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毛毓松先生《<经传释词>“所”“可”互训》一文中“‘所’‘可’互训缺乏依据”的观点提出异议,从“所”“可”音转和“所”“可”异文两方面论证“所”“可”可以互训。  相似文献   

2.
高六册《永遇乐·京口北国亭怀古》文后思考和练习有一题,认为辛弃疾词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有倒置语序现象,并要求颠倒过来,配套教参书所拟答案为:“犹记四十三年,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笔者以为,这种见解和释文值得怀疑。 首先,错释了“望中”一词。 古今辞书释“中”均无特指中原这一义项。古人称说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均用合成词“中土”、“中原”’、“中国”、“中夏”、“中华”等,从不省称“中”。 实际上,“望中”在古代汉语中为一个凝固的合成词,其中“中”义为“……的范围内”,整个词的意思即“远望”、“远望的时候”。(有时在特定语境可转化为名词,“望眼”、“视野”的意思)例如: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 5册课文《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有“抵足而眠”一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案》 ,将“抵足而眠”释为“两足相碰 ,共枕而眠” ,但笔者认为“抵足而眠”应释为“同榻而眠 ,分睡两头”。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1998年版 )释“抵”为“用角顶 ,触” ;查《词海》释“抵”为“碰”“触” ;查《新华成语字典》释“抵”为相触 ,“抵足而眠”为同榻而眠 ;查《现代汉语词典》 ,其中由“抵”的原意引申出了“抵触”、“抵抗”、“抵挡”等词条。从上述古今词书“抵”字的解释看 ,都言有来自相反方向的接触之意。由此可见 ,“抵足…  相似文献   

4.
“境界”一词由“境”与“界”合成.二者本属同义。《说文解字》释“界”为“竟也”.“竟”即是“境”。印度佛经来到中土,翻译中常用“境界”一词.将它从原来实指疆土界限的含义提升到精神层面,常指人生和宗教修养所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前辈学者推求词的本义,运用形训方法:因字释词,据形求义;行之有效,多所发明。然而这方法存在局限性,有时难免臆断。本文以“之”词为例提出问题,向专家求教。“之”词本义的三种说法“之”词本义有三种说法:训出说,训往说,两字说。都是运用形训方法的,而结论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6.
“中”一词,历来训释只停留在室中间的天窗;“中庭”一词,训诂学家都释为“庭中也”。本文从古代房屋建筑、祭祀、民俗、礼仪入手,分析了“中”和“中庭”的真正含义,同时把二词与“中泽、中陵”等词区别开来,从而扩大了两个词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平居”解     
<正> 杜甫《秋兴八首》其四尾联“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中“平居”一词,今人多释为:“平昔所居之处”或“平时居处”。愚意以为不确。查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释此诗“故国”句为“言故国平时之事”,至为确当。“平居”一词在古籍里皆作“平时”、“平素”解,《国策·齐策五》有“夫差平  相似文献   

8.
“臊皮”一词习见于近代口语著作中,《中文大辞典》(台湾)释云:“[臊皮]颜面可羞也。[红楼梦]平日尽说人家长短,今日也落了不是,这才臊皮哪。”陆澹安《小说词语汇释》则云:“臊皮(臊脾)同‘噪皮’,释见‘噪皮’条。[例](《三侠五义》一百四)欺负他是个孤行的妇女,也不过是臊皮打哈哈儿,并无诚心要把他怎么样。‘臊皮’或作‘臊脾’。[例](《花月痕》二十八)讨得来,也好替刘姑娘明明心迹,给钱同秀臊臊脾。”陆先生释“噪皮”为“爽快”,即“臊皮”也为“爽快”意,与《中文大辞典》所释不同。  相似文献   

9.
“搜牢”一词,众说纷纭,似乎成了一桩悬案,有将其理解为动宾结构的,即“搜军饷、军粮”,“搜取雇佣费”;有将其理解为同义复合词的,即“搜搂”,“搜索而聚集之也”;或将其理解成连绵词的。文章从对“牢”字的训释和从语法角度对“搜牢”这个词加以重新审视,得出“搜牢”乃同义复合词,当作掳掠讲,后感情色彩淡化,可泛指搜索义。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又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教材。但是,对“苛政”一词,迄至现在,就我们所看到的注本,还没有一家对此作出单独的注释。不过就其对“苛政猛于虎也”的句释,从中也足可以看出编者们对这个词的含义理解的端倪。对“苛政猛于虎也”的句释,大抵可以分为两家。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把它分别转抄在下面。一家是刘盼遂、郭豫衡同志的。他们在《中国历代散文选》的注释中说:  相似文献   

11.
<正>《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历来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其中“雨雪”词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据《经典释文》“雨,于付反”(即“雨”读去声)注释为:“雨,是动词,雨雪,即落雪。”《大辞典》释“雨雪”云:“下雪。”正是以《诗经·采薇》这四句为证的。这样训释向无异议,其实大可商榷。  相似文献   

12.
<正> 一“相”字具有人称代词的功用,这在不少工具书中已有所提及,但言而不明。如:《现代汉语词典》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此阐释,不仅语义含混,且尚存语病:“相表示……动作。”《辞源》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辞海》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  相似文献   

13.
一、释“德音”“德音”一词在《诗经》中一共出现十二次。毛《传》在《邶风·日月》中单释“音”为“声”,却不连释“德音”,也不再为《日月》以外的“德音”作诂训。郑《笺》的解释则相当纷纭,几乎没有一  相似文献   

14.
“从容”一词释为“镇定、沉着”。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应充分认识教态的“从容”效应,并将从容的艺术纳之于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5.
“四步法”即翻译古诗时的“释、留、补、调”四步方法。“释”,解释诗中不理解的字词。在诗中需解释的词下用“·”作标记,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书预习、自学后讨论字词含义。如“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万条”是虚指柳条有千万条,形容数量很多,“丝绕”指丝织的带子。“留”,诗句中有些字词可保留原意,不必解释,这样的词大多是时间、地点、人名。如“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的“二月”、“春风”、“剪刀”可保留原意。‘啤h”,为了便翻译的诗文通顺、完整,用结构连缀法把跳跃部分连缀起来。这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加以描…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揭示了“反训”说自身存在的问题 ,进而通过对郭璞所针对的训释材料及郭璞在注释中阐明的观点的分析 ,指出“反训”是对郭璞原意的误会和曲解。“反训”说所面对的是正反同词现象。正反同词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是辩证思维观念、矛盾的对立统一及其转化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释“处女”     
“处女”一词的释义,诸辞书及相关文献均仅采其引申义和比喻义,而对其本义则未予说释.考之字书与文献,“处女”的本义当为“善淑的女子”.  相似文献   

18.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  相似文献   

19.
说“生像”     
“生像”一词在佛经中习见,有人把它解释为“用金银制成的亮堂堂的形像”,不妥。文章参考前人训释,列举了一系列和“生像”相关的说法,阐明“生像”应为“金银”之义。  相似文献   

20.
“红酥手”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钗头凤》一词。以往诠释此词的注者大都把它解释为“形容女子的手红润白嫩”、“肌肤红润酥腻的手腕”、“形容女子搽红酥的手”等等。笔者认为上述几种注解均属误释。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素好春游。每年三月初五,人们要携带酒食,到会稽禹庙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