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两文都选取了秦之盛衰的史实《过秦论》(以下简称《过》)浓墨描绘了秦强盛的史实。开篇就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谈起,铺张渲染,层层推进,描写秦国国君的雄才大略,到“及至始皇”一段达到极致。对于秦的衰亡所用的篇幅却少得多,仅仅选用了陈涉的史实,拿陈涉势力的弱小和秦朝的强盛进行对比,从而反衬出强秦的灭亡之速。《阿房宫赋》(以下简称《阿》)虽未直接描绘秦强盛的史实,但通过阿房宫的建筑之奇,美女之众,珍宝之多,从侧面表明了秦之所以能够穷奢极欲,正是由于国力的强盛。对于秦的灭亡,作者引用了“楚人一炬,化为焦土”这一史实。二、…  相似文献   

2.
刘兆铭  陈颖 《课外阅读》2010,(10):140-141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争霸、兼并战争此起彼伏。尤其到了战国时代,为了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各国都进行了以增强国力,强大军力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商鞅变法正是众多改革中措施最全面、效果最明显、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革。下面是我对本课教学片断的设计,即由变法内容得出客观评价的一个小设计。  相似文献   

3.
图说改革史     
请思考: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积极作用? (2)图3是秦国廷议变法与商鞅舌战图,简述其历史影响。 (3)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但商鞅却遭到了车裂以殉的下场,分析其原因。概述“商鞅已死,秦法未亡”的原因。从这一历史事件你能得出什么以沃?  相似文献   

4.
一、设计理念 1.课程定位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重大改革,不仅使秦国走上了国富兵强之路,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从秦国开始确立的新的政治经济体制,也由此延伸、扩展,实现了中国古代划时代的大变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 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商鞅变法前秦国经济政治状况及变法措施,分析商鞅变法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分  相似文献   

5.
商鞅,是战国时代秦国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所主持推行的变法改革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过去凡是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对商鞅及其变法大都并不陌生,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涉及商鞅其人其事的论文不胜枚举,有关的传记著述也不在少数。那么,在一本新近出版的商鞅评传中,如何超越过去而不抄“冷饭”,怎样独辟蹊径,写出新意,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最近,笔者读到了一本《商鞅:权霸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1月版),发现该书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这部评传的作者丁毅华教授,是国内研究秦史的知名学者。他专攻秦代政治改革史有年,对商鞅这一历史人物及其相关问题钻研尤多。较为深厚的学术功底为其进行深入思考和成功写作提供了保障。 限于篇幅,这里姑且不对该书进行全面的评介,仅着重谈一下它不同于以前类似作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史记·商君列传》生动地记载商鞅变法的经过,也表达了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商君之法治国,所以司马迁对奠定秦并六国基础的商君变法的评价,一定会受到变法后秦国统治的成败影响,司马迁不但是以史学家的角度,而且是以经学家的角度,把追求王道政治的实现作为评判标准。就叙述者的角度、立场而言,《商君列传》是反秦反法家时代的产物,但又不能不承认其贡献,因此在《商君列传》中,可以读出儒法对抗的纠葛。  相似文献   

7.
期末评初一历史卷,卷末有两道综合题是这样阐述的: 1.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当时,不同阶层的人对这次变法褒贬不一,后来,《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集悲喜剧于一身的商鞅,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的变法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赢得了历史的巨大进步。商鞅变法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其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商君书》是先秦诸子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灿烂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商鞅变法是《商君书》的核心,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和政治主张是本文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的轴心时代,东西方历史上分别出现了两位著名的改革家,一位是商鞅,另一位是梭伦。商鞅为推动秦国富国强兵而力倡变法,捍卫"君权至上",主张立法权只归属于君主一人,一切变法均围绕着"法自君出"这一改革原则。而在西方,与商鞅不同,梭伦首次确立了公民集体立法的原则,即立法权归属于所有具有城邦公民资格的人。商鞅与梭伦的这两种奠基于不同"立法权归属"之上的改革立场,分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氛围之中法制的发生、发展的途径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秦国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战国初年,简公、献公的改革更推动了封建经济成分和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为商鞅变法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宗法制在秦社会中根植不深,使秦的国家权力系统和机制呈现出开放、灵活、竞争的特点,秦得以敞国门纳贤才,为商鞅大刀阔斧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治文化条件。秦人轻视德、仁、义,崇尚货利、积极进取的价值观驱使秦统治者极力追求权力和空间,促成教公下商鞅的君臣际遇,保证了变法的彻底进行。  相似文献   

12.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变法,根据地上文献和地下考古发掘资料的"二重证据"法研究,商鞅变法创建了一个以高压的社会氛围、鲜明的社会等级和快捷的上升渠道为特征的秦国社会。此次变法对秦国的主要贡献是完善了"军功爵制",提高了秦人的战斗力,但是商鞅并没有刻意打击旧贵族;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大众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五 商鞅在秦的变法斗争 吴起变法所取得的成效,为二十年后商鞅变法开创了道路。战国中期的政治活动家把吴起、商鞅相提并论,高度评价他们“明法令,禁奸本”,“罢无能,废无用”,“霸主强国”,“攘地千里”的功绩;叹惜他们“致功而不见德”,“名可法而身死”。这种吴、商并列的评价表明:当时人就把商鞅变法看作是吴起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强盛”称“商鞅新法把秦国划为41个县”。但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商鞅变法”中.教材称“全国设31县”。两个地方的表述明显矛盾。据记载,商鞅新法把泰国划为41个县,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因此,教材表述时应明确、全面一些,以免引起误解.  相似文献   

15.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易俗”,改革了秦国的旧制度,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称雄诸侯的强国,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成为春秋战国之际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司马迁肯定商鞅的历史功绩,《史记》中为他立了专传:“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史记·太史公自序》,以下《史记》引文不再注明书名)在商鞅这个人物身上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同  相似文献   

16.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通过一场深刻改革改变一个国家整体实力与社会面貌的成功范例。这次变法不仅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当代中国的改革者提供了一系列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  相似文献   

18.
周崴 《中学历史教学》2008,(1):69-72,89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等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及改革的艰难;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变法内容,变法失败的原因;“文革”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过程、改革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主要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维新变法运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包括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成败原因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的商鞅变法,曾遭到妄图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儒家的反复攻击。在深入进行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真研究商鞅变法,正确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变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的斗争。我国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向前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急剧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正在形成的情况下,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新兴地主阶级起来改革  相似文献   

20.
《大秦帝国》使商鞅变法再次成为热门话题.秦都栎阳也成为人们闲时的谈资。商鞅在何地变法?秦都栎阳在现在何地?一般人会想起咸阳.实际上商鞅的第一次变法是在当时的秦都栎阳.第二次变法的首要法令便是迁都咸阳。秦都栎阳故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东北的古城屯、御宝屯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