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第一张大型机关报,是党取得政权前出版时间最长的、公开战斗在国民党心脏地区唯一的报纸。虽然新华日报在武汉仅仅发行了九个多月,但广大的“新华军”却克服了报纸初创时期的诸多困难,在武汉九个多月时间里,高举团结救国、持久抗战的旗帜,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积极报道了我军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奋勇抗敌的光辉业绩,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宣传抗日的号角,成为抗战初期先进文化的集中代表,在我国和我党的新闻事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发行的机关党报,也是共产党最主要的舆论阵地。1943年夏季的鄂西会战中空战是整个抗日战争的空战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次战役,此役之后,中国空军开始夺取抗日战场上的制空权。《新华日报》视野下的鄂西空战,是共产党的新闻媒体对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报道,体现了共产党对正面战场的关注、支持和监督,发挥了《新华日报》在抗战中舆论喉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919年 3月 2日至 6日 ,在列宁的亲自组织和领导下 ,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共产国际宣言》和列宁所作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和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共产国际的建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 192 1年起到 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的 2 2年中 ,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此 ,中国革命史上的许多重…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脱稿于一九四四年三月十日,旋即由《新华日报》刊出。此文后来编入文集时,作者在文章后面写了“附识”如下:“此文以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九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刊出,连载四日。二十四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对我攻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尴尬相是很可悯笑的。”对于“附识”中所提到的“国民党《中央日报》专门写一社论”攻击《甲申三百年祭》一事,历来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先生罹难之后,国内民众反应强烈,诸多媒体发表纪念文章,其中尤以《新华日报》最为突出。《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机关报。据不完全统计,自闻一多去世之后短短一个月内,《新华日报》共刊载唁电10篇、抗议书和谈话4篇、社论2篇、通讯报道3篇、纪念诗文8篇,以及闻一多最后的演讲全文等,各类文字共近30篇。《新华日报》对于闻一多的纪念,有力引导了舆论走向,寄托了人们对闻一多的哀思,揭穿了国民党当局的政治阴谋,向世人阐明了闻一多遭暗杀的真相,弘扬了闻一多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遗志。  相似文献   

6.
半个多世纪前,重庆有两个“党”报:一个是共产党的《新华日报》,一个是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当时执政的国民党《中央日报》占尽便利。但发行量仅一万多份,而在野的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发行量最高时竟达六万份。  相似文献   

7.
统一战线是我们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之一。简单地讲,统一战线就是团结可以团结的一切力量与敌人进行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武汉时期的《新华日报》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动员民众、团结各个党派,积极宣传抗日,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努力去完成历史赋予它的时代使命。它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共产国际在武汉时期对蒋介石的策略,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时期,共产国际及其代表不仅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策略上和政策上的指导,而且也制定并实施了对蒋介石的策略。而这一切不能不对大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比较深入地全面地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点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八一宣言》发表于八月一日吗?●韦莉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和许多书刊上,都标明《八一宣言》是1935年8月1日发表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八一宣言》的全称是《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它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以中国苏维埃...  相似文献   

10.
潘怡如,名康时,字怡如。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新华日报》曾以《辛亥革命老前辈潘怡如先生病逝》为题,报导了其生平革命事迹。同年三月,董必武写了《哭潘怡如》一诗(见注(44))。  相似文献   

11.
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是各国共产党和共户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大多数社会民主党公然背叛无产阶级事业。为团结各国革命左派,列宁着手建立第三国际。1919年3月2日,30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在莫斯科召开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党国际行动纲领》,宣告共产国际成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在工人苏维埃旗帜下,在夺取政权和实行  相似文献   

12.
1927年春天,中国大革命进入紧急时期,罗易计为共产国际首席代表,前来中国仍决棘手的土地革访问题.4月2日,罗易等到达武汉。当时,形势非常清张,蒋介石集党权、政权、军机于一身,正在向工农群众进攻,向共产党开刀。武汉政府开始分化,资产阶级逐步向右转,小资产阶级动摇不定。帝国主义加紧武装干涉。“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已到了一个最严重的历史时期一。马林根据共产国际决议,结合自己的革俞实践,在党的各种会议和报刊上,为挽救革命危机则土地革命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与反对土地革命的观点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  相似文献   

13.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党报,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喉舌。每年九一八纪念日之际,该报在社论、本报启示等版块刊发大量九一八纪念主题的文章。之所以大幅报道,一方面因为九一八事变在抗日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则因为《新华日报》自身的历史定位及报道需要。揆诸话语产出,与九一八纪念仪式筹备的预动员、文本撰写群体的主观情感以及素材的择取相联系。而“东北抗战”话语的内容建构,既涵括了斥责日军暴行和关注东北的普遍性要素,又包含了“抗战”“团结”等多重话语的交织,其言说归依于“抗战到底”和“收复一切失地”。《新华日报》以九一八纪念报道为中心的话语建构,其政治功能在于明确了东北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凝聚了社会各界抗战力量以及保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中国共产党在地缘和政党关系演变等诸多状况下关注东北的政治诉求表现。  相似文献   

14.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于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的大型日报,它关于宋庆龄的宣传和报道是非常多的。这些报道主要集中在她于妇女运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救助灾民等方面的活动与贡献。《新华日报》之所以凸显宋庆龄,原因主要是:她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其言行蕴含着中共的政策及主张;她能在国际社会发挥政治影响力。《新华日报》不遗余力地报道宋庆龄所带来的宣传效应非常明显,既增强了《新华日报》的影响力又增强了宋庆龄与中国共产党相互间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的解散与反法西斯国际同盟的巩固陈幼芳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了《关于建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b。5月22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响全世界公布了这项决定。《决定》阐述了共产国际建立以来的主要历程,说明了国际形势和解散共...  相似文献   

16.
据《新华日报》讯《江苏省残疾人保障条例》(下文简称《条例》)已经江苏省人大审议通过,并将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武汉政权处于反革命力量四面包围之中,中国革命处在紧急阶段。为了挽救危机中的中国革命,共产国际执委会于一九二七年五月召开第八次全会讨论中国革命问题。会上斯大林作了《中国革命和共产国际的任务》报告,通过了《关于  相似文献   

18.
1927年5月,共产国际先后对中国共产党发出两个紧急指示,通称《五月指示》。国际代表罗易将它送给汪精卫看。中国史学界对《五月指示》和罗易泄密一事认识不一。下面,谈点个人意见,以就教于史学界。 正值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政变前后的革命紧要关头,罗易率共产国际代表团来华。罗易一到武汉即与鲍罗廷发生了“政见冲突”。鲍罗廷主张推迟土地革命,罗易则要深入两湖的土地革命。他们两人的争论影响到中共五大决议案无法实行。罗易只好把这个争论不决的问题反映到莫斯科,等待共产国际的裁决。  相似文献   

19.
《新华日报》2013年4月7日A3版有这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1987年7月8日,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召开了有苏联理论和史学界著名学者参加的重新评价共产国际史的讨论会。对这次会议,《苏共历史问题》杂志1987年第10期,以《深入全面真实地研究共产国际史》为题作了评细综合报道,鲜明地指出了苏联在共产国际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同年,戈尔巴乔夫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大会的报告中,也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