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历史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说到中学历史教育改革 ,就不能不涉及历史教材 ,尤其是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因为一讲教学 ,就意味着要摆正“教师、学生与教科书”三者的关系。这已经是我们的一种思维定势。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 (如“历史教材学”)表明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教科书中心的位置仍不可动摇。“教学活动的媒介就是教材” ,而且“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 ,实质就是学生对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于是说 ,要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是在“关注教科书的内容体系、编纂手法及其质量”。换个角度说 ,教科书的形式与质量 ,决定…  相似文献   

2.
此次课程改革给历史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言及具体的成果,莫过于二:一是《课程标准》较《教学大纲》在“理念”上有所进步,其“内容标准”更加明确;二是教科书在编撰体例、学习内容和指导等方面,主观上更注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尽管如此,依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历史教科书还是有较大的向前突破的可能。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其一,以教科书“多本化”转向“多样化”为中心的教科书编写与审查制度;其二,以完善《课程标准》为中心的教科书内容现代化;其三,以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中心的教材开发。  相似文献   

3.
说到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就不能不涉及历史教材,尤其是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因为一讲教学,就意味着要摆正“教师、学生与教科书”三者的关系。这已经是我们的一种思维定势。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历史教材学”)表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科书中心的位置仍不可动摇。“教学活动的媒介就是教材”,而且“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实质就是学生对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于是说,  相似文献   

4.
温德峰 《现代语文》2005,(2):64-66,69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基本编写理念。以话题形式组织单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中心调整单元内容,以“三维”目标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设计“学习活动”,是山东人民版教科书的突出特点。相对于传统教科书的课后“思考与练习”,“学习活动”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是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创造性地实施教材中所设计的学习活动,是教材编者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本文拟结合执教第一模块的实践,谈一谈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一些体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拉格教科书”事件指的是哈罗德·拉格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社会科”课程改革中所设计的教科书引起的审查与批判。拉格的“社会科”课程改革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其设计的教科书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经历了20世纪20~30年代的编写与大规模推广、30年代末遭遇早期反对、群众抵制活动的兴起、40年代初的大规模撤出,以及各方为“拉格教科书”辩护五个基本的发展阶段。通过梳理“拉格教科书”事件的发展始末,可以发现这一事件的发生受到当时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与推动,“拉格教科书”自身的内容缺陷、社会改造主义的理想化,30~40年代美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等因素是拉格“社会科”课程改革失败以及教科书最终被下架的原因。通过对这一争议的历史梳理发现,“拉格教科书”事件并不只是有关文本内容的争议,更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深刻冲突,美国公共学校中“社会科”改革也成为了保守派等权力关系围绕官方知识与意识形态的战场。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到底怎么“教”——关于教学方式变革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拟教师为中心)是内在联系着的,其中,教科书中心是传统教学形态的决定性因素。进步教育提出了新的“三个中心”,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师生关系进行了全新界定,其中,“在经验中学习”的教学方式被视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能否落实的关键。然而新课程改革并没有给予“在经验中学习”应有的重视,由此导致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要真正落实新课程,必须引入经验学习,开展更全面的教学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7.
梳理国内外数字教科书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样态演变,探究教育攸关者与数字教科书的角色博弈,对当前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展望数字教科书的未来路向、呼应时代的“人性彰显”根本价值诉求,是数字教科书研究应有之义。基于中国教育实践智慧创造性转化的逻辑诉求,数字教科书发展的未来路向将以教科书、教学以及教材等核心概念重构为出发点,基于“开放·发展”理解旨趣重构数字教科书,基于“学习者本位”价值旨趣构建“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教学生态,基于“未来课程”实践旨趣创新教材观。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育报告组织2021年度报告与兰德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由标准驱动并基于标准”的教科书评价背景下,美国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问题逐步凸显。具体表现为:未经评定的教科书使用率上升、教师改动教科书行为普遍存在、教师质疑教科书没有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科书在选择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基本保障等。其症结在于:教科书质量内涵扩充、教科书评价标准延伸、教师“选”“用”教科书的意识薄弱和能力固化等方面。教科书的高质量发展不能止步于“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还应有意义地纳入学生的实际经验,支持学习者的多元需求以及提供与文化相关的内容与方法。及时审视并修正教科书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明晰教科书质量的未来发展趋势及评价走向,能够对构建我国教科书的评价标准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科书成为学界的共识。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Minds and machines,1750-1900》,是1999年由Jamie Byrom等人编写的,该教科书是基于探究理念编写而成的。本文选译该教科书第四单元“探知童工处境实情为何这么难”,这一单元包括“工厂里的儿童”“矿场里的儿童”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10.
《珍贵的教科书》讲的是1947年春天,在保卫延安的战争环境中,小学生们是怎样坚持学习的故事。全文以教科书为线索,以“珍贵”为中心,着重记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事迹。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文眼“珍贵”,导读全文,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抓“盼书”,了解国情,暗示“珍贵”课文的第一部分讲在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价值发挥的大小、使用效果的优劣依赖教科书主体的不断理解、解释、表达与创造,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教科书的诠释。教科书的诠释遵循三重逻辑:知识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基础与依托、价值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立场与导向、教学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进路与旨归。当前,教科书诠释存在一定的误区:“文本复原”和“无限扩展”式的诠释、“低级红、高级黑”式的诠释、“娱乐至死”“上纲上线”式的诠释。纾解教科书诠释的困境,要从忠实和创生取向转向相互调试,实现对教科书诠释的价值引领;从教师理解走向主体对话,促进教科书诠释主体间的视域融合;从文本解读走向话语分析,构建规范的教科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教科书编写趋于城市化的倾向备受关注。以“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全新的领域为例,我们对现有教科书版本进行抽样分析发现,小学数学教科书该领域的内容选择、编排体系和呈现方式三方面均具有城市化倾向。这种倾向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实施的难度,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对教科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艳华 《甘肃教育》2007,(9X):58-59
一、鲁教版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系体列及特点 鲁教版教科书一共编排了九个单元,这九个单元的编排展现出一种新模式、新面貌,做到了独树一帜,富有特色,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以及“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特点。传统教科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其内容主要是通过纯文本的方式,向学生直接呈现化学事实、概念和原理。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科书、教案、黑板、讲桌、粉笔,这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典型画面.我国古代多以私塾和学院进行教学,其中主要是“学问”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生熟读精思,对教师质疑问难,教师则讲解答疑即“传道、授业、解惑也”。比较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教学.至清末,随着科举考试的发展,这种模式成了一种教师灌输、学生呆读死记的机械教学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吸收了前苏联的教育教学经验,引入凯洛夫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国际教育资料中心”是在日本外务省的支持下,作为财团法人于1958年创立的,系非营利的民间团体。1982年该中心又设置了作为附属机构的“教科书、教育资料调查所”。该中心的工作目的与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实验版相比,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加入了“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就是确立和凸显“教科书编者”的地位和作用。“教科书编者”不是可有可无的,  相似文献   

