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我说《我的母亲》的行文线索□浙江徐兵职高《语文》第一册(国家教委推荐教材,人教社1991年9月版)第三课《我的母亲》的“自读提示”、“单元小结”、“练习”等处谈到关于该文的记叙线索时,有“多元化”提法。摘要如下:“本文按照时间的顺序”(见28页第二行...  相似文献   

2.
一日.偶尔翻阅学生的高中语文教材《现代散文选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时,看到了第一篇课文,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在教材的第三行有一处为“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  相似文献   

3.
线索之我见     
人教社编辑出版的高一册语文,把“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称作“线索”。这虽然反映了线索的本质特征,但字眼“序”很有混同于“顺序”之嫌。在谈“一篇文章应以什么为线索”时,教材说:“这是由文章的中心思想决定的。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以下简称《为》文——笔者注),就是以‘寻找和运送特效药’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可以是感情,如《记念刘和珍君》就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的;它还可以是某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提了茶蝇喂蚂蚁”一句子,其中这个“茶”字,我认为是搞错了,应为“苍”。为了慎重,我去查了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6月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散文选》第一册,在第77页顺数第8行中发现,确实是“苍蝇”,是课本上印错了。此其一。其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34页第一行里有“确凿”一词,课本注释①对“凿”的注音为“z偄o”,对该词的释义为“确实”。教这课时,有学生问我:“老师,究竟是读‘z偄o’呢,还是读‘zu惏’?”当时,我茫然了…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二册对“顺叙、倒叙、插叙”有两种不同归类的提法:在教材332页《记叙文的阅读》里说:“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该册课本84页作文训练《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中又说:“记叙文常常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记叙(记叙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要了解这些方法的特点、作用和要求。顺叙是基本的方法,在文章中,它与其他方法经常配合使用。”在同一册教材出现两种截然相反归类的提法,自然会给语文教学带来麻烦。笔者认为,教材84页对“记叙顺叙”和“记叙方法”的归类提法是正确的,而332页将…  相似文献   

6.
六年制语文课本第七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本册四个训练重点:注意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重点,体现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记叙,既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又是作文训练的重点。”第八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本册训练重点是‘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一要真实,二要具体’”。在第七册和第八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观察事物”这个重点,从写观察日记入手,读写结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一年来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将我的做法和取得的效果汇报如下。 我是从三方面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的。 一是课文中学什么就指导学生写什么,及时巩固,  相似文献   

7.
储修德 《学语文》2002,(2):23-23
什么是线索?1990年版高一册语文知识短文《叙事写人的方法》中说:“要使复杂的记叙文有条理,需要把题材按一定的‘序’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通常称为线索。”按照短文的说法,好像线索就是写作的顺序。  相似文献   

8.
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3课《珍贵的教科书》,写的是1947年保卫延安的战役中,延安小学的学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的故事,着重讲了张指导员为了保护一捆教科书而光荣牺牲的动人事迹。课文以“教科书’的珍贵”为线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叙。情节极其感人。教学本文,建议抓住以下六个要点,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府吏见丁宁”语出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孔雀东南飞》。教材对该句中“见”字作了如下注释:“见字用法,如‘见察’‘见恕’。”对此注释我认为并未达到注释的目的,是不妥的。首先,用来解释“见”字用法的词语学生并不理解。“见察”“见  相似文献   

10.
2000年3月新版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材第70页写道 :“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难以‘剿灭’ ,就改用‘招抚’的办法 ,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 ,企图控制利用。”1992年11月旧版教材第69页写道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 ,承认义和团合法 ,企图控制利用。”从新旧教材的表述变化可以看出 ,新教材最大的修改就是把“清政府”改为“慈禧太后”。其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1.
姚宗智 《学语文》2000,(3):18-18
《回忆我的母亲》(初中第六册),是一篇传统的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其课后练习“理解’分析”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一段,分别指出这一段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表明文章叙事线索的句子和全文表达感情基调的句子。”其中“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句子”一问,答案设置为“她勤劳的一生”。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七月》第五章中有一句“莎鸡振羽”。其中“莎”字,周予同先生训读为“蓑”(suō)(见《中国历史文选》上册第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不错,“莎”字可两读。  相似文献   

