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集邮》2000,(11):4-5
9月27日,国庆前夕,京城著名集邮家、邮学家和部分邮商应邀来到&;lt;中国集邮&;gt;编辑部参加本刊例行举办的集邮茶座。与此同时,本茶座还收到了成都市集邮家郭七和大连市邮协理事张世成发来的书面发言。  相似文献   

2.
周煦良(1896-1984)中国集邮家、翻译家、教授。1955年向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转到北京)捐献外文邮刊2500册。其中包括英国皇家集邮学会早期会刊《伦敦集邮家》300余册,著名的《大英集邮》杂志200余册,这批邮刊中许多是其父、号称“中国邮王”周今觉的  相似文献   

3.
李潮 《上海集邮》2003,(11):4-4
我国著名集邮家、邮学家,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学术委员会顾问、第一批国家级邮展评审员,中国邮票博物馆鉴定室鉴定专家,浙江省集邮协会顾问,原新光邮票研究会会员联谊会负责人居洽群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7日凌晨零时20分在杭州逝世,享年九十一岁。著名集邮家居洽群逝世  相似文献   

4.
徐星瑛(1919—),浙江桐乡乌镇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  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和会士中唯独徐星瑛,除了中国邮票博物馆鉴定室鉴定专家和上海市邮协学术委员两个学术性很强的头衔外,再也没有任何“一官半职”;徐星瑛虽曾只以《华东区邮票》在全国邮展中拿过镀金奖,但在世界邮展摘取高奖的集邮家都忘不了他的支持;徐星瑛虽然没有出版过个人的邮学论著,但是多种经典性集邮文献都少不了他参与审稿。他写的《试析上海的“星期戳”》一文被评为全国优秀集邮学术论文……他是一位研究型的集邮家,无论对中国票、外国票、…  相似文献   

5.
重视集邮文献的情况早已有之,可以说自有集邮文献起,文献集邮就已萌芽。这其中,既有集邮文献的编办者、写作者、组织者;也有一批重视邮识的集邮家。就我国而言,许多早期民间邮刊能够幸存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批集邮家悉心收集、精心保存的结果。现在,随着我国集邮水平和集邮受好者整体集邮素质的普遍提高,重视邮识、重视集邮文献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从而不断激发了广大集邮组织者、工作者、集邮研究写作者和许多邮友编办、写作、出版集邮文献的热情;激发了立广大邮友对集邮文献较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激发了集邮文献研究组织形成与开展活动,引导文献集邮良好发展的热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献集邮热潮。那么,什么是文献集邮呢?  相似文献   

6.
200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扬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高邮市委员会、高邮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邮政文史中心、外交部集邮协会、江苏省集邮协会协办的第四届中国邮文化节在江苏省高邮市隆重开幕(图1)。  相似文献   

7.
妙语     
《集邮博览》2010,(11):15-15
1.郭润康、姚树人、林衡夫、周治华是中华集邮文化主流的代表,他们和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一批具有人格之美、君子之风的集邮家,共同撑起了先进集邮文化的旗帜。他们已经成为发展集邮文化的中流砥柱,他们就是中华邮苑的梅兰竹菊。(摘自《湖北集邮》2010年第5期总439期)——王新中先生以邮票话邮人。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4月24-27日上海市黄浦区集邮协会赴安徽、江西集邮旅游,基层代表与特邀嘉宾50人参加了活动。 4月26日在景德镇市政协礼堂,黄浦区邮协举行“2009黄浦区邮协专题邮票研究会暨著名集邮家、集邮作家林霏开向景德镇市老年人集邮研究会赠送集邮著作仪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笔者先后承蒙 集邮家们的垂爱,收到集邮朋友们专 门印制的纪念集邮生涯的邮封和邮片。邮人肖像封、 片,这称谓是否准确?希望名家指津,至于这类邮品起  相似文献   

10.
谈到红印花邮票的研究文章,自然要提及集邮家赵人龙。赵人龙收集和研究的重点为中国早期古典邮票,同时对中国欠资邮票、新中国普票等也有极深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在他迄今近80年的集邮生涯中撰写的集邮普及与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其中关于大龙、小龙、万寿及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四大古典华邮的研习文章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广泛刊载于中国大陆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境内外出版的数十种集邮刊物上,如《集邮》、《中国集邮》、《集邮研究》、《上海集邮》、《集邮博览》、《天津集邮》、《中国集邮报》、《鼓楼邮刊》、《邮友信箱》、《中国邮史》、《邮票世  相似文献   