17.
石鸥  陈静 《湖南教育》2008,(7):8-10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都是不分科的。不论是“四书五经”,还是“百家姓”“千字文”均是文史哲合而一体。最早按国文、历史、修身、地理等分科编写教科书的当属文明书局,它的《蒙学教科书》系列是我国最早的分科教科书,其语文教材是最早分科设学的语文类教科书,比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科书》还早了一年,开创了近代语文教科书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活动理论视角下学生使用教科书,关注学生与教科书之间的动态互动,包括“教科书完成工具化”和“学生使用工具”两个过程。相关研究理论模型经历了三代发展演变之后,发展出了学生使用教科书的“社会教学四面体模型”。随后,美国学者汤姆斯构建了包括主体、规则、共同体、劳动分工、工具、客体和结果在内的学生使用教科书要素分析框架。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学生使用教科书研究中,构建了课堂上学生使用教科书理论模型,但该使用模型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德国地理教科书互相审查与合作研究 1991年11月,当时的国家教委有关部门与德国乔治一埃格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签署了两国“关于教学计划、教科书交流与合作的议定书”,同时制订了“中国、德国关于历史、地理教科书的评审办法”。根据协议,双方交换了教科书。从那时起,笔者开始参与这个项目,负责对德国地理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地...  相似文献   

20.
毕苑 《教育学报》2007,3(1):79-81
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诞生物。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于1877年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School and Textbook Series Committee),他们的工作对中国教科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大作用。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使用的几种教科书是可考的“教科书”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教科书”在官方文牍中出现的时间稍晚一些。最早大约在1901年初,刘坤一、张之洞在其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在“教科书”的意义上使用了“教科之书”的说法。1904年初的《奏定学务纲要》中,对“教科书”的编纂使用作了详细的规定。教科书与近代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科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担当了近代中国教育转型的重任;教科书的编审制度与教育行政体制相关联,在近代逐渐走向成熟。教科书的发展折射了近代文化的转移。教科书展示了近代中国人的知识结构转换历程。教科书承担了近代国族认同和国民塑形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