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0年代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创作经历了从私语化写作的人在边缘的踽踽独行,到躯体写作的顽强突围冲破堡垒,再到对男性话语的颠覆,女性不断冲破既定的男权主义樊篱,逐渐创作出一系列既接榫于外来女性主义模式,同时又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主义文本。90年代的女性主义创作表现出充分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显示出独特而丰厚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由于中国的文化道德传统与意识形态的压力,在男性主流叙事话语中,“性”一直处于边缘化、缺席状态,女性作家的创作中更是绝少提及,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性叙事才得以浮出历史地表。然而女性主义者由于性别历史传统及经验的匮乏,在颠覆男权中心的压迫后,却无精神家园可以依托。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大量涌入,她们有了思想武器,但由于失语太久,加上西方女性主义本身的缺陷,使中国的女性主义在认识上有些偏颇。90年代以来,以王安忆为代表的一批富有个性的女作家进行了探索性的创作实践。对此梳理了当代三种女性写作的代表文本,希望能为当代中国女性写作走出困境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陈染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一个突出个案,曾引起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尝试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认同理论,并结合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陈染的作品分析,来揭示陈染创作中的身份认同轨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陈染在20世纪80年代写作之初,还没有明确的性别意识和性别立场。这一时期她的创作经历了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与寻找的焦虑这两个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陈染的创作风格趋于成熟,她的作品开始具有了明确的女性意识,然而同时期陈染的作品还没有能力构建出理想的女性人格,她的身份认同之路依然充满了曲折。  相似文献   

4.
身体写作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与其他西方各种后现代文艺思潮一起涌入中国,为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注入了新鲜血液。它为90年代女性意识高扬的个人化写作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创作的多样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女诗人伊蕾实现了由传统抒写到以凸显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女性主义诗歌创作的华丽转变,期间创作出一大批具有经典意义的诗歌作品,然而在表达女性性别意识与个人化情绪的同时,伊蕾似乎已经意识到女性主义诗歌创作的种种弊端,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诗人在90年代的创作中逐渐消褪了之前诗作所外露的强烈的女性意识,而是以趋于智性化的诗写风格重新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女性写作的繁荣与兴盛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重要现象。日趋成熟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初步具有了性别政治和文化建构的意义。一部分作家、作品力图超越女性身份去表现性别问题之“外”更为“广阔”的现实与历史。陈染从个体经验出发,摹写女性撕心痛楚的生命体验与生存境遇,寻求女性主义语境下的角色定位,追问自身的存在焦虑,表达了对人类存在国境的形而上的思考,是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超越意识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7.
张洁 《成才之路》2009,(12):26-27
中国文学文本中,女性情谊一直在男权中心主义的压制下被歪曲,抑或以贬义的叙述被加以否定,甚至是根本不予涉及。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实存在的女性情谊。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同性情谊的分析,探讨女性主义对男性的虚化和男权中心主义的突围。  相似文献   

8.
社会性别与性别诗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作为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被介绍进中国来的。社会性别理论对于开阔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先在的理论视野,对于20世纪80年代普遍运用的性别本质论限度的认识与反思,尤其对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是伴随着西方的女权运动而起的.相比较而言,颠覆父权体制的文化秩序、颠覆男权制度是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文学创作的共同点;不同的是,两者的叙事角度、叙述方式大相径庭:张爱玲是远离自身地用旁观者的眼光来关注旧式家庭中旧式妇女的命运,而90年代女性主义作家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的女性写作,她们只关注女性自身,把那些极端的女性经验作为叙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女性在父权制中的缺席和缄默,导致女性情谊的历史性空缺。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中国文坛,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定存在的女性情谊。全文通过对陈染小说所蕴涵的女性情谊的论述,高度肯定了陈染为突破男权中心话语和建构女性话语所作出的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是伴随着西方的女权运动而起的。相比较而言,颠覆父权体制的文化秩序、颠覆男权制度是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文学创作的共同点;不同的是,两者的叙事角度、叙述方式大相径庭:张爱玲是远离自身地用旁观者的眼光来关注旧式家庭中旧式妇女的命运,而90年代女性主义作家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的女性写作,她们只关注女性自身,把那些极端的女性经验作为叙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文学文本,长期以来都对女性之间的同性情谊忌讳莫深,它们对女性情谊不是歪曲就是用充满贬义的叙述加以否定,甚至是根本不予涉及。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实存在的女性情谊。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应是有代表性的,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分析和论证池莉20世纪90年代的写作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特征。她走的是一条切实的女性主义之路,从关注女性开始,进而反观男性,最终颠覆男权中心主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文学文本,长期以来都对女性之间的同性情谊忌讳莫深,它们对女性情谊不是歪曲就是用充满贬义的叙述加以否定,甚至是根本不予涉及。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定存在的女性情谊。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应是有代表性的,有其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之初,文学沿着人性关怀的路线必然延展至对性别差异的关注,进而导致女性独特的境遇、经验的历史性出场,营造出第一波女性主义话语浪潮.但这样的出场路线又宿命般地决定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话语与生俱来的本质主义潜在倾向.尽管第一渡女性主义话语主体也敏感到本质化、刻板性别模式/制度对女性个体精神自由的宰制、压迫,但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文化语境来支持她们进一步质疑、挑战这种刻板的性别理念.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虽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取代人道主义成为中国女性主义话语的主要思想资源.但是,本土性别语境又决定了我们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本质主义思想流脉内.这一切既营造了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话语的大面积繁荣,也造成这一话语的种种尴尬.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的热流已经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和审美形态是女性主义得以繁荣的根本原因;关注日常生活和个人生存状态是60后女性作家写作的基本内容;60后女性作家的成长背景和经历也为女性文学兴起提供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一些带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文学写作中,身体常常不同程度上成为反抗男性中心话语的"武器",但部分年轻的"80后"女作家的书写却显示出有所不同的面貌.从春树、张悦然等较有影响的年轻女作家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她们有关身体的书写不像女性主义写作那样具有鲜明的性别政治意味或意识形态色彩,其借助身体所表达出来的性别姿态常是比较含混而稚嫩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分析和论证池莉20世纪90年代的写作中表现出的女性主义特征。她走的是一条切实的女性主义之路,从关注女性开始,进而反观男性,最终颠覆男权中心主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底层"概念的引入和《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发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的生存和发展危机日益严重的现实开始越来越为知识分子所关注,底层意识和底层写作开始凸显。而这时我们的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和创作却还在倡导所谓的"性别解放",进行"身体写作"。文章认为,当前的国情需要的是女性主义对底层和底层女性的生存发展的关注,关注底层现实命运应是女性主义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5,(6):54-5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学研究都呈现出繁荣景象,同时也存在很多争议。长期被忽略的一个现象是,女性写作有其优势,许多女作家对身体和隐私等的书写正是对性别优势的利用,可这恰恰又是女性主义者所反对的。由此带来了女性写作的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