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大地震的创伤正在缓缓康复;这场大地震新闻传播中的变革,目前正在路上行进。 回望汶川大地震,我们依然悲伤、感奋;回望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我们依然执着、坚定……  相似文献   

2.
5.12大地震中的新闻报道特色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类媒体迅速反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以及手机短信等渠道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了震情。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信息报道的及时、公开和透明,达到了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传播效果,这在我国的新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在组织发展和业务开拓方面,难以形成规模性的社会公共力量.汶川大地震后,国内许多非政府组织参与了抗震救灾,积极弥补了政府在工作开展中的部分缺陷.一直处于"媒体盲区"的国内非政府组织近年来开始进入媒体视野,扮演着"社会责任人"的重要角色.作为非政府组织,南京"绿色石头城"环保组织(下简称"绿石")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媒介素养.本文以之为切人口,分析国内非政府组织的媒介素养现状,从而探讨其媒介素养提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永国 《新闻前哨》2008,(11):36-37
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变革的实践。反映了新闻传播观念的变革与创新。它使得我们必须冷静地对固有新闻传播观念进行回望、思考,依据实践调整理念。  相似文献   

5.
李红红 《新闻世界》2009,(4):99-100
灾难新闻可直观地理解为是对天灾或人祸的报道。而如何将灾难新闻做得具有美学高度一直是新闻界探讨并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媒体的报道得到了空前的高度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就灾难新闻的视觉传播美学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灾难新闻视觉传播的“美”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08,(7):9-9
汶川大地震,使中国媒体实现了对灾难报道的重大突破,让受众看到了新闻开放与记者使命感的高度结合,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水平及能力。 政府第一时间发布灾情,地震救灾信息的公开透明,堪称有史以来最快、最全面,充分保证和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7.
灾难新闻可直观地理解为是对天灾或人祸的报道。而如何将灾难新闻做得具有美学高度一直是新闻界探讨并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媒体的报道得到了空前的高度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就灾难新闻的视觉传播美学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灾难新闻视觉传播的“美”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对灾难报道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此类题材的突发性、负面性和社会性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记者在采访写作中要选择合适的叙事视角,既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又要合乎时宜、合乎受众的心理需求,以最佳的方式把受众最需要的信息传达出去。汶川大地震中的新闻报道数以万计,本文以新华社记者朱玉的汶川大地震报道为分析文本来阐述优秀灾难新闻报道应该具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5·12汶川大地震和8·8台湾莫拉克风灾中中国红十字会与台湾红十字会两家非政府组织(NGO)在危机期间的公共关系行为的考察,认为公共危机中NGO的公关活动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必要行为,其信息传播应该成为整合、动员社会资源的公关传播平台,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公益传播模式;在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公共危机中,NGO的公关行为还可以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形象传播中政府公关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0.
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国内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不仅公开透明,还很好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意识。以人为本,尽显哀思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新闻传媒首先把关注人放在了第一位。为了表达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四川当地的主流媒体《成都商报》在5月12日当天就出了号外。  相似文献   

11.
在去年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内地和香港新闻界所表现出来的快速反应、报道及时的专业能力以及顽强拼搏的职业精神,受到了社会舆论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检验了内地媒体人及时、连续报道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报道中所折射出的新闻伦理问题,似乎从未如此集中和突出.本文试图基于新闻伦理角度梳理内地和香港新闻业界对于汶川大地震报道的相关反思,以"局外人"身份审视华文媒体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困境,力求探讨新闻工作者如何在灾难报道中实现新闻"为个人、为社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化时代到来,网络媒体已登上了新闻传播的舞台。今年,无论是奥运会的宣传,还是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报道,网络新闻凭借其超强的时效性、内容的海量性、传播的互动性,在媒体大比拼中地位不断上升。在这样一个媒体格局  相似文献   

13.
研究背景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大媒体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都纷纷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展开了地震周年报道,发表社论、评论员文章,通过新闻、专题、特刊等形式表达对汶川地震的纪念.笔者把这类对已经发生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在纪念日进行大规模回顾报道的新闻归类为"公共事件反思传播".目前的文章中,把反思传播视为一种特定报道类型的并不多,笔者就本文中对我国公共事件反思传播的报道框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闻价值学说认为,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传播出去之间的时间距离越小,新闻价值越大,时效性也越强。在汶川大地震这一突发新闻大事件中,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改变了过去那种先拍摄活动画面、后写文字解说、再由播音员配音播出的老一套电视新闻制作模式,采取了无剪辑摄像,采用记者出镜的现场口头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的新闻学启示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骏飞 《视听界》2008,(4):21-23
汶川大地震是建国后最严重的地震灾害,震惊世界。地震带来的伤害很大,但同时也带来了思想遗产——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都可以从中寻求到宝贵的启迪,新闻传播也不例外。我以为,震灾可能会留下的新闻传播学的学理启示,大致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石长顺  徐锐 《视听界》2008,(4):17-20
汶川大地震报道实现了媒体的历史性超越。《新周刊》称其为“伟大的透明,国家的成人礼”。^[1]英国《泰晤士报》北京分社社长马珍(Jane Macartney)用“前所未有的新闻开放,令人惊讶的秩序井然”描述她在四川灾区的所见所闻。^[2]汶川大地震报道是政府和媒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后共同交出的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试图从传播政治学的视角,探讨政府信息公开场域中媒体报道制度变化的内外动因及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7.
汶川大地震。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注定打下深刻的烙印—— 这是一次政府空前开放的应急处理,第一时间发布灾情,媒体24小时直播.不断召开新闻发布会……地震救灾信息的公开透明,堪称有史以来最快、最全面的一次.充分保证和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程度最大、受灾范围最广的一次灾难。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全景式、不间断的报道.在报道的时效性、报道视野与主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实践对进一步做好突发性事件、灾难报道做出有益的探索,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这次抗震救灾报道超越了新闻正面与负面的两极思维,开始上升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高度,把人的生命价值放在首位。灾难性报道一向被认为是负面新闻报道而受到诸多限制,也使媒体一直裹足不前。但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报道却给世界展现了这样一幅图  相似文献   

20.
汶川一震,举国心痛,共此国殇,九州同悲。检视我国新闻媒体在此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于沉痛中我们欣慰地发现:媒体的品格、公信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在这场强震中凸显出来,公正客观的报道遏止谣言消弭恐慌,还原新闻现场与灾情灾况,弘扬人性救援与理性思考,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下的信息公开更是空前,正如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教授所言:“这次汶川大地震报道,给全国人民及至全世界公众最深刻、最漂亮的印象,就是我们的信息公开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