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本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从满足社会的低级需求、中级需求和高级需求的视角,建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概念模型。然后以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行为主体,从专业基础素质能力、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个人特质把握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五个维度,构建了涵盖28个二级指标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最后以上海大学为例,从五个维度分析和评价了其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巢湖学院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长效机制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和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个办公室,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日常事务,形成了以领导小组为统领、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院师生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基因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素质等内容,是成功创新创业的必备条件。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因在形成过程中与其所处的成长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植入创新创业基因等方面的相关问题,促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4.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学生工作的发展在对象、目标、价值、动力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高职学生工作的割裂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度与高职学生工作人员低位的反差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体性与高职学生工作的边缘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宽泛性与高职学生工作资源的短缺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高职学生工作的短视性等问题.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发展对接可以通过“三课堂”联动、项目运作、师资融合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欧燕群 《知识文库》2023,(18):171-174
<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参照“双高计划”的相关标准,为创新科技型人才团队建设创造有力途径,在创新创业指导中培养出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为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落实做出不懈努力。本文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模型,提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调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内部结构,满足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双高计划”的有效落实需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转型升级,调整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发展布局,增强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提高高校教育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泰州市各职业学校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系统运作创业创新教育工程。各校从相关理论入手,构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进行了成果推广,有力推动了学校内涵发展:推进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孵化器",必须主动担当新使命,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从高校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高校众创空间的作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人才培养的相应措施,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创新创业人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创新能力、创业水平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建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路径。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应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构建适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创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在双创背景下,加强对城市型、应用型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艺术类相关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艺术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原因,并结合在工作实际中搭建的艺术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对城市型、应用型大学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进行再设计。  相似文献   

10.
高校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就要从创业的层面对大学生开展创业引领,引领大学生对创业基本规律、创业过程、创业方法和创业原则的创业认知,引领大学生创业性格特质、行为特质、年龄特质和能力特质研究,引领大学创业领域选择,引领大学生对创业政策与法律学习与运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著名时政报刊,身为创始人和主要撰稿者,李大钊在这一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文章,其中就包括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作为李大钊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思想而言,其经历了一个探索、扬弃和修正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从《每周评论》的相关内容中可管窥李大钊在这一过程的初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和李白、李贺并称为唐诗"三李",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段成式并称为"三才子"有人甚至誉之为晚唐诗坛的"巨擘"。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令人遗憾的是,李商隐虽然挤身于中国文学史上一流作家之列,但是他的作品长期受人曲解。世纪之交,粗略总结一下李商隐的研究成果是对这位"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悲剧诗人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3.
朱成甲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李大钊研究学者。他从1978年开始从事李大钊研究,至今已经40年,被学术界公认为研究李大钊最有成就、学术水平最高的学者。他的文章《李大钊对袁世凯的认识过程》与专著《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李大钊传》(上),被学术界誉为李大钊研究的"三部曲"。本次访谈,回顾了朱成甲先生研究李大钊的过程,阐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反响,揭示了朱成甲先生持续、深入研究李大钊的内心动力,体现了当代学人不忘"先驱者"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4.
2017年4月,值李大钊就义90周年之际,在大钊同志的家乡召开了"纪念李大钊就义90周年暨李大钊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90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李大钊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在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突破。  相似文献   

15.
礼乐教育是传统儒家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突出特征。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在道德严重滑坡的现代社会,重新发掘礼乐教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礼乐教化的现代开展路径,其理论的终极指向是通过对礼乐精神的培养重建中国人的德性生活。  相似文献   

16.
张静如先生是中国李大钊研究的开创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张先生在一生的学术生涯中,一以贯之地坚持李大钊研究,在李大钊研究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李大钊生平活动与思想体系、李大钊研究史、李大钊研究的新领域开辟、李大钊研究国际化以及培养李大钊研究后备队伍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先生从事李大钊研究有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张先生李大钊研究的丰富学术思想包括:知世论人、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研究理念;学科交融、视域宽广的研究视角;加强基础、还原本真的学术追求;总结得失、不断开拓的治学风格。张静如先生对中国李大钊研究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开拓与创新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李白故里有关李白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李白的民间传说的初步整理情况及其内容分类,其次着重分析了李白故里传说与文献资料记载的关系及其学术价值,认为李白传说的现代价值在于: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则具有一定的旅游文化价值。因而,我们对于李白传说这种作为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予以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王世儒 《唐山学院学报》2018,31(1):36-38,57
云南旅京学会在1924年5月20日印行的《云南旅京学会会刊》中刊文称,该会曾于同年4月20日举行了"图书馆开幕典礼"仪式,特别邀请了知名图书馆专家李大钊到会讲演,并在《云南旅京学会会刊》刊出了讲演全文。李大钊的这一重要活动及讲演词,在此之前尚未见有报道与介绍,应是近年来李大钊研究中的又一新发现。这一新发现,不惟可为已出版的《李大钊年谱》增添一条新的记事条目、为已出版的《李大钊全集》增补一篇新的文稿,而且还可以更加具体地了解认识李大钊与发起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以及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爱国进步学生们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工程学前沿引领学科发展的重点、热点和方向。科研合作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方式,国家、政府和科研机构均重视在前沿上的国际合作。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通过分析工程学前沿上的整体国际合作现状、我国科研成果影响力和科研合作现状,发现我国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美国仍处于绝对核心地位;我国在工程学前沿上的科研成果对工程学领域内影响最大,但对整个科学领域的影响力不如美国;美国是与我国合作频次最多、合作主题最广的国家。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学术影响范围,提高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明代徽州里的编制与增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里甲制的研究是明代社会经济史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主要针对明代徽州里的编制及其演变情况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其一,徽州的里,从最初编成到万历这段时间内,相当数量的里慢慢消失的现象,所反映的并不是明中期以后里甲的崩溃,而是反映了明初里的整顿。其二,明代徽州里的改编是在大造之年进行的。和其他地区一样,户数的增减,成了决定里的产生和消灭的根本原因。其三,在整个明代,徽州也不能脱离里甲体制的变化压力。不过,到了明末,徽州里改编的主要倾向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仅从里甲编制的侧面来看,徽州通过里的增减方式,终于缓解了其内部变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