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索尼在中关村每一个电脑市场都有正品专卖店,但事实上专卖店可能一台电脑都卖不出去,还要开着干吗?——我们想想,如果没有正品专卖店开在那里,水货怎么卖得出去?企业家是“战略家”,社会学给你的是多角度的视野。社会中并不存在那么严格的经济学假设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水货并不陌生。大到汽车、军火,小到水果、家电,吃的、穿的、用的,几乎无所不有。国门打开之后,水货便应运而生了。然而,几乎没有任何一种商品能像水货手机那样来势凶。猛,它影响着一些人的日常生活,并正在向着生活的深层波及…… 水货手机水漫“金山” 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邮电部对电信终端设备实行进网许可证制度,凡接入国家通信网使用的电信终端设备,必须具有邮电部颁发的进网许可证并贴有进网标志。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口的没有入网证或贴假入网证的手机即为水货。近一年来,水货手机在市场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3.
施一言在《中国出版》1994年第6期上就“失责编辑”的众生相作了描绘。 肖像一:“水货编辑”。标点符号不会用,错字别字称一统,语法、逻辑大混乱,得、的、地字分不清。这类编辑先天不足,必然失责,所编书稿只能使人观而摇头、读之叹气。 肖像二:“马虎编辑”。自认为“才气高、学历高、声望高”,其实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安心为他人作嫁衣,人在曹营心在汉,仅以少量精力应付大量编辑工作。搪塞敷衍,马马虎  相似文献   

4.
黄闽 《中国编辑》2005,(2):21-23,27
大量拷贝,同类出版物泛滥,人们惊呼:要警惕网络信息时代的水货。作者在人们心目中“跌价”,出版社也不再“崇高”。图书品种太多、规模太大、精品太少,主发和退货成为店社之间难解的死结。什么是个性化的品质?如何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开发差异化产品?专业化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解读迷思与困局,把脉专业出版,透过理性的思索,寻求出版社个性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是非注水书     
毫无疑问,书是要“注水”的,就像泥土需要注水从而滋养花草杂树一样,只是说在具体把握上必须有个度数。某书一出来,批评家说话了:这书没写多少内容,全凭版式设计拉大页面,又填充了照片凑数挤数,以至好歹还像一本书。另一种书刚上市,读书界又发话了:家长里短三姑六婆都写进去了,无聊不无聊啊,这内容不水货才怪呢,简直是阅读欺诈嘛。这就是时下恶名昭著的注水书和注水书的实情所指,其恶名源自菜市场上同样受人谴责的注水肉之出处。原本读书界对文章有水货、干货的说法。水货指文章里没用的东西太多,花里胡哨一大堆;干货则指文章内容实在、有价值。现在把注水书与注水肉联系起来,问题就严重了。注  相似文献   

6.
莫吉 《新闻天地》2011,(8):39-41
中关村商贩“杀死”了太平洋?5月18日晚.刘强东在一个饭局上和朋友聊天,一位同学突然说:恭喜你们杀死了太平洋电脑城!第二天一早.这位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0发了一条微博:“写给太平洋数码城关闭之时:其实不是京东革了你们的命,而是你们自己!扪心而问,你们做了多少偷梁换柱勾当?卖了多少水货假货?暴打了多少客户?这是因果报应!”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许多作者表述新闻,似乎首先想到的是运用第三人称“他”,而第一、二人称的“我”、“你”却被忽视了。这种习惯的表述方法,难免使新闻写作的表现形式单调,缺乏生气。实际上,第一、二人称的“我”、“你”遭此冷遇是极不公平的,在不少情况下,运用“我”、“你”表述新闻,会产生异常好的效果。读者很喜欢铅字的“你”  相似文献   

8.
如何办好地市报?答案有很多,内容也各不相同。我的答案是:“就看总编辑的了!”道理很简单,因为,总编辑是报纸的总指挥、总导演、总决策人。在重大问题上你有“决策权”,在人员调配上你有“指挥权”,在发什么、不发什么上你有“定稿权”,一句话,在“报纸如何办”这个问题上,你有“拍板权”。你的“角色”,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富丽堂皇的国际名牌服装专卖店,卖的竟是走私水货!短短两年时间,走私团伙发动“水客族”以手提肩扛的“蚂蚁搬家”方式,走私入境B URBERRY品牌服装及配件7万多件,涉案金额达6900多万元人民币,偷逃税额达1900多万元。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最近对广州海关缉私局移送起诉的这起特大走私案作出一审判决。2003年年底,广州海关缉私局就接获举报:广州乃至全国所经营销售的“BURBERRY”名牌服装及服饰产品均是通过非法渠道走私进口的。涉案品牌在服装高档服装有霉味行业和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其销售点基本设在五星高级酒店、宾馆和高档时装商…  相似文献   

