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辉 《视听界》2005,(6):71-73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纪录片曾出现“新纪录片”的说法.主旨是以“新虚构化”的观念和方法质疑乃至否定纪录片的“非虚构”传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种被称为“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也出现在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中。这种创作手法究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2.
余辉 《声屏世界》2005,(10):27-28
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纪录片的实践与理论曾出现“新纪录片”的说法,主旨是以“新虚构化”的观念和方法质疑乃至否定纪录片的“非虚构”传统。十几年后的今天,这种被称为“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也出现在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中。这种创作手法究竟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什么影响呢?  相似文献   

3.
宗戎 《视听界》2004,(5):42-43,41
目前,在中国电视片创作领域中,“平民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中国的纪录片来说,更是如此。“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几乎成了整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口号。“平民化”的内涵“平民化”是一种基于平民视角,具有观众意识,创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的创作态度。具体地说,从节目素材的选取上,要从老百姓生活视角、审美趣味出发。纪录生活、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反映老百姓关注的题材;在节目制作流程中,要追随生活,参与生活。创作者既是参与者,又是记录者:从美学形态上说,“平民化”追求自然和本色,努力做到情感和观念的表达亲密无间;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4.
从观纪实手法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纪录片创作手法,它从出现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运用这种手法创作出来的纪录片主观性太强。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另一部分则大力支持,认为这种手法不仅记录了真实而且把真实更加艺术化、深层化的表现出来,是一种推陈出新.是新型纪录片的革命.代表着现代纪录片发展的世界性潮流。研究纪录片的主观纪实手法.  相似文献   

5.
在谈纪录片创作时都有意无意地回避“表现”,可能是怕提到“表现”就容易使人产生背离真实的嫌疑。其实,纪录片同其他一切精神产品一样,最终是“表现”的。主张“物质现实复原”论的克拉考尔也承认:“任何纪录片,不管其目的如何,都是倾向于表现现实的。”更何况是记录有着丰富复杂情感的人,那种照相式的“纯”记录是无法把人物上升到审美的高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记录型的电影——纪录片,自诞生以来为人类记录下了无数个重要的历史片段、人文景观,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必须十分的考究。不仅要符合创作内容,更要做到有吸引力,能充分吸引观众进入影片,将影片要表达的内容传递给观众。如何进行解说词的创作,解说词创作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会产生怎样的变革,接下来我们就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陈欣 《声屏世界》2008,(5):33-34
对于纪录片发展的前景展望,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时代性。时代不同了,纪录片的创作也要“与时俱进”。在“时间消灭空间”的思维下,我们很少地去考虑地理因素对于纪录片创作的影响。不管我们如何强调纪录片的国际化制作、国际化包装,地理环境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都无法抹煞,也不应该抹煞,相反却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地域性使纪录片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地域性使得纪录片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视纪录片人在赋予纪录片追求完美、倾诉理想等崇高含义的同时把纪录片捧上了“神坛”,也为纪录片的创作套上理念的枷锁,从而使得纪录片远离世俗、曲高和寡。其实,纪录片不论如何崇高如何意涵深远.总还要通过电视屏幕进入百姓家庭。放低身段、回归凡尘才是正途,否则“真理”就变成了“歪理”.“歪理”也会成为“真理”。  相似文献   

9.
赫丛年 《记者摇篮》2005,(12):58-58
大家知道.目前中国的电视纪录片没有多少观众.很多纪录片栏目被挤到了“垃圾时段”,有的甚至被请出了主频道。而有意思的是.近些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在国外获奖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多.可收看中国纪录片的观众却越来越少。这种创作的繁荣与观众的萎缩,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品种,除了具备电视节目应有的新闻性和社会性之外,电视纪录片更以其生动引人的情节、充满关怀的人文意识、体验人生的纪实风格而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纪录片,关注纪录片,并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启发下,热衷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那么在记录“生活流程”中,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作为真实人物、真实故事的讲述者,该寻找一个怎样的叙述角色?又该怎样通过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把握,来呈现纪录片的纪实风格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1.
记录片,顾名思义,它是以真实记录生活为基础的,区别于电影等艺术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质就是真实,画面、故事、人物、语言,经过时间的沉积,它的史料性和真实魅力愈发显现出来。但是,在当今的纪录片创作中却引入了一种新的创作手法,一般被称为“情景再现”,这种创作手法以其新颖、形象的特色得到许多纪录片创作者的喜爱,一时间,屏幕上出现了大量的带有情景再现的纪录片,同时,这种现象也引起了理论研究者和观众的争议。究竟在纪录片创作中是否应当运用情景再现,如何把握情景再现在全片中的比重,这都是值得制作者潜心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在纪录片创作领域提出“表意论”概念,是指对“主题”做怎样的“表达”或能做怎样的“表达”的探讨。我们所指的“表意”更多的是从文本出发,认为影像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有着非凡魅力的语言形态,我们探讨的目的是如何运用各种艺术要素,进一步拓宽纪录片的创作空间,营造纪录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也许有人会担心,纪录片创作一旦提倡“表意”,那拍出来的纪录片还会是原来意义上的纪录片吗?  相似文献   