13.
《草地夜行》(六年制第九册第九课)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学习这篇课文,可紧扣题眼“行”字,理解课文内容.一、紧扣“行”,理线索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后,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含有“行”字意的句子.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出了:①我“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②他“和我并肩朝前走”;③“听了他的话,我快走  相似文献   

14.
倒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格,一般的解释是:颠倒正常的文法顺序,以强调句子中的某些部分。《诗歌词典》举例说,如“‘地球,我的母亲 !’ (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 )按平常的习惯顺序,这一句为‘我的母亲——地球’或‘地球是我的母亲’。把地球放在前面,突出表达作者对地球的‘深恩’”。比较典型的例子如艾青的诗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脍炙人口的句子。在现代诗歌里,像这样“倒装”的语言是很常见的,比如什么“希望的绿色”呀、“爱情的美丽”呀、“人生的壮阔”呀等等。从语法上讲,确实是一种叫做定语后置的“倒装”,然…  相似文献   

15.
新修订出版的吕叔湘、朱德熙两先生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认为:“‘当’字表示两件事情的时间相当”,因此,“‘当’字下面必得有‘的时候’跟它配合”,也就是说,“当”字不能单用,一般也不说“当……之前”或“当……之后”(《语法修辞讲话》第104页)。去年出版的《语文学习》丛刊第七期发表的赖震川同志的文章,也认为“当”只有与表示时点的时间词,如“时”和“时候”连用,才符合语法规范。我认为,这些说法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6.
孙正龙同志的《语文课本前后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90年12期)一文,引起了我的共感。我想就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也举隅于次。 1.到底称“固定结构”还是称“习惯用法”? 高中《语文》(以下简称高语或初语)第三册387页在分析文言疑问句的具体情形时,一方面提出:“文言中还有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之有’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此外,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等,也是表示疑问的。”然而高语五册323页在讲解“文言常用固定结构”时,所列举的  相似文献   

17.
帐江三峡》的课后练习要求分析“菱”字的结构并正音。《教参》提供的答案是:“窒,读kUI,上倒‘八’,中‘页’,左‘止’,右‘巳’(音SI,地支第三位,不同‘已’或‘己’),下‘文’。”此答案显然有两处错误:“巳”不是地支的第三位,而是第六位;“欠”也不是“文”。“欠”原是人的脚的象形,甲骨文写作‘?’,就很像脚睛朝上\脚趾朝下、大脚趾朝左的右脚掌。它代表的意思也正是“脚”或与“脚”有关的事物。如“复”,在《说文》中的解释是:“行故道也。”“行”就少不了“脚”。“夏”字中也有它。《说文》对“夏”的解…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0年12月版)《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段话:“《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见课本第34页)而与教材配套的《高中语文课课练》  相似文献   

19.
彭泽陶同志在《就<归去来兮辞>两个“归去来兮”的解释答复叶晨晖同志》(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第三十七页)一文中认为我是受了《古文观止》注的影响,“擅自把‘归去’改为‘归隐’。”我希望彭泽陶同志再看一下我那篇小文,我是将“归”解释为“归隐”的意思,并无妄改古人之著作。“归”能否解为“归隐”,完全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我亦将虚心听取。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所选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尊还酹江月”句,其中的“尊”字,课本注解为“通‘樽’”。其他参考书,也有这样注的。如山东师专教学法校际教研组1982年6月编的《语文教材研究》第384页注解(13),刘允声、彭格人合编的《全日制十年制语文课本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276页注解⑨第。也有直接把“尊”与“樽”归到“通假字”中的。如上述《古诗文译注》(见该书第342页“通假字”第66条),再如《中学古汉题基础练习》(见该书第66页“同音假借”的练习语。吴祖兴等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1981年7月再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