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辑佚是以佚书、佚文的搜辑、整理为中心的文献整理活动和方法。清代是辑佚发展的兴盛期,清代《四库全书》的纂修、目录书的编撰、古经解汇编都与辑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清乾隆中四库开馆斯间对《永乐大典》所作的辑佚工作,主要包括下面几项程序:签佚书单——抄出佚文(散片或散篇)——粘连成册(即辑佚底本)——校勘——誊录成正本。其中最初步的工作是签佚书单。此项工作系由纂修官逐册阅读《大典》原本,用事先制好的签条标明该册所要辑佚的书名、页码及佚文条数(有时只标书名,不标页码及佚文条数),粘贴于各册之上,然后交缮书处誊  相似文献   

3.
古佚书是一笔数量巨大的世传文献遗产,是深入研究古代文史哲等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但至今尚未全面汇集整理,故应开展前人所辑古佚书的汇集整理工作.前人补辑古佚书有所处时代早而可看到现已失传古籍的优势,我们所处时代晚却有可利用大型数字化古籍库的方便.把这两种优势结合起来,在汇集整理前辑古佚书的同时来做古佚书补辑工作.前辑古佚书汇集整理工作程序有四:确定主据本和参考本,缀合与剔重,核校原始出处,补辑佚文.古佚书新辑工作程序有三:汇集前人辑佚成果,剔重考辨;利用古籍数据库补辑;查对近其世之书(距所辑佚书时代越近者越可靠)校对补辑佚文.最后,汇合新旧辑佚成果,加以考辨,整理成为分部分类编排的多卷本的<古佚书全辑>.  相似文献   

4.
郭国庆 《图书馆学刊》2009,31(12):28-30,43
清代学者所辑侠书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较高,在辑佚的凡例方面也多有创获。从查检范围的时间限断、考师承家法、分析书名的演变、分析同人异称、运用比较法确认佚文、非彼即此推论法、以文辞义例推循、据注补侠文、据佚书通例补侠文、在读书过程中积累侠文10个方面,对清代学者查检佚文的方法加以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宋明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辑佚工作十分活跃,辑佚文献层出不穷,久已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和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作者看来清代辑佚兴盛发展的根源有三:(1)"本经"运动的需要;(2)"西学中源"论的佐证需要;(3)实学思想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李涵 《图书馆杂志》2000,19(4):58-60
辑佚是整理研究中国古籍的手段之一,明清以来,它逐渐形成和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从而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辑佚学的研究是对保存在群书中的已失传文献的佚文进行搜集整理,编辑成册,以达到恢复其全貌,或辑录出一个残本的目的。我国古代辑佚工作始于南宋,消沉于元明,至清代则有大的发展,成果累累,功绩卓著。本文拟对清代辑佚工作做一全面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在谈到辑佚的起源时,王余光先生的《中国历史文献学》说:"宋代学者曾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和鲍照《舞鹤赋》等书中辑出《相鹤经》一书。"杨燕起、高国抗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也说:"辑佚出现于南宋。当时黄伯思从《意林》、《文选注》、《舞鹤赋》等书中辑出佚书《相鹤经》。"洪湛侯先生《中国文献学新编》在《辑佚的取材》一节中也说:"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所见《相鹤经》是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抄出大略’的,  相似文献   

8.
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辑佚》辑录宋人诗话32种、附录3种,为我们研究宋代诗话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用力甚勤,功德无量。然而其书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 1.有些诗话未作辑佚,如《百家诗话》、《叠山诗话》、《三山居士诗话》。 2.已辑诗话中仍有不少条目漏辑。 3.已辑诗话中有些条目内容不全,未能收集到更全的条目。如《蔡宽夫诗话》73条"此心非是爱轻肥"下,应据《诗林广记》后集9补"此诗乃乖崖始及第赋以寄傅霖也"。《古今诗话》413  相似文献   