13.
路军 《记者摇篮》2009,(2):45-45,54
中国的纪录片自从摈弃了前苏联所提出的“形象化政论”的定义之后,创作视点越来越多地开始回归本性。“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和增进人类了解”成为纪录片的历史使命。纪录片的视角开始对准事件中的普通人,注重记录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于是,表达人物内心深处波澜起伏的情感历程,揭示人类生存和发展面对的的现实状态,就成为纪录片创作者心中追求的神圣之地。那么,如何从纪录片的本性出发,不会迷失在诸多观点纷扰的学术探索与复杂的技巧技法之中。  相似文献   

14.
阎安 《声屏世界》2011,(10):41-42
在中国纪录片史上。曾有过纪录片究竟是“再现生活”还是“表现生活”的论争。近年来。随着创作理念的更新,我国当代纪录片在题材选择、表现方式、艺术手法、生产营销运作机制和批判力度等诸多方面有所突破。纪录片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变迁更引人注目。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发展轨迹,对生活纪录片创作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蕾 《新闻前哨》2001,(8):13-15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始,以《望长城》为转折点,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逐渐形成“纪实”创作风格,随着《东方时空》栏目以及《舟舟的世界》、《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作品的出现,纪录美学作为一种创作观念已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纪录片创作中尚存在若干“误区”,比如,从理论上承认纪录片,应该是纪实与艺术并重,但实践上对究竟什么是纪录片所应追求的真实,纪录片能够到达怎样的真实,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要不要以及如何使用更加丰富的媒介和语言手段等,认识却比较模糊。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纪录片自身作一番考察,从源头探…  相似文献   

16.
冷冶夫 《声屏世界》2004,(10):23-24
中国纪录片第一次高喊“打倒解说加画面,走出纪录片创作误区”的年代,是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纪录片创作者们觉得,“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制片方式.再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真实地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了。于是“以画面语言为主体.代之以同期声”的一大批纪录片问世了。十年过去了,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之路是不是—马平川呢?2004年6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纪录片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纪录片大奖”评选活动拉下了帷幕,可以说,这次评选活动是对中国纪录片新人新作的检阅,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范本,纪录片创作者在思考,电视人在思考,整个电视界都在思考。  相似文献   

17.
富颖  程郁儒 《报刊之友》2012,(12):84-85
鉴于纪录片创作实践中虚构手法的运用和纪录片真实性理论边界的消失,基于作者创制的电视记录场理论,分析了纪录片拍摄现场的微观结构和内在机制,认为电视记录在被摄对象的自然状态下可以记录和还原事物的真实面貌,在被摄对象的自主状态等建构性场境中的电视记录也有真实性成分,因此纪录片拍摄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要遵循若干基本原则,理论发展需要扼守内容上的“事件本原”和方法上的“探索发现”的底线,以捍卫使纪录片区别于其他形态的媒体文本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8.
杜鹃 《青年记者》2007,(7):31-32
他们既是生活中的伴侣,又是事业上的黄金搭档,他们以勤奋和高产以及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称誉中国纪录片界。2005年,他们以过半百的年龄,超常的智慧、勇气和旺盛的生命力,行走在令常人难以抵达的世界屋脊,记录下那不可思议的神秘的生存状态,昭示着一种令人敬仰的精神。他们创作的纪录片《水羊年·纳木措》一举获得第八届四川国际电视艺术节“金熊猫奖”,加拿大世界华媒体最佳电视纪录片奖和中国十大纪录片奖。他们就是享誉中国纪录片界的“神仙眷侣”——海南电视台记马小钢、方燕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现阶段的电视纪实作品中,电视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突出的一种记录形式,在拍摄时会通过纪实的视角和手法来对某一特定的事物进行探索和记录,相较于众多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电视纪录片更为真实,这也是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点。随着观众对于美学认识的提高,纪录片也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因此,电视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明确,需要更加亲民,不论从创作形式还是剪辑手法都需要更加平民化,本文将有针对性的探讨如何实现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创作。  相似文献   

20.
给DV安个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冶夫 《传媒》2004,(3):39-41
近几年,我国的纪录片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种“个性化”的创作趋势,一些DV爱好者,他们拿起DV摄像机,像有身份的主流媒体记者一样,开始深入底层,自选题材,有的甚至自掏腰包,拍出了一批“另类”的纪录片,个别作品还屡屡在国外获奖。但就DV人的民间性和独立于体制外的身份,使他们的“个性化”作品,往往不能适应主流媒体的需求,所以一些DV纪录片爱好者不得不选择了境外,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可以播出的“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