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7 毫秒
1.
中央和地方党委领导经常强调要“真抓实干”,应当说有不少地方也确实“真抓”了,“实干”了,但也还有不少地方仍在“假抓”“虚干”。正如一位省领导所说:我们有许多工作,是在一片落实声中落空的。 像山西绛县的科技大跃进,像洛阳娱乐场所的消防工作,像某些地方的爆炸案和爆炸事故,你能说那里的工作是“真抓”吗? 让人难以区分的是,“假抓”不是不抓,而是和“真抓”一样在抓。一样的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报告文学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它以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报告文学作为一种边缘性文体,是新闻与文学聪明漂亮的“混血儿”。它的新闻性就要以真见长,以真服人,以真取胜。长期以来报告文学已经在人民群众中建立起一种信誉和默契,只要一看标有“报告文学”字样的作品,就相信它反映的内容是真人真事,是经得住事实的核对和检验。如果在真实材料中塞进虚假的东西,那么就像《红楼梦》里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把假的东西塞进真的里  相似文献   

3.
2005年5月10日.某报有一篇新闻的标题为“枪手击溃红军”。这是一则转载新华社的体育新闻,说的是8日有“红军”之称的利物浦队在与“枪手”阿森纳队的英超焦点之战中,客场1比3负于对手。  相似文献   

4.
所谓“无头档案”,是指查不到档案人下落的干部人事档案或干部人事档案材料。如有的人调离了原单位,人走档案未走,久而久之,人档脱节,找不到档案人下落,便成了“无头档案”;有的人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入伍,入伍前的人事档案仍留在原单位,退伍后又分到另一单位,时间久了,未转出的这部分档案因存档部门不知人调到何地也成了“无头档案”。 一、“无头档案”产生的主要原因 1、干部主管机关变动与档案的流动未同步进行。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第一,干部人事管理部门工作制度不健全,人员调动长期不通知干部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人…  相似文献   

5.
眼下,打着“民生”旗号的电视新闻正在屏幕上走俏。“民”,百姓也,“生”,生计也。民生新闻的意义在于,它能以百姓的诉求为主旨,以解决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为己任,从而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然而,随着各地电视新闻大战的升级,这种被称之为反映“民生”的都市电视新闻中的“暴力”行为已开始突显,在有的地方,甚至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6.
简论档案提供利用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档案部门所提供的档案利用服务是否应采取“有偿”的方式,十多年来理论界争论之声不绝于耳。有人认为“档案利用收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还要档案馆“依据有关文件理直气壮地进行这项工作宣传”。而有的观点认为“档案利用收费,持之有据,收之无理,利微弊存,还是不收为好”,甚至有的直接指出“档案部门向利用者提供服务,在目前的情况下,收费既不合理更不合法”。  相似文献   

7.
说它“老”,是因为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屡禁不止。买卖书号现象早在1984年就已经出现,1985年1月1日,当时主管出版工作的化部在这年的第一天就下发通知,严肃指出有的出版社出现“卖书号”“卖牌子”的现象,并明令禁止,这是国家政府部门件中首次使用“卖书号”的字眼,从那时到现在的十几年来,买卖书号现象一直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管理部门也一直在三令五申地禁止,很难统计十几年来有多少书是通过买卖书号出版的,也很难统计管理部门为此发了多少个通知,多少个件,多少条规定,人们说到买卖书号,过去常用的字眼是“怪胎”“毒瘤”“幽灵”之类,后来经常用的是“顽症”。“顽症”就是难治或久治不俞的病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被报道对象以新闻侵权为由推上被告席的事件屡见不鲜。新闻侵权案件的增多,体现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法制观念的增强,但是却给新闻界带来了很大压力,成为新闻界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造成新闻侵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引起新闻侵权的直接诱因看,与新闻的“真”和“假”有很大关系。由于新闻报道内容的“假”而引起的新闻侵权这也是近年来新闻侵权的主要形式。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已出现的新闻官司中,针对“报道失实”而提出的侵权案达80%以上。其中有的是作者为了某种利益或某种目的而无中生有、故意编造的,这…  相似文献   

9.
在报刊上刊登的非事件性新闻照片中,有相当数量的照片“千人一面”、“似曾相识”,说它是真的,又透着假,说它是假的,却又有过这样的事实,真真假假,总感到它与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我把这些既不算是照片“绝症”——假照片,却又能让读者提出疑问的各类真真假假照片中的毛病称之为新闻摄影的“常见病”,并把它的“病因”归类试析如下: 一日按图索骥。这  相似文献   

