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学界对于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早有关注,既有研究认为,在民族国家时代,全球治理需要主权国家间的协同合作,国家治理也需要在全球治理的框架内找到自身民族国家的利益点,维护各自的主权和利益。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学界需要系统深入研究和回应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中的诸多理论问题及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  相似文献   

2.
全球治理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权国家一直秉持"国家中心主义"理念所造成的,正是这种理念使得主权国家采取孤立式或趋利避害式的行为对待全球治理,从而导致全球治理中出现参与赤字和责任赤字。通过分析国家政治发展观的变迁,不难发现,传统政治发展观以主权、领土为界限将世界划分为"我者"与"他者"的思维方式便是"国家中心主义"理念的集中体现。这种传统政治发展观在世界范围的蔓延为"国家中心主义"理念的盛行提供了土壤。要解决全球治理困境,就必须克服"国家中心主义"理念。从政治发展观的角度来讲,就需要国家放弃"国家中心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政治发展观,进而采取一种开放的、负责任的政治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政治呼唤全球气候治理,主权民族国家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重要行为体。全球气候政治的"南北两极",使全球气候治理难以避免走向失灵。新兴大国群体化是国际关系中的新现象,该群体"抱团打拼"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全球气候政治发展注入新活力,使全球气候治理呈现不同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二元对立的"第三条路"。  相似文献   

4.
全球治理是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它旨在构建一个跨越领土边界、由国际社会各个层面的权威机构组成的问题解决体系。在全球治理进程中,根据不同治理主体在其中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就可以设想不同的治理模式。本文在分析全球治理基本含义及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不同角度而构建的四种全球治理模式及其特征,旨在揭示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模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兴起的全球治理理论要义是强调非国家行为体自发机制在治理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但金融危机之后,具有理想化色彩的全球治理理论讨论转变为强调全球治理的机制改革和国家为主体的多边共治的集体行动。金融危机后兴起的全球经济治理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与全球治理比较二者可以在学术上作出边界区分。作为一个源自于国际关系领域的综合性问题,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的研究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征,需要提炼出研究的方法论。中国从被动参与过渡到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需要作出相对稳定、具有共识性的国际定位;构建国际认可的全球治理的中国式理论;提炼中国的全球治理知识公共产品;设计一条国家合作、地区合作以及国家主导下的多元参与模式的全球治理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反思和承接古典社会理论家现代性思想基础上,吉登斯重构现代性理论框架,提出现代性的全球化维度,由此奠定其世界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发展出全球世界主义秩序这一宏大理论图景。全球世界主义秩序理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从社会日常生活和个体的转型、民族国家的重新定位以及全球治理的变革三个层面进行把握。吉登斯的世界主义思想典型地体现了一种"乌托邦现实主义"态度,在今天具有难得的政策启示意义,当然也不可避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主权国家的国家认同遭遇愈益严峻的挑战,甚至引发国家认同危机,尤其是近些年各国间的领土纷争时有发生更加剧了这一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后发国家不得不同时完成构建民族国家和融入全球社会这两大任务。因此,应正视全球化给国家认同带来的挑战,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本国的国情,通过诸如完善制度,以国家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民族意识,协调发展各地域、各民族的利益等途径,来逐渐增强国家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8.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是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而做出的有效制度安排。随着国家逐步释放治理空间及自治实践过程的日趋复杂,基于公民治理的维度来分析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必须在国家主导下,充分发挥各民族公民、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等多层次主体的作用,以治理的理念来创新民族区域自治理论,这是消弭民族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成员个人的安身立命,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性格。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华文化的积极处世之道,一定能为我国社会治理和全球治理提供宝贵的精神营养。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0月l2日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各种民族文化都有其特有的处世之道。所谓处世之道,就是一个民族在处理各种社会人伦关系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一套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中华文  相似文献   

10.
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用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理论来观察,总结时代的特点,外迫于救亡的压力,内激于现代性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民族国家的建构问题,并开始运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从主权、国民、领土等方面来建构民族国家,虽然遇到诸多认同困扰、焦虑甚至危机,但这是中国人国家观念转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全球价值链是20世界90年代兴起的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理论,治理和升级是全球价值链治理的两个重点领域。文章梳理了全球价值链概念,综述了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主权是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是国际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理论体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主权理论遭到了新兴理论的挑战。中国应当针对新的主权观念对国家主权进行更加有效的维护。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治理理论是在回应传统公共行政的弊端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协调、互补性的理论,主张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理论的这种回应性决定了它是一个概念宽泛、模糊的理论范式,并且存在多维困境。但是困境的存在对于治理理论的作用却是双向的,它一方面造成了对治理认识的冲突和指导治理实践的障碍,另一方面却又成为治理理论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理念及技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研究基于北京市“开放辅导”三年多的“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历程,从场域理论视角对其在线教育场域的生成、边界松动、重构扩容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论和启示如下:(1)价值共识是“互联网+教育治理”顺利开展的观念性基础;(2)追求教育子场域自治是“互联网+教育治理”的实践演进方向;(3)面向多主体的教育资源建设是解决“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矛盾的关键;(4)教育治理主体行为的变化是“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场域”演进的内生动力;(5)优化数据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互联网+教育治理”实践开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国民教育理论是 18世纪伴随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形成而出现的 ,它对近代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起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它包含了政体教育论、人的性格形成论、国家教育论、民族教育论等一般论点 ,涉及到国家民族、人与教育之间的双重关系。今天的教育现代化是昨天教育现代化的继续和延伸。研究国民教育理论 ,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沃尔泽主张任何事物的正确的规范原则都取决于那种事物的性质,分配正义预设了一个有边界的世界,不同的边界会以不同的方式产生作用,应该根据相关于不同情境的不同边界来讨论多重正义。这是对罗尔斯主义的一种适当终结。设定正义边界的三种代表性观点:合作实践、政治强制与普遍认同,都没有给出分配正义原则适用的充分必要条件。社会正义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理想类型的民族国家是其最有效的整合者,可以实现这三种观点的有效整合,也是正义最强的边界形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这种整合作用正在受到挑战,新的正义边界形式正在形成,我们需要发展新的全球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8.
教授治校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的大学内部管理模式,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移植、借鉴了教授治校制度。它先是由北大开始,后来在清华大学被发扬光大,清华大学的教授治校制度能够长期延续和维持,是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和内在原因的。教授治校制度直到今天仍然是大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教学学术是一种传播知识的学术。我国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学术、轻教学学术"等学术规则。究其众多原因,制度环境是关键性因素。我国大学教学学术发展的制度环境具有自主性与制约性并存、制度过剩与制度真空、制度空间与观念空间不一致性等问题及特征。对大学教学学术发展制度环境的治理,须从国家层面到大学内部层面进行制度设计,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学术培育制度,建立教学学术交流与共享制度和完善教学学术价值认可制度。  相似文献   

20.
就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历史叙事而言,1940年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独特个案.作为民族拯救历史的一个重要参与,战国策派一反恢复儒家传统主张而要求通过重建战国文化强化民族的文化认同,塑造"列国型"的民族性格,以适应充满竞争的"战国时代".这种建构性的民族主义,在严肃思考中国民族与文化命脉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