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五四白话新诗散文化的无序状态,新月派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新诗格律化并非像有的评论家所说的“复古”或“拟古”,而是在强调传统格律的同时,又对传统格律进行了解构。新格律诗既是自由诗的格律化,又是格律诗的自由化。新月派站在历史的高度,将诗歌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自由化或格律化浓缩在同一时段并将二者辨证地融合在一起,为新诗的发展确立了可资借鉴的规范。  相似文献   

2.
新诗形式的探索,应和着新诗运动在20年代已经在进行“诗体解放”。进入30年代后,戴望舒倡导的散文美自由体,鲁迅和中国诗歌会倡导的新诗民族形式,以及新月诗派格律体,三足鼎立,并存、交织发展。抗战后的诗坛上,自由体、半格律占据统治地位;40年代中期以后,民歌格律体跃居主导角色。自由体对建国后自由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其散文化弊端也对新诗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新诗民族形式的探索和发展应予充分肯定,而它对五四后的新诗形式的轻视态度,则是有偏颇的。新月时代虽已结束了,音韵美、建筑美的格律诗风仍然牵动着三四十年代乃至今天的新诗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格律诗.也可以叫格律新诗、新格律诗或白话格律诗。现代格律诗派主要人物闻一多认为新诗的格律应做到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并指出新诗的格律就是节奏。主要是韵和顿(音尺),这些理论使新诗的创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格律派诗歌的“建筑美”,曾被人讥为“豆腐干”、“麻将牌”、“形式主义”等,本文从新月派诗中选取大量格律诗作为例子,绘出其形体图谱并作简析,以期证明新格律派诗歌规范而灵活,凝重而放逸的形体风格。这不仅是对“建筑美”诗艺主张的误解和非议的回答,也是对新诗形体美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新诗经过一段时间的滞留、酝酿,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繁荣局面。这就是1925年~1937年新诗在世界文化影响下的多向发展。本文拟对新诗的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作一些评介。 新月派主要受英国浪漫派的影响,从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直到哈代的诗歌创作,都直接间接地培育了新月诗人。特别是徐志摩深得英诗的神韵和音乐美,闻一多更从英诗的格律得到启示,并根据汉语白话的特性,创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的流派风格。新格律诗的提出,又是针对新诗散文化的弊病,这在新诗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它对纠正新诗直白和散文化倾向起了积极作用,使其重开生机,出现了色彩缤纷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受新月派新格律诗学影响很深。本文发掘出被臧克家有意遮蔽的佚诗4首,它们对格律形式的刻意追求,进一步印证了他早期与新月派之间的渊源关系,对深入研究臧克家的新格律诗学及新月诗派新格律诗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的诗歌之旅,始于旧诗,更为新诗,归于新诗格律化。其《诗的格律》旨在匡正时弊,救治新诗,于新诗格律化有倡导之功,惟其言说属急就章,缺少学理的缜密。其后,中国新诗格律化继续探索前行,却是道阻且长,至今尚未走出困境。在中国新诗格局中,自由诗与格律诗各有所长,将会长期共存。人们期待中的现代格律诗的几种主导体裁应该是:古典加民歌式的三顿体,突破古典和民歌的四顿体,以及歌词体。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格律诗的探索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新格律诗近百年历史流变的丰富内涵可以概括为:一面旗帜(格律)、两个诗派(新月诗派、雅园诗派)、三次浪潮(新月诗派开创格风气在先,何其芳倡导现代格律诗在中,雅园诗派重振新格律雄风在后)、四种新格律的基本形态(整齐体、简明体、参差体、长短句体)和五个阶段(①1914—1933;②1934—1949;③1950—1977;④1978—1993;⑤1994—2005)。  相似文献   