10.
目前,但凡探讨“说新闻”,总会提及陈鲁豫的《风凰早班车》,仿佛这档节目成了广播电视节目“说新闻”的鼻祖。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播节目改革之初,全国就涌现出了不少以“说”、“聊”为主要播讲方式的广播节目,而且很受广大听众欢迎。今天,“说新闻”已全面开花,但有的台“说新闻”却不那么灵了,收视率也不看好。本试图通过对当前“说新闻”几种误区的分析,来探讨怎样保持“说新闻”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语丝     
《新闻世界》2005,(2):56-57
别把“希望工程”也拍卖了;贫困县的万人比赛给谁看?四级考试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假记”有生存的“真土壤”;法律真就那么回事?“皇阿玛”能当好院长吗?对废止死刑说“不”!  相似文献   

12.
李晓蔚 《新闻世界》2012,(8):290-291
谣言,即所谓广泛流传的、未经证实的事实或诠释,人们对此通常的理解是谣言“起于无知”并且“止于公开”,认为真相一出谣言就会崩溃,而本文称为“以假为真”的新式谣言与传统的“信以为真”的谣言有很大的差异,它是“起于智者”、“传于智者”的,并且不会随着真相的出现而失去其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13.
由新闻媒体报道的几起学生残害长辈的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人都为死者打抱不平,严厉地谴责行凶者,称其为丧尽天良的“逆子”。大家都想知道,造成这一幕幕惨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的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辈没有实现的理想,企盼子女去实现;有的是因为父母对子女娇生惯养,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一而再,再而三地挥霍无度,在孩子的私欲得不到满足时,采取了极端行为;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异,单亲家庭使子女失去了应有的爱,他们无所依靠,混迹社会,游手好闲,等等。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是他们心理不健…  相似文献   

14.
开放的中国信息仍然相对闭塞 “在美国有些文凭几乎100%无价值,有的实用价值很小,而美国现在有100多个假认证协会,即便是美国居民也有很多人搞不太明白,当他们(野鸡大学)向亚洲市场进军时,不懂的人就更多了。” 教育部一官员说,在如今这个学习型社会,想要学习是件好事,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但政府要有一定的把关。比如说美国的  相似文献   

15.
不要以为只有电影、电视剧中有植入性广告,其实,我们的报纸新闻编排上同样也有植入性广告,它依附于新闻中或与新闻同等排列,以假乱"真",几乎让人认为它也是新闻.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时批评了新闻界的不良文风:“有一部分新闻作品,不讲究辞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句话,也有的哗众取宠,乱造概念,词句离奇,使人看不懂,这种不良文风应加以纠正。”总书记的批评尖锐明快,揭示了新闻不良文风“假”、“空”、“平”的三个特征。 与“假”、“空”、“平”的不良文风截然不同的是,被誉为“中国新闻银河中一颗闪亮明星”的焦点访谈节目以“真”、“实”、“美”的文风受到观众喜爱,成为吸引了亿万人目光的永恒“焦点”。“访谈”的文风特色在其标题中就得到了鲜明体现,对其…  相似文献   

17.
一位朋友在看电视新闻时,对我说:“现在一些电影、电视剧是内容假、拍摄真,你看那烟火、死相。而一些电视新闻呢?是内容真,拍摄假。”乍一听,不禁纳闷,既然内容真,怎么会拍摄假呢?稍一想,原来,朋友所说的“拍摄假”,指的是观众对新闻的感觉失真。举个例子,前不久,一家市电视台播放了这样一条新闻:由市人大、政协等部门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几个贸易市场突击抽查。但检查还未开始,电视台的录像  相似文献   

18.
影响电视新闻真实感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怀艳 《视听界》2005,(4):i005-i006
新闻的真实有表象的真实和本质的真实之分,但即使是两者都达到了,观众看起来也未必就有真实感。这是因为真实不等于真实感。真实感,简单一点说就是你做的新闻让新闻看起来是真实的。打个比方,“白菜”在你的新闻里看起来是不是“白菜”?有的记者能把“白菜”报道得像“萝卜”。电视是形声兼备的传播媒体,电视新闻的真实感的营造也有它的独特性。这主要取决于电视新闻的独特性和它的表现方式。首先,从画面上来看。1.细节电视用画面说话,真实感首先来自画面的真实和可信。画面的真实源于细节的真实“。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9.
诚信档案作为一种有形记录,从最初对自己行为的记录,到后来对自己诚信意识的养成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自发地管理自己。”诚信档案相当于建立一份学生的“道德信用记录”,而且这份记录将伴随着个人走向社会。缺诚失信,可谓时下国内众多行业的“流行病”,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恶疾。它已从社会刮向校园,近年来大学生缺诚失信已非个别现象。有的大学生毕业几年后仍不还助学贷款,有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毁起约来告都不告诉用人单位一声,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枪手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  相似文献   

20.
时下,“高科技” 一词走俏得很,尤其涉农报道使用频率极高,凡有新举便委之以“高科技”高帽,于是便出现满篇皆“高”,把读者看的眼花缭乱,孰真孰假,令人难辨。比如,一方常规耕作田,插上千把百株新引进的爱宕梨、大洋枣、大樱桃、红提葡萄种苗,园门口就挂起“高科技农业精品园”招牌,媒体也便随声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