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村子里有几条小溪永远绕着村庄流淌,它们从那个叫龙洞的山洞里流出来的时候,呼啦啦地唱着歌,奔向村子的周围。是太爱恋这个地方吧,要不怎么流也只是在村  相似文献   

2.
母亲与我     
感谢母亲给予了我生命,来到这五彩斑斓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多年来,她的朴实,她的勤劳及所有的一切一直在我内心深处铭记着、感染着……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人生活在村子里。那是一个夏季,父亲每天要到几十里外去上班,家务和农活只有靠母亲了。每日母亲下田,我去上学。就是到了中午,母亲都不会轻易休息,而是在邻居们出来坐在家门前乘凉谈笑时,却是在院子里顶着烈日,收拾着自己种植的蔬菜,寻找着刚出生不久的小草。院子就这样被母亲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整整齐齐。当时,矮小的我歪着脑袋问:“妈妈,你怎么不出去一起乘凉啊?”她…  相似文献   

3.
回忆中的疤     
我如愿地考进了一所名牌大学,再去看那曾经令我恼火的疤时,竟觉得它的丑陋是那么亲切。我的眼泪总是和后脑勺的疤分不开的。听母亲说她在怀我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蜕皮老化的电线,于是我就在母亲的肚子里感应到这个不大不小,却十分难看的疤。它位居我后脑勺的右下部,随着我的长大也日益扩张,坑坑洼洼甚是难看。  相似文献   

4.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听起来非常美丽的小山村——“金花”度过的,可那里既没有金花,也没有银花,甚至野花都很难看到。那时,学校就设在我们村子里,中小学是合在一块儿的。父亲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母亲则在离学校很远的一个小山村的破庙里的村小教书。那个小山村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鲜花”,那儿更有意思,不仅没有鲜花儿,就连树也没有,只有光秃秃的黄土包。在我们这个学校里一共就百把号人。父亲从早晨拨开眼睛到晚上闭上眼睛,没有一刻不在为这个像小麻雀似的学校操心。我们的学校实在是太破旧了,实在经不起风吹雨打。父亲上课有个习惯:上课时…  相似文献   

5.
我的家乡在秦岭大山褶子里面的一个小山村里。这几年,我每次回村子,都发现村子学校里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1300名学生,今年我再问父亲的时候,他告诉我说已经有1500名学生了,比我们这个村子的人口还要多。各个山头上面村庄的小学生、初中生都来到我们村子上学,周一到周五就住在我们村子。但每年能考上高中的只有几十个学生,上了高中能再上大学的就更少了。我问起他们上的课程,发现和我当年学过的,和现在城里的教学大纲没有什么两样,照样还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些科目,高考要考什么,他们就重点学习什么,其他“对高…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菜园     
很小的时候,我和小妹就特别爱跟着挑着粪土到菜园里去的母亲。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母亲有个美丽的菜园。因此,在黄昏的乡村小道上总能看见母亲长长的身  相似文献   

7.
野葡萄     
《初中生》2008,(11)
我们那里的山上有很多野葡萄。小时候,有几次,母亲挎着篮子从外面回来,我迎上去,看见篮子里放着一串串野葡萄。紫色中隐隐透点黑,有的还带着鲜嫩  相似文献   

8.
妙龄像册     
我们这些生长在都市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很小的时候,看画、看小人书,我的脑海里就形成了海的图像。而真正来到海边,是那年初三。优异的成绩加上出色的学生会工作能力使我先于同学几个月跨入了高中的门槛。接下来的日子,我来到了厦门的海边,一个并非风景游览地的海区,在那里游泳的只有周围的村民。在海滩上我静静地坐着,看夕阳、看晚霞,然后开始尽情地奔跑,  相似文献   

9.
心中的顽石     
正从前,一户人家的菜园里有一块石头。到菜园的人,不小心就会踢到那块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儿子问:"爸爸,那块石头真讨厌,为什么不把它挖走?"爸爸这么回答:"那块石头在你爷爷小的时候就在那里了,它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时候。没事无聊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过了几十年,这块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的儿子  相似文献   

10.
安得列什科     
“我们能够很早到那里,老爷,天不黑就到了。瞧!那就是村子。嗨!那片树林子下面,看见了吗?我们一过那道低岗子,就可以说到啦。”  相似文献   