9.
“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出自新格律诗派主将闻一多的《诗的格律》,它是新格律诗派追求诗美和创造诗歌新格律的理论主张。《诗的格律》中强调:“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之美”准则的倡导,得到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等诗人的积极响应,他们努力实践,各自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完美的诗歌,纠正了当时诗歌创作语言赤裸到近乎白话,形式自由到近乎散文的不良现象,对新诗发展作…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新月派中坚人物闻一多提出的格律诗"三美"理论的重要意义,在文学史的格局中分析了新月派诗人建立新诗审美范式的贡献,以及诗体探索、诗歌创作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闻一多是新月派的核心人物,他们对新月派的文学活动和诗歌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为新诗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闻一多的贡献表现在理论与创作两个方面,尤其在理论方面,他是新格律诗的积极倡导者。徐志摩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格律诗理论是新月诗派对于中国现代诗学的杰出贡献。闻一多于1926年5月13日《晨报副刊·诗镌))7号发表的《诗的格律》一文是集新月诗派关于新诗格律的主张之大成的一篇纲领性诗论。这篇诗论提出应当建立新的格律诗的任务,而格律化新诗之美学原则就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三者的结合。加上饶孟侃、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等人先后的阐述与补充,“三美”理论更加细密和具体,成为中国新诗坛上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完整而富有说服力的美学理论。艺术以束缚为生,而死于自由。新月诗派把“三美”作为艺术信条,并付诸创作…  相似文献   

13.
格律体新诗的审美价值格律体(实际上还包括半格律体)新诗是对自由体新诗而言。新格律体在篇无定节、行无定字、不计平仄等方面区别于旧格律诗;在节有定行、行有定拍、换韵有序等方面区别于自由体。用史的眼光看,新格律体的语言排列组合的方式已完全不同于旧格律体的排列组合的方式,从而实现了一场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格律诗是一种传统的诗体,在自由体新诗崛起兴旺的新时期,又有格律、半格律体新诗的产生和发展,这证明了格律诗的审美属性有可承袭的因素,格律体新诗更有不可低估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和诗学的小型高层研讨会。会议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和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诗人黄淮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知名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结合诗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探索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理论问题。代表们在会内会外充分地交换意见,力争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中国格律体新诗走向成熟。上海《文学报》和浙江《诗评人》等也派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何其芳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理论。这种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提出有着不同于闻一多的初衷。何其芳研究新格律诗有几个参照系,即古典诗歌、民歌、国外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在关于新诗的格律的探索中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运用到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何其芳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理论.这种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提出有着不同于闻一多的初衷.何其芳研究新格律诗有几个参照系,即古典诗歌、民歌、国外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在关于新诗的格律的探索中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运用到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7.
一 在中国新诗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的诗体形式当中,格律诗和自由诗无异是两个典型,分别处于整齐统一和变化多样的对立的两极。朱自清先生曾把新诗的第一个十年概括为“自由派”、“格律派”和“象征派”三派鼎立。当然他主要是从文学思潮和流派的角度作出这样的划分的,其中“象征派”本身并不是诗体形式,因此作为诗体形式的两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33-39
尽管新月同人一再否认自己有派,然而从他们的诗歌文化资源、诗艺主张、活跃时间、艺术阵地和彼此联系来看,新月有派毋庸置疑。新月派的前身新月社是一个松散开放的团体,虽未实现徐志摩戏剧救国的文化理想,却在客观上促成了他与闻一多及清华四子在新诗创作上的联手,由此正式形成了新月派。新月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据守北京,以《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试验格律诗歌,发表诗学主张;后期南下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和《新月》《诗刊》《学文》等杂志,发展文学之余兼及政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诗自诞生伊始,就交织着自由体诗和新格律诗之间的论争与融合.在尝试新格律诗创作的过程中,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格律派创立并实践了"三美原则":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等原因,缺失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20.
以闻一多和徐志摩为主要代表的新月派,在新诗的形式发展上极力提倡格律化,新月派诗人以《晨 报·诗镑》和《新月》为阵地,既有理论的鼓吹,又有创作的张本,在中国新诗史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尽管他们的 理论建树和创作主张有缺陷和失误,但他们在诗歌形式方面所做的探索性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