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一些研究者将以舒尔曼为代表的教师知识研究理解为正式的命题化知识、甚至是理论知识的研究,这是对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的一个误解.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重新解读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理论,可以发现未来教师知识研究的方向应该是既研究显性知识,也研究隐性知识;既研究公共知识,也研究个人知识;既研究"知道是什么"的知识,也研究"知道怎么做"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2007,(Z1)
南京市"金陵娃心系北京,红领巾喜盼奥运"主题活动近日启动。主题活动包括"奥运知识我知道"知识竞赛、"文明行动我参与"志愿服务、"奥运项目我体验"阳光体育等内容,从2007年5月持续到2008年8月。"奥运知识我知道"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以学校、社区为单位,经过初赛、复  相似文献   

3.
翻转课堂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等方面的能力,以求达到"自己会学、知识应用、创造知识和终身学习"。医学形态学是医学基础课程,是以图像结构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在实验教学上通过课堂翻转可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表达能力,不仅做到对知识的"知道",而且达到"会说"。  相似文献   

4.
当下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不该教,或者知道要教但又不知道怎么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这说明语文课是必须要教语文知识的,但不能为知识而教,而  相似文献   

5.
正《辞海》中对理解的解释是:"理解是通过揭露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理解也是教育目标分类中的一个重要学习指标,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理解"这一目标层次的要求是:对概念和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理性认识,不仅能够说出概念和规律是什么,而且能够知道它是怎么得出来的,它与其他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有什么用途。所以,"理解"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知道""照本解释"或者"照本运用",而应该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以多种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教育来说,让人知道知识的结构很重要"在马未都眼中,知识是结构性的,有层次高低,"对于教育来说呢,让人知道知识的结构很重要"。什么知识最"高级"?是科学吗?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  相似文献   

7.
<正>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这里所说的"学习"不仅是指学生学会学习文化知识,还应包括学会生活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进而形成综合能力。其中学生自主  相似文献   

8.
<正>在知识与文化之间有个易被忽视、隐匿的高贵存在,即德性。有德是知性内化后呈现在行为中的人文素质与人文教养。如今,社会上以知识代文化的现象真不少。我们常听人说,"这个人有文化,这个人学历高,这个人什么都知道",等等。其实,细心分析会发现,这是典型的以知识代文化的现象。有没有知识与有没有文化可不是一回事,知识仅仅解决知的问题,关乎一种确定性的了解,就如有的学者所说,知识是一个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而文化则是在知性基础上的内化,是一个促成以"文"化"知",内涵为人格、人伦、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奥苏伯尔强调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实质上是说学习者先前的知识与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先前的知识一定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先前学习的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这就是学习的迁移问题.迁移现象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下面以"有理数"这一章为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0.
借新课改10年之际,审视我们的数学教学,不难发现老师们对许多丰盈学生知识的非应试内容,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以人教版教材内容"你知道吗"为例,从解读教材、剖析现状入手,提出"立足阅读资料,在人文润泽中丰盈知识;深挖延伸内容,在原味解读中丰盈知识;体现拓展发散,在升华理解中丰盈知识"三条策略,实现学生的智慧增长。  相似文献   

11.
在磨课时听见几位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真难教,水平参差不齐,有的知识老师还没讲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的确,在学习新知识前,学生早已不是一张"白纸"。作为教师,该怎么办?面对学生已经知道"答案"时,我们需要追问"有多少学生知道答案"、"有多少学生真正理解了所要学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生物常识性知识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中学生在学习生物常识性知识时需要清楚地知道其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为此,以"食品保存"常识性知识的教学实录为例,通过"WSZ"思维方式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合理分析该常识性知识中蕴含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思想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绿色指标"推出的今天,如何让学生知道该学什么、知道该怎样学,并知道学到的东西的意义与价值以及该怎么运用所学知识呢?基于以上想法,我在教学初二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公共设施情系大众》时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对一个教学单元进行"活动体验式"学习设计,力图实现课本与生活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文本与行为的结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通过课堂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知道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以及产物的检验方法,知道电解装置的电极名称 ●初步了解含氯消毒剂;巩固、加深对氯气性质的了解 ●复习初三有关内容,做好和高中知识的衔接过程和方法: ●以家用次氯酸钠消毒液发生器的设计,激发"学以致用"的兴趣;进一步增强运用所学基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教育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人类对教育认识的结果 ,而是实践论意义上的行动概念,即教育知识蕴含在"如何做"之中,主要是一种关于知道"如何做"的行动的知识。教育知识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是教育知识质的规定性与重要表征。对教育知识的实践性的再思考,成为教育知识理论研究与实践诉求的重要问题,而教育信念的支撑、反思的能力、经验的积累、植根于实践等使教育知识的实践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正>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其论著中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他据此将知识划分为两类:能言传的,即能以书面文字、图表等清晰表达的知识称之为明确知识;知道但是难以、还没有或未能用言语系统表述的知识称之为默会知识。波兰尼有一个经典的比喻证明默会知识的存在,他说,我们能够从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样认出这张脸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的智慧教育是相较于传统教育而言,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对知识的灌输上,目的在于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受教育者。也就是说,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是教会学生"是",却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智慧教育则不同于传统教育,智慧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使学生知道"是"的基础上,从而更清楚"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初中生不知道怎样对数学单元进行回顾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帮助初中生梳理、系统概括单元知识,使学生学会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列出知识清单;引导学生品读教材编写主线;引导学生"合作"回顾,用思维导图归纳知识;引导学生写学习反思.促进学生巩固知识,重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师实践知识的研究受到教育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各研究者认为以前的教师知识研究过多地关注了"应该知道什么",而忽视了"怎样知道什么?"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知识.因此,许多研究者对教师实践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写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不同理论层出不穷。在众多的理论中,我校着眼于"引桥课程"的开发和初步探索。"引桥课程",就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与概念转变策略等理论为指导,关注"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解决好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迁移衔接。如果每节课我们都能在学生的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做一些实际的引桥工作,是不是会让语文之花盛开得更加娇嫩动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