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构建了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的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VENSIM软件对区域未来发展情景进行定量化动态研究与模拟.通过调节复合系统的决策变量,设定了4种不同的发展情景方案,预测在不同情景方案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得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最优方案,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治理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构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涉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体系构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山东现有海洋科技资源,围绕支撑蓝色经济区建设,对于涉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构建思路、构建框架和构建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生态安全问题,而生态安全研究的重点是生态安全预警。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特点,从生态安全预警角度,利用熵权和可拓学理论,建立基于S-T-R模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阈值的确定,定量化分析该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运用该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历史时序(2003—2013年)及规划年份(2016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逐渐好转趋势,但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处于"安全"状态以下;2016年经济区生态安全为"无警状态",同时有向"轻警状态"发展的趋势;能源消耗、水资源短缺、工业"三废"等是影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进一步好转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生态安全问题,而生态安全研究的重点是生态安全预警。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特点,从生态安全预警角度,利用熵权和可拓学理论,建立基于S-T-R模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阈值的确定,定量化分析该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运用该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历史时序(2003~2013年)及规划年份(2016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逐渐好转趋势,但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处于“安全”状态以下。2016年经济区生态安全为“无警状态”,同时有向“轻警状态”发展的趋势,能源消耗、水资源短缺、工业“三废”等是影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进一步好转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构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才生态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赋值,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才生态环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陆地资源紧缺的今天,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发展后劲。,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13类海洋产业同时又是蓝色经济区能源保障关键技术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其开发与利用备受关注。文章简要介绍了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背景,以及海洋能的种类、特点和发展现状,重点是立足中国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详细分析山东半岛海洋能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展望发展机遇,并提出开发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以更好的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蓝色硅谷是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促进其海洋科研成果转化对增强山东半岛海洋科技的核心地位,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水平具有重大作用。文章在对蓝色硅谷发展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其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制约因素,探索提出符合蓝色硅谷发展实际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用熵权法进行研究,从时间看,2005—2013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还没有出现V级理想状态的地区;从空间看,到2013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为"东优西劣",特别是西北的无棣、沾化和西南的日照值得关注。最后针对处于不同生态安全等级的地区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选择.通过对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必然性进行分析,提出了第一、二、三大主导产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模式,并从科学规划、制定相应法规政策、调整结构、信息服务和加强理论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结合信贷工具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现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进行定量测算,研究结果表明,蓝色经济区信贷工具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并不理想。在借鉴国外信贷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文章最后提出了蓝色经济区海洋主导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山东蓝黄经济一体化战略作为山东省经济区域一体化重要战略的实施,必将加快山东经济建设新的步伐。但是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不是简单的蓝黄经济的叠加。在一体化过程中,由于利益冲突,文化层次不同,电子政务水平不同,第三部门不够完善以及"行政区经济"的存在,为一体化的进程产生种种阻碍。实现政府协同,建设利益协调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和谐文化,完善和发挥第三部门作用,将有利于推进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开发区的发展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开发区产业的发展状况又关乎开发区的成败。文章通过对山东开发区产业的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山东开发区产业升级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墨  朱坦 《未来与发展》2011,34(2):8-11,28
当前,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虽然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有效促进循环经济良好运转的机制和体制有待完善。本文通过研究经济行为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化和自运行动力,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制度体系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点,通过对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的对比研究,分析环境制度设计的差异性。结合循环经济环境制度设计的国际比较研究,探索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环境制度创新,通过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技术标准、环境会计核算以及环境经济激励等制度设计,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高翠云  王倩 《资源科学》2020,42(4):776-789
随着环境规制联合治理体系的构建,政府规制工具的变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厘清两者间的互动反馈机制,有助于政府选择合适的规制手段推动绿色经济螺旋式上升。本文基于2007—2016年中国省际环境规制和经济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构造绿色经济绩效指标,运用面板VAR模型测度环境规制体系互动视角下的绿色经济发展与各主体环保行为的互动效应。在此基础上,将绿色经济增长率分解为“追赶效应”“创新效应”和“领先效应”,分别探究东、中、西部地区3种效应与地方政府环保行为的互动影响。结果表明:①全国层面,绿色经济发展与政府偏好下的命令型环境规制呈互动正相关关系,形成“绿色经济发展—命令型环境规制”的螺旋上升机制,而与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负相关,同时虽然公众环保行为未有效助力绿色经济发展,但绿色经济仍对其存在拉动作用。②分地区考察发现,政府环保工具的选择存在显著的地区依赖特征。绿色经济绩效的提升致使东部地区致力于自主型环境规制的开发,但现阶段绿色经济发展仍依赖于市场型环境规制,中部地区政府环保更依赖于命令型环境规制,而西部地区现阶段并没有环保的意愿。③由于绿色技术的区别,地方政府的规制手段受到不同效应的差异化影响。各地区应综合考虑自身特征,因地制宜完善环境规制体系,设定阶段性技术创新目标。  相似文献   

16.
王绪 《科技广场》2012,(1):219-221
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发展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了准确衡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方式水平,本文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建立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模型,并以新疆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  相似文献   

17.
人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工业生态系统建设。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就要有循环经济的理念,并付之于实践。目前,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已经逐步形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选择。循环经济理念之所以如此重要、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使然,主要在于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8.
关于循环经济认识论基础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软科学》2010,24(1):141-144
由于对循环经济的定位不恰当,致使循环经济的发展难以取得预期的目标,一些原本是着眼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措施却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环境矛盾。其根源就在于我们把发展循环经济当作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路径和方法。事实上,循环经济有着完全不同于商品经济的经济伦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更为根本的是循环经济的认识论基础不同于商品经济。如果不在深刻认识循环经济的认识论基础上重构社会基本价值观,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必然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