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文教学中的第一课时非常重要,它是引导学生初次接触课文,顺利走进文本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教师在第一课时要通过有效阅读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计划带领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在分层次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过程中注重词语教学,进一步夯实语言基础。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的有效性,能够促进第二课时的顺利进行,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相似文献   

2.
【前端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位于高一化学第二章第二节,所涉及的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第一次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组织好该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结构,获得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般方法,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卤族元素中的其他元素打好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上的准备,也对高中阶段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因而,本课时的教学内  相似文献   

3.
曾立珍 《教师》2012,(16):68-68
一、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平时我们外出听课总会发现教师上的展示课课时模糊不清。说是第一课时,它又没有进行字词的学习、读通课文、写字等。说是第二课时,然而学生对文本的接触又像是刚刚开始而已,但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却看到了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教师小结,看到了第二课时目标。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这样教,第二课时又该如何教?如果平时我们不这样教,为什么展示课又这样作秀?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传统的第一课时有以下几个步骤:审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划分段落等。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的结果往往过于单调,对于教师而言,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任全部放在第二、第三课时讲解有点困难,学生也早就对这样枯燥乏味的方式了如指掌都,毫无  相似文献   

5.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即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也不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把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正>在很多情况下,各种公开课、研究课,一般都会展示第二课时的教学。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乎第一课时没有讲头,就是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大意,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作铺垫等,也没有教学经验可以借鉴。这样一来,似乎精彩都在第二课时。然而,这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也很难把握尺度,教学目标似乎很难定位,年段训练目标不明确,有时不到位,有时模糊不清。如何处理好语文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定位,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与需要,可以重点考虑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作为学生学习课文的首要环节,是学好第二课时的基础。教师唯有把务本、求真、有度作为第一课时教学的首要目标,才能在此基础上真正提高第二课时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九寨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本文介绍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本课时可采取“拍照”的方式,即从课文中取景,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  相似文献   

9.
我是这样设计《回声》第二课时的□大连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张岩《回声》这篇科学童话共教学三课时,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四到六自然段和三个生字,重点是理解第五自然段中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为了解决这个重点,我重视了直观手段的合理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相似文献   

10.
一、处理好教材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 1.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不同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学习特性,教师应学会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如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课时中进行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样的。一年级投掷运动第一课时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的方法,第二课时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语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对于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并鼓励学生正确而流利地朗读课文,进入到第二课时阶段,就要体味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那么第二课时的讲解就要更为深入、完善。本论文以《金蝉脱壳》的课文讲解为例,提出采用"三加两减"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课文是无法在一课时内完成的,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划分为两课时或三课时来教学。如此,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有着奠基作用,为后续深入探究、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学习表达扫清障碍。可以这样说,没有第一课时的扎实教学,就没有第二课时的精彩呈现,所以有效教学必须从第一课时起步。下面结合具体课例,从两方面谈谈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扰:重复的阅读、字词的学习等,较之第二课时略显乏味,学生在课堂上被限制得比较多,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学情介绍】第一课时借助导学案,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重点开展了熟读和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资料来感悟诗句,为第二课时的小组展示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第二课时以师生、生生对话为主,重点学习知人论世、品味语言、以史解诗等几种阅读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澎湃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师:同学们知道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吗?  相似文献   

15.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系初中几何第二册第 2 1 1页ξ5.2节内容 .全节共需授 4课时 .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ξ5.2节内容是学习全章的基础和关键 ,而第一课时又是后 2课时的基础和关键 .因此 ,处理好本课时非常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拟用多种教法为手段 ,为课堂创设良好的学习、探索情景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 ,思维为核心 ,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思想 .使课堂教学为科研模拟课 .突出学生在活动中求知、活动中训练技能、发展能力 ;活动中感悟创新 .下面 ,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  相似文献   

16.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7.
课时教学要点: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心,讲读二、三段,认识“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的联系; 第三课时:研究文章的组织结构,重点讲读第四段,表情朗读。教学过程:(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一、轻读课文。讨论: 1.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开拓学生的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感知课文内容。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次反馈。)  相似文献   

18.
<正>阅读教学如同登山,而第一课时的教学则宛如驻足于山下。由于山下景色不及风光无限的险峰,很多教师常常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相对于第二课时的个性教学而言,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因而常常忽略对第一课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导致第一课时的教学千篇一律。1.多次朗读,兴趣不浓第一课时的教学介于预习初步感知和第二课时精读品悟之间,对于学生已经没有任何的新鲜感,更没有第二课时所带来的深刻体验,加之教师对于第一课时完成"保底工  相似文献   

19.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一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教学《最后一头战象》可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本文较长的特点,将本课教学定位为一堂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等形式,自主赏析的阅读课。整体教学过程分为三个课时,即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对课文内容质疑,并解决部分问题,学习“英雄垂暮”部分;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品读课文后三个精彩片段,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的作用,同时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嘎羧的高尚情怀,并初步感受作者的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第三课时完成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复述课文和“小练笔”的教学任务。下面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及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