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香菱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悲剧人物,留给后世读者深沉的思考和广泛的探究。《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刻画人物匠心独运,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2.
刘姥姥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结构人物,也是旷世悲剧《红楼梦》中的一个给人欢乐的亮点人物,同时又是贾府兴衰盛败的见征人,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拓展了《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焦大是《红楼梦》里的一个特殊人物,明确作者曹雪芹对其人物设置的匠心之处,对理解、感悟《红楼梦》背后的人生哲理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秦可卿是《红楼梦》的“败笔”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形象不够丰满的一个重要人物,有人因此认为秦可卿是曹雪芹“一时的败笔”。从秦可卿与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是《红楼梦》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人物总共由495人,除去贾府中的老爷太太公子小姐等重要人物外,有一个小人物在《红楼梦》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可以说她是贾府由盛到衰的见证者,这个人就是刘姥姥。刘姥姥身份低贱卑微,但是却是《红楼梦》中赢得所有人喜爱的一个人物,善良、知恩图报、豁达大度,这些都是她获得好评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从一个新的视角,抓住人物具有个体特性的“情态”,用相对精短的的篇幅,评析了《红楼梦》里60多位人物形象,列举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多样性,揭示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心理活动基础,分析了红楼人物情态与肢体语言相映成趣的关系,阐明了红楼人物情态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为《红楼梦》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王开元 《文教资料》2012,(32):60-62
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中人名命定及寓意的解读,是《红楼梦》人物姓名研究的重点。评点派最早对《红楼梦》中人名的命定进行探究;索隐派大多依据《红楼梦》中的人名,推测小说中的人物是影射历史人物的;改革开放之后,对小说中人名的研究开发出新的领域。另外,也有学者注意到《红楼梦》中人物的字号、改名等问题。目前来看,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文化的研究已较深入,但也具有尚可开拓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一个巨大的审美场 ,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情与景之间所构成的是复杂多重的审美对应关系。其中刘姥姥与贾母之间是一种身份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异质对应与情和爱的动态耦合的审美同构关系。对其研究探讨 ,既有助于把握《红楼梦》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 ,又有助于认识《红楼梦》这个巨大审美场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 ,更有利于理解《红楼梦》所揭示的以荣国府由盛到衰象征封建社会必然衰败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鸿渊的《〈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是近年来《红楼梦》人物研究中难得一见的学术佳作,他以独特的视角对红楼梦塑造人物的对比手法进行研究,并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李鸿渊的《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既体现了其红学研究的思想和成就,也契合了《红楼梦》重视文本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一个巨大的审美场,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情与景之间所构成的复杂多重的审美对应关系。其中刘姥姥与贾母之间是一种身分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异质对应与情和爱的动态耦合的审美同构关系。对其研究探讨,既有助于把握《红楼梦》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又有助于认识《红楼梦》这个巨大审美场的审美蕴和审美价值,更有利于理解《红楼梦》所揭示的以荣国府由盛到衰象征封建社会必然衰败这一深刻  相似文献   

11.
反切是一种汉字注音方法,用两个字相拼,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即是被切字的读音。反切字是为交际需要而产生的特殊文字,它采用反切的方法创造而成,形体上用两个整字、整字与偏旁或偏旁与偏旁拼合而成,字音是组成它的字的音的拼合。拼合造形、反切造音是其基本特点。反切字与合文、合形字、合音字有联系也有区别。反切字存在于汉字型文字中,体现出反切不仅仅只是一种注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汉字演进的历史中,“口”字是一个活跃的构件,也是构形功能完备的构件,分析“口”字的构形功能对认识汉字构件的构形功能具有典型意义。“口”字的构形功能有五种:一是做象形字的构件;二是做会意字的构件;三是做形声字的形旁;四是做形声字的声旁;五是做形声字的标记。前四种是一般的构形功能,第五种是特殊的构形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从小说的叙事性到戏剧的小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叙事性是小说的主要性质。小说的叙事性使其成为正宗的叙事文学或说是叙事文学的主体。戏剧有无小说性的问题实际上是戏剧有无叙事性的问题。戏剧客观上有许多叙事性。小说的叙事性与戏剧的叙事性在时间、空间、叙述、效果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二者的契合,就产生了戏剧的小说性。中国戏剧的小说性,是在它长期发展过程中溶化、综合叙事艺术而生成的。如将一些经典戏剧改编成小说是一定不乏读者的。戏剧的小说性这种现象,不是戏剧对本体的背叛与变质,而是对周边艺术的浸润与互动。  相似文献   

14.
纳西东巴文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纳西族使用的文字,被学术界认为是一种"活着"的古文字,可以视为文字史上的"活化石"。由于东巴文处于"语段文字向表词文字过渡"的特殊阶段,对它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东巴文文字学的真正建立,也有助于普通文字学、比较文字学、文字史以及其他民族文字的进一步研究。本文选取了东巴文造字法中最能反映东巴文图画特点的象形字和使用数量最大的假借字进行研究,旨在探求其象形字、假借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suggest that character education in sport contexts can promote social justice. After defining key terms, we suggest that rethinking competition and the nature of team relationships is required to build a team culture responsive to concerns for social justice. The character of the team provides a nexus within which to develop individual character, which is elaborated in terms of four types of character: moral, civic, intellectual,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 To promote commitment to social justice, character educators can focus on three elements of moral character: moral reasoning, the circle of moral regard, and moral identity. Within civic character, three themes are elaborated: human dignity, full particip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The dimensions of critical thinking, willful ignorance, and prioritizing the marginalized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intellectual character. Performance character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an ethic of excellence. Finally, conclusions for character educators are elaborated.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节日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成为意蕴丰富的人文符号。当这些符号被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家娴熟地运用在小说人物的生日中时,就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具体说来,节日可以成为小说人物独特命名的一个依据,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褒贬爱憎态度,可以预示小说中人物的生活遭遇、命运。  相似文献   

17.
1960年代,"中间人物"论观点的提出,旨在希望创造一种更新颖的人物类型.在"英雄人物"为中心的革命文艺观念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间人物"本有可能成为"英雄人物"的配角.然而,"中间人物"自身的矛盾个性和某些喜剧特征 ,使之被认为是一种消极力量.这便使"中间人物"对"英雄人物"构成了一定的美学"威胁".因此,在当时,"中间人物"论被"颠覆"的命运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18.
浅谈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教学一直被学界认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瓶颈问题,很多留学生在进入中级阶段之后因为汉字难学逐渐放弃了学习。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得到启发,分析了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探讨了如何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汉字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升汉字教学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文化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就是文化,但文字却不等于文化。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具有书写性质的视觉符号系统,从文字的本质特征看,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文化含量基本是一样的。汉字由于其记录的汉语的特殊性,其部分形体积淀着历史文化信息,所以汉字文化体征呈现多重性。这是汉字独有的文化风景。流传至今的汉言语文化大多数是用繁体字记录的,但其真正的文化成分是繁体字形体下面的音义(语言单位)的组合。因为那些音义(语言单位)除了用繁体字形体记录,还可以用其他字体记录。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先秦典籍最初就不是用繁体字写成的。  相似文献   

20.
秦始皇在建国之初,鉴于当时文字使用混乱的状况,颁布了文字改革的政策,对文字进行了巨大改革。废除了六国古文,在秦文字的基础上整理形成了统一的官方字体,即小篆。在小篆被当作官方字体使用的同时,在民间又出现了由小篆草写形成的另一种字体,即隶书。两种字体的形成和发展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秦始皇的文字政策对后世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