9.
《十道志》是唐代地理总志,早已亡佚,存世者仅有清人辑佚之作。今于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中又寻得其不同于辑本之佚文若干,可为《十道志》辑佚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经学的“复盛时代”,乾嘉学者以其辑佚补亡之长技,对三家《诗》佚文遗说进行了全面搜讨,至清代后期,凡属保留了三家《诗》义的典籍,已被搜寻殆遍。清代学者在三家《诗》辑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限于时代和学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11.
清代辑佚的繁兴是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但具体到每一位学者而言,他们辑佚的缘起又有所不同。文章从为学术研究、重视某类文献、不满已有辑本、重应用、因师承家学五个方面对清儒辑佚的缘起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运溶在辑佚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方法。佚文的来源主要是类书、古注和方志,体现出"因类以求"的特点,并通过考查古书亡佚的时间来确定佚文的来源是否可靠。佚文辑录的方法主要有直录引文、比较确认、差异入注和异同并录。  相似文献   

13.
论孙星衍的辑佚学思想、方法及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星衍是清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文献学家。其辑佚不以量多见长,而以精审著称。所辑《仓颉篇》《括地志》《汉宫七种》《周易集解》等以辑文完备、体例合理、校雠精审在辑佚学史上影响深远。他所采用的取众本之长、合众人之力,以足本、善本为底本,通过扩大辑书范围不断补充佚文、力求完备的做法在今天的辑佚工作中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玉函山房辑佚书>广征群书,详明出处;校勘辨伪,审慎考证;排比篇第,辨章源流.其书网罗遗佚,卷帙繁富,为前此任何辑佚之书所不及.这部空前的辑佚巨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而且在辑佚体例上也体现了自己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5.
孙启治、陈建华《古佚书辑本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下简称“《日录》”)一书,为浩如烟海的古代辑佚著作编写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目录,大大方便了对辑佚书的整理与研究,嘉惠学林匪浅。笔者近来从事《两汉全书·谶纬部分》的辑佚整理工作,对此书利用颇多,殊感便利。不过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  相似文献   

16.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8,(1):112-117
清代诗坛领袖王士禛所著诗文,由袁世硕先生主编,整理为《王士禛全集》,贡献尤多,惠及学界。然王士禛交游广泛、著述浩繁,其诗文仍有散佚。今新辑得其佚诗20首、佚文5篇,并加考证。  相似文献   

17.
《析津志》是一部记述元代北京及北京地区历史的方志类史书,由元末熊梦祥撰写,原书早已亡佚,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组工作人员经过几十年的搜集整理,编成《析津志辑佚》一书,1983年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重印。因为《析津志》原书早已亡佚,《析津志辑佚》一书主要是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组工作人员从《永乐大典》、《日下旧闻考》、《宪台通纪》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缪荃孙从《永乐大典》中所辑《顺天府残卷》等书中辑录而成,因此,书中或因原书已误,或因所辑出处已误,或因辑时抄录而误的情况不少。近日笔者在研读此书"名宦"卷时发现了一些与其他史书不一致的地方。现列举一二,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1."李忠宣公"条。此条记忠宣公李德辉"(至元)十一年迁安西王相。明  相似文献   

18.
此篇是继作者从徽州、宣城、池州、太平府等安徽地方文献及石刻文献、<永乐大典>残卷所辑佚诗之外的、由其它文献所辑<全宋诗>佚作的汇集,共得佚诗33首、佚句24则,其作者有名姓者36人,其中7人不见<全宋诗>.  相似文献   

19.
孙瑴字子双,号贲居子,明末南郡华容(约今湖南华容县)诸生,生平屏弃举业,穷十年之功专力辑佚书四种:一为《删微》,辑谶纬;二为《焚微》,辑秦以前佚文;三为《线微》,辑汉、晋间笺疏;四为  相似文献   

20.
辑佚是传统治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今天还发挥着很大作用。据学术界的一般看法,辑佚是起源于宋代,至今约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今天,我们不应仅仅把它当作传统治学的一种方法来继承,更为重要的是,还应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也就是说,不应只停留在"功力"层面上认识辑佚的历史和作用,而应从"学问"高度上来探讨辑佚的起源、兴衰,辑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