11.
正特别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脸上有一道疤,在嘴巴的上方,鼻子的下方。这道疤陪伴我十几年了。刚有疤的时候我挺懊恼的,觉得女孩子脸上有疤很难看,不免自卑,可是渐渐长大,也渐渐习惯,感觉它已经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关于这道疤的来历,那是我6岁时候的事了。那时候我跟母亲两人在她工作的医院附近租房子住,母亲每周要上两个夜班,她上夜班时就留我  相似文献   

12.
草木有情     
我们家窗子外面,有几棵胳膊粗的小垂柳,春天风大的时候,可以看见它们无依无靠、披头散发地站在那里。院子里的人每天来来往往从它们身边经过,好像没有人注意它们。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可以听见风和树谈话的声音。它们是不是在谈论我们家的事?树天天站在我窗  相似文献   

13.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象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而又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杨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  相似文献   

14.
卑微的父爱     
黄健 《学习之友》2009,(11):19-20
父亲长得清瘦矮小,大字不识几个,人又老实木讷,甚至有些迂腐。他一辈子就喜欢琢磨村里分给他的那块地,精心伺候着这几块薄田。而母亲年轻的时候,高挑清秀,端庄美丽。母亲的祖上是富农,出身不好,就嫁给了一贫如洗的父亲。从小到大,我们都是跟母亲更亲近。直至上了大学,每次给家里写信,我还是习惯性地在收信人地址这栏写上母亲的大名。  相似文献   

15.
春天姓名风波阳春三月,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接下来有了一场姓名风波。我是由奶奶接生的,按我们那里农村的习俗,得由接生婆来取名字。我出生的时候,房梁上的燕窝里,恰好也出生了几只小燕。奶奶就给我取了“春燕”这个名字。可爷爷说得按族谱取,该轮到文字辈了,便给爸去了信,让他另取一个名。取名这事被耽搁了好几天,他们只能用“喂,喂”来唤我。几天后,爸给我取了“文杰”这个名字,奶奶又说“文杰”这个名字太男生气,用作正名,平时就唤“春燕”吧。于是大家一声声“春燕、春燕”地把我逗笑了。从那一刻开始…  相似文献   

16.
在水一方     
一进校门就看见唐萍水在和人聊天,我赶紧拐上小路,她的缠人功夫一流,我不想给她和我并肩走进教室的机会。小路不大有人走,颇有几分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境。然后,我看见了严榭。她是隔壁班的生物课代表,做解剖实验时她们那几个女生和我们一起挖过蚯蚓。她那几个伙伴没一会儿就跟我们混熟了,只有她不怎么搭我们的话,也不怎么笑,就那么静静伫立在旁。  相似文献   

17.
她的刘海     
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我也是父亲的第二个孩子,我是父亲和母亲的孩子,而那个女孩,她不是,我管她叫姐姐。后来我和母亲搬出了那个家,那个时候我还只和母亲的梳妆台一样高。离开父亲的时候我抱着自己的玩具被母亲抱出了家门,头靠在母亲的肩窝里,没有哭。从此,我们走出了那座房子。父亲说:“我送你。”母亲微笑着点头:“我该走了。”父亲为母亲打着伞,雨水滴湿了母亲的左肩,我看见了。自我满月就一直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母亲不在,她为了那个姐姐把我放在这儿,她说太忙。打小我的印象中只有两位老人的存在,而忽略了母亲,那个太忙的母亲。…  相似文献   

18.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远远望去,连绵的群山间,一个难得一见的低洼处,酷似一个小盆地,树阴间隐隐露出几角房屋,那就是我的村子。缠绕在大山的躯体上的凌乱的白带子,就是山民们祖祖辈辈用厚实的脚板踩出来的路。村子很小,只有十来户人家,就在这小小的盆地中依地势随便散乱地住了下来。 这里虽然是山区,却不是书中经常描绘的“山清水秀”的那种,干旱时常困扰着贫穷的山民们。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就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将水重复利用。“水比油贵”,对于山民们来说,一点也不夸张。  相似文献   

19.
孤单的时候对着篮球发呆,莫名地怀念读初中的那些日子。虽然我上的并不是什么重点中学,可在那里的回忆却常常温暖着我。校园里只有一幢不大的教学楼,教学楼西边有一个操场,那里总会看见一群汗流浃背却总舍不  相似文献   

20.
荔枝     
<正>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钱买了一斤。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回到家,还没容我从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沾着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