"神"既体现出诗歌审美创作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心灵化加工的主客体双向异质同构的精神活动,同时,又规定着诗歌作品审美意境的创构应以"有神"为最高境界.在杜甫看来,只有达到"有神"、"神妙"的作品,才是艺术杰作,因此,他把是否创构出"有神"、"神妙"审美境界作为作品艺术成就高下的重要标准."有神"、"神妙"、"神",体现了杜甫的审美意趣与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弗吉尼亚.伍尔夫从“诗化小说”理论出发,在作品中充分进行了实验性创作,从而使她的小说充满了诗的意境和韵味。《达洛卫夫人》便是一部具有明显诗化倾向的文学作品。从感情和印象、诗化哲理、象征主义手法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达洛卫夫人》的诗性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古乐曲《春江花月夜》和张若虚的古诗《春江花月夜》虽为不同的文艺样式,但二者在创作手法上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古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发展手法为鱼咬尾,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句法多采用蝉联相生的手法,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诗乐一体”的传统源远流长。诗歌与音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且贯注着中国传统的“和”的审美意识———“和谐、统一”,这是二者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的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