10.
过去有些晚报,辟有“不妨一试”、“信不信由你”之类的小栏目,刊发些诸如“用米饭祛除衣服上的油渍”、“用萝卜热敷治疗冻疮”之类的“生活小窍门”.委实说,这类“信不信由你”,是大可以继续“由你”下去的不想如今有的传媒,竟将“信不信由你”推而广之,  相似文献   

11.
如何办好地市报?答案有很多,内容也各不相同。我的答案是;“就看总编辑的了I”道理很简单,因为,总编辑是报纸的总指挥、总导演、总决策人。在重大问题上你有“决策权”,在人员调配上你有“指挥权”,在发什么、不发什么上你有“定稿权”,一句话,在“报纸如何办”这个间题上,你有“拍板权”。你的“角色”,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很纸的方向、特色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由谁担任总编辑,是新闻改革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颗.  相似文献   

12.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电视“面对面”中的“我”和“你”作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依赖于“我——你”关系的建立,而“我——你”关系的建立,又更能突显出“我”和“你”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金松 《新闻实践》2007,(2):26-27
写下这个标题,心情非常复杂,作为传统媒体的专业记者,“我”正面临被“你”击败的境地。这个“你”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是全球化时代利用先进网络技术,以博客、播客、市民记者等身份,以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记录生活,观察时代,反映人生。“你”遍布世界各个角落,“你”当选为美国《时代》杂志2006年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14.
安全发言术     
我在“盲肠与嘴巴”一文中,提到有一种“安全发言术”,有些朋友向我讨教,我对此术是外行,已将揣摩所得,写在下面。一、引经据典法:你若以为目的是“借以吓人”,就未免太肤浅了,妙处在于,万一有人未被吓倒,敢于和你辩难,自有马克思替你应战,你就可“金蝉脱壳”。二、灵活圆通法:无论什么话不要说得明确、肯定。多用“基本”、“大概”字眼。甚至说出“某人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用“第二人称”写作的新闻屡见报端。《新疆军垦报》1989年全年仅用4篇“第二人称”新闻稿,去年上升到10篇以上。在结构上,有通篇用“你”的,有在导语中用“你”的,还有在文中插用“你”的,消息中用“你”,通讯中也用“你”。鉴于此,本文对“第二人称”新闻作一番探讨。“第二人称”新闻具有接近性、亲切感《新疆军垦报》1990年4月3日二版上的一条消息是这样写的: (眉题)你想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吗? (主题)八毛为你推出五十种新颖面料石河子讯你想让自己的衣着更加华美吗?你  相似文献   

16.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翻开你的“作品集”,看见你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发表的一篇又一篇的“大块头”,我诧异了。顺便和你一谈,发现在你身上似乎也有不少“新闻”。你说你一踏入军营,就在某部当上了一名炮兵侦察兵。之后,连队指导员、宣传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一级一级地“升”上去。到了八七年底,你脱下校官服、戴着两枚军功章,回到了生于斯、养于斯的家乡,“升”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于是,十多年没沾过新闻边的人,搞起了新闻;副团职干部“玩”起了报道员干的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新闻”! 在许多人看来,既然是新闻科长,就肯定是专职专用了。其实不然,一年中,你采访写作的时间还不  相似文献   

18.
《七一放歌》杨瑞庆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本书以歌曲为主线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所选编的100首作品按照“你是航船的灯塔”、“你是征程的丰碑”、“你是先进的旗帜”、“你是人民的爱戴”、“你是祖国的希望”五部分进行编排,以歌咏志,从而昭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真理。这些名作既家喻户晓又凸现历史,包括独唱、合唱、齐唱、表演唱等形式。选题点评:本书既具有欣赏、典藏价值,又具有实用、参考价值,适用于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类音乐歌咏活动。《红色家书》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委员会编著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年6月家书…  相似文献   

19.
梁馨予 《大观周刊》2010,(31):32-33
氧气女DNA解码说明: “我的生活我做主”是你的最高生活准则。你是个不折不扣的“氧气女”。你追求生活的自在主义,活出真我个性。工作时,你不愿“被坐班”,最好时间地点都能弹性安排,因此你热烈拥抱“自由工作”  相似文献   

20.
高金国 《青年记者》2016,(15):108-108
“被动注意”,就是让你“不得不注意”,让你没法忽略。比如,乘坐商场的电动扶梯,正前方一个悬挂在半空的巨幅广告,迎面而来;除非你闭上眼或者故意扭过头去,否则你不“注意”这个广告,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这种广告和“主动广告”相反,后者是你主动去精准寻找的,不是广告来找你进而把你引导到商品本身,是你主动去找商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