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朱广双 《历史学习》2006,(11):29-30
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题。但是教材由于版面的限制而无法说清楚,教师也难以对学生讲解清楚。到底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下文就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做一简单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社会发展变化历程。一、从“衣”的方面来说近代变化: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近代化的程度。鸦片  相似文献   

2.
本专题内容主要涉及一百六十多年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情况以及建国以来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学习中应重点掌握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及双百方针和新中国的教育成就。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世界形势发展和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的密切关联以及“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本课为历史(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岳麓版教材将其归入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列在该单元之首。有关“西学东渐”这一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知识范围与结构 本主题主要探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根据课标,主要涉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两个专题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学习要点。  相似文献   

5.
防暑降温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做出的本能反应,也是夏季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开埠前人们夏季防暑降温生活为对照,通过对近代上海市民夏季生活中防暑降温行为的分析和考察发现,近代上海社会生活变迁引起了人们夏季防暑降温在服饰、饮食、居家、户外活动、物用及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变化,并呈现出社会化、大众化、多样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进而揭示近代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阶段,其特殊所在,人们往往用“转型”二字涵盖。对于这个转型的近代社会,学者们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如经济的转型、文化的转型、制度的转型、社会结构的转型,等等。赵慧峰近著《近代转型社会中的集团与人物》(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则超越社会领域的一般层面,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与“人群”直接入手,诠释了中国历史由中世纪到近代的流转与演变。其特色如下。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西方文化的涌进,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造成几千年未有之历史巨变,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但多年来近代文化史的研究,主要关注上层精英思想、意识形态和制度,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民众是怎样生息、活动的,他们有什么样的思想感受,文化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上层和下层又是怎样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这些方面则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吴昌 《现代语文》2013,(4):114-117,161
语言中的词汇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近代上海开埠、西洋货物涌入、经济变动、语言碰撞、文化冲击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动,使新词语不断出现和变化,与此同时,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变化也在词汇中留下了痕迹。通过对这些新词语的分析,能够建构出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镜像,进而折射出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可以为了解近代城市生活提供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9.
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历史,更能看清现代政治潮流中的中国近代历史脉络,呈现中国近代逐渐走向现代政治文明的历史主题。郭富斌老师原研究课程标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学习重点的基础上,在保持岳麓版必修Ⅰ第四单元“内忧外惠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框架的基础上,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如何在面方冲击下一步步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变革的局限及其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在婚姻、家庭、妇女、“性伦”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由于近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逆动因素的制约,使其变化经历了一个步履艰难的漫长过程。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变革的基本规律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学高中历史教材有《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近代现代史》(下)、《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共五册,教学内容多,时间性、逻辑性强,如复习方法不当,势必直接影响文科综合考试成绩,本人试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谈起,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随着轮船这一交通工具的出现,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也深刻体现在社会生活方面,不仅涉及物质生活层面,还包括制度规范和精神层面。故而,轮船是观察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切面。具体来看,以便捷、高效、舒适、安全等优势为依托,轮船扩展了人们的空间活动范围,带来了社会日常生活的变革,聚集了各种生活冲突,承载了市民生活记忆与想象,塑造着出行规范与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13.
吴昌 《现代语文》2013,(7):109-111
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受社会环境影响也最为明显。近代社会转型使女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有关女性的新词语不断出现,这不仅反映出女性家庭、社会、职业、文化、社会等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而且折射出女性身份、地位、价值等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的变化,同时也是对旧有话语体系,即男性话语体系的冲击。通过对这些新词语的分析,可以建构出近代女性的生活图景,也可从一个侧面对近代社会历史变迁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4.
一、知识结构与学习价值 (一)知识范围与结构 19世纪以来世界与中国的文学艺术主题,主要涉及19世纪以来世界的文学、美术、音乐和戏剧,以及近代中国的“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和现代中国的“双百”方针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近代城市商业的劳动生活方式直接反映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是社会演进的一面镜子。本文通过探讨它的变化发展轨迹,试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所经历的艰难变迁,剖析变迁中出现的新旧兼得、新旧冲突以及地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近代新式出版对于近代文明的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社会发展和国民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 ,近代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兴起 ,为近代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列强入侵无疑是近代出版的外在压力 ,出版救国则成为近代出版的内在动力。研究中国近代出版是探索中国近代文明再造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谈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首先要认识现有的教育是什么“型”。自近代史的序幕拉开,中国教育一直是在“近代事件”、西方“形”、和中国“神”的抵牾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要在“近代型”的基础上,在中国“现代事件”和教育“现代精神”的耦合中发生。  相似文献   

18.
闭雄壮 《文教资料》2011,(18):85-87
学习西学是挽救中国社会的各种危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然而,近代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虽然开展了学习西学的活动,但他们的努力并未能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的理想。概括来说。近代中国学习西学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一)近代中国学习西学属于被动式的学习;(二)清政府不积极开展和支持学习西学活动;(三)只强调学习技艺,忽视人。文精神的学习。这些特点对近代乃至现代的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值得我们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常常看到这样的论调:中国近代哲学对于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学的批判,造成了割断传统命脉的灾难。这是站不住的。中国近代哲学的主要论域集中在四个方面:历史观、认识论(知行观)、逻辑和方法论、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考察这些论域可以看到:就中国近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纵向联系来说,是变革和继承的统一,这意味着中国近代哲学不是简单地否定传统哲学,而是赋予传统哲学以近代的活力;就中国近代哲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横向联系来说,是变革和融合的统一,这意味着中国近代哲学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但不是它的搬运,而是结出了中西融合的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20.
评戏成长于天津,是天津市井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因子。近代以来,受新式文明冲击,天津的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观念产生裂变和重组,整个地区的社会风貌发生显著变化。这种情况下,近代天津文化环境对评戏进行重塑,同时评戏也对天津市民的娱乐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以评戏作为考察对象,将其置于近代天津的城市社会变迁之中,对它走进天津的历程、在天津面临的处境、所形成的区域特色评戏文化以及所做的结构、组织、人员的调整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