11.
向辉 《上海集邮》2013,(5):38-39
《中国集邮史》称,"中国著名的集邮家周今觉,最早的集邮文章《邮话》就是在《晶报》发表的,从1924年12月21日起至1925年2月6日止,连载10篇。"笔者看到上述介  相似文献   

12.
《上海集邮》2011,(5):48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上海著名集邮家徐星瑛先生因病于2011年4月19日12时23分仙逝,享年九十四岁。徐星瑛先生是新光邮票会会员,《近代邮刊》的创刊人之一,中国邮票博物馆鉴定室专家。他最早创办我国商业性邮品通讯拍卖,主办《上海邮展速报》(我国首份刊期最短的集邮  相似文献   

13.
《上海集邮》2007,(2):25-25
题示座谈会于去年12月30日在虹口职工体活动中心举行,区总工会副主席尤兴国、市出协副会长刘广实等80余人出席。虹口区邮协创办的会刊《虹口集邮》已出版23年“虹口集邮茶座”每周活动,已坚持22年,曾有2万多人次参加。《邮坛履痕》为屠松鉴、傅德霖、王松麟集邮选。已届96高龄的老集邮家屠松鉴在会上祝愿邮友健康长寿。区邮协向屠老和已故集邮家傅德霖家属、王松螭家属赠送了《邮坛履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为祝贺全国集邮联“六大”和甘肃省邮协“六大”的 胜利召开,为大力宣传甘肃创建集邮文化品牌,本人特 精心绘制集邮漫画《陇上巡邮》图。 本图以甘肃集邮界著名邮人形象、特点、集邮特色 和他们在集邮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结合甘肃所独有  相似文献   

15.
“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有口皆碑,在集邮界成为一句名言。举凡在集邮收藏,抑或集邮学术研究获得成就者,无不得益于博览集邮群书(包括相关的文献史料、图书资料)。成功的集邮家、邮学家、必然也是一位孜孜不倦阅览、收藏、研究集邮图书资料的集邮文献收藏家,因  相似文献   

16.
集邮九问     
许率真 《集邮博览》2010,(11):13-14
1.最敬佩的集邮家张包子俊。他为我国早期及改革开放后的集邮文化活动做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初,我随广东省集邮协会的一些同志到杭州,张包老到车站迎接我们,并和我们一起开座谈会,非常认真地听取我们介绍组建广州市邮  相似文献   

17.
集邮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邮品的互通有无。上海是中国集邮活动的发源地,首次收购旧邮票的广告就刊登在上海的《申报》上,最早的邮商之一也诞生在上海。不少老一辈集邮家为了适应集邮发展的需要,下海当了邮商,承担起交流邮品的责任。他们在经营中重品格,讲邮德,至今受人称颂。中华邮票会、新光邮  相似文献   

18.
肖昕 《集邮博览》2016,(4):47-51
郭润康在我国集邮界中,非常有声望。郭润康的名字,在中国官办或民办集邮媒体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他,创立了"大众化集邮"理念;他,编辑邮刊十几种,长达70余年;他,撰写邮文80余载;他,与他人书信往来达数十万人次。他是集邮领域当今健在的少有的中国早期集邮家,他被称为中国邮坛的"国宝",就像一棵长在高山顶上的苍劲之松,傲然屹立,受到集邮者的尊敬。2016年3月24日,在郭润康100岁注生日来临之际,集邮界的邮友们自发地筹办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庆贺活动。药房,一块沃土郭润康1917年出生,6岁读私塾,童年唯一的文化爱好就是把香烟盒上的  相似文献   

19.
2007年8月22日,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开馆,成为行业龙头博物馆,标志着我国有了国家级邮政邮票专业博物馆。2007年8月22日,《集邮博览》杂志复刊,拥有25年历史的邮刊重获新生,成为国家级权威集邮期刊、中国第一本全彩邮刊。  相似文献   

20.
8月22日,中国当代集邮家藏品展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恰有两个“适逢”:一是适逢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开馆五周年;二是适逢《集邮博览》创刊三十周年及复刊五周年,除去这两个躬逢其盛的意义之外,此次邮展还有一个更特别的意义:魏钢、丁劲松、孙蒋涛、王剑智四位集邮家第一次以个人名义在国家级博物馆举办邮展,可谓集邮界开先河之举。这种创新的集邮展览形式,也吸引了众多集邮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