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引语《项链》是人教版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课。1956年,《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将《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列为课外阅读参考书目。1959年,人民教学出版社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十二课和人教社出版的师范学校语文课本第四册第十二课第一次收录本文。可1961年就删掉了。几经反复,“文化大革命”后,《项链》被再次收录,编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课,成为经典篇目并一直选用至今。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相似文献   

2.
新学期即将开始,我认真地备好了第四册小说单元的课。按照惯例,小说单元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借助情节梳理分析人物形象。其中,《药》《项链》《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为讲读篇目是单元的重点,情节梳理和形象分析更是必不可少。可是,当我把备好的教案合上,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板书设计,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有的可使讲授课文的特色鲜明;有的可使讲授的重点突出;有的可以产生直观醒目的良好功效;有的则显示出示范作用。不同风格,不同形式,均展示出板书设计的创造性。   板书有的多用提纲式,有的善于变换,诸如表格式、连环式、辐射式、连线式等等,试图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各领风骚。   一、讲究板书形式,使课文的特色鲜明。   如《药》和《项链》两篇课文 (高中第二册第二单元第 5和第 6课 ),都属小说文体,《药》全文已标出四个段落,《项链》全…  相似文献   

4.
《中文自修》2004,(2):9-12
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母亲这样的女人》。这篇课文放在第一单元里面,我的感觉是——“一抹亮色”。为什么这么说?虽说本单元的主题是“平凡而普通”的人,但第一课《陈奂生上城》是以调侃的腔调刻画小人物的;第二课《老王》是沉痛的,黑色的;而第三课《项链》更是一个警醒与劝诫的小说。只有这一篇,从形  相似文献   

5.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项链》这一课。(展示课件:课文标题、作者,背景图片是一条金钻石项链。) 教师:我们都已经知道,《项链》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项链》是他的代表作。上一次课,我们欣赏了这篇课文,在阅读时,我们都觉得它就像这挂钻石项链一样,不仅璀璨夺目,而且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的第一单元,收入了鲁迅先生的《药》、莫泊桑的《项链》和巴尔扎克的《守财奴》这三篇经典的小说,而且将本单元学习小说的重点定为小说的主题和结构,用意是明显的,设计是巧妙的。  相似文献   

7.
陈石林 《现代语文》2007,(11):30-31
人教社2006年第2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中,选编了《柳毅传》、《促织》、《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根据教学计划按散文→小说→戏剧的顺序施教,下文书名简化为一或三个字)等古今中外的十篇经典小说,占了全册二十四篇课文的近一  相似文献   

8.
刘震宏同志的《<项链>主题辨识》一文(见本刊1989年第7~8期,以下简称《辨识》),指出了过去在外国文学作品分析中所存在的某些问题,这对人多有所启发;但该文对《项链》主题所作的分析,却是大可商榷的。刘文认为,《项链》的主题莫泊桑在小说中已明确指出,即“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一段话能否视为莫泊桑对小说主题的归纳?下面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钱理群同志的《<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一文(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1期)对《项链》的思想内容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见解。然而,笔者却不敢苟同,现提出两点看法。钱文认为,《项链》通过对玛蒂尔德及其丈夫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表达了这样一个题旨:一切都是“造物”的安排。换言之,就是认为《项链》表达了一个宿命论的主题。笔者认为,这种论断与作品的实际不符。事实上,作品通过匠心独运的构思和生动细致的描写,形象地告诉了读者:不是冥冥中的造物,而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项链》的构思布局十分独特。首先,在开篇之后,…  相似文献   

10.
《项链》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经典之作,选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是一篇必学课文。这篇被鲁迅先生评价为"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的名作,跨越百年,说不完,道不尽,意味无穷,成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本文拟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内外作业设计三方面,对六位教师在南京市职业学校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教学《项链》一课的情况予以述评。  相似文献   

11.
对莫泊桑小说《项链》主题的讨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长期以来,教科书所执的是一条几乎成为定论的说法:《项链》的主旨是对虚荣心的讽刺和否定。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人对此产生了怀疑,进行了各种分析探讨。例如《中学语文园地》2002年第3期就刊登了姚志忠先生的一篇文章《〈项链〉主题再探》,文中经过论述,认为《项链》主题是“怀疑以至控诉命运,以否定现行的秩序与制度。”拜读之后,笔者深受启发,但同时也觉得这种提法有待商榷。笔者想通过假设性推理的方法再来探讨一下这篇著名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项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作者在《项链》中都隐喻了哪些思想?莫泊桑想在《项链》中启示读者哪些方面的内容?《项链》的艺术价值何在?诸多问题一百余年来世人一直没有停止过探讨。下文是金传富老师引导两个班的学生的探究所得。  相似文献   

13.
殷静 《文教资料》2011,(29):44-45
在教完小说《项链》一课后,作者受学生启发,安排了一节“头脑风暴”课,学生畅所欲言,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4.
郭初阳老师的《项链》一课,一直充满争议.这堂课本身具有巨大的价值,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项链》的课堂实录分版块进行赏析,并对课堂中呈现出的问题进行反思.着重对课堂中预设性过强,问题设置过多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为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项链》的中译本,随后《项链》被选入当时的国语文课本。新中国成立后,《项链》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几经沉浮,解读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我们从《项链》进入中国语文教材的历史,可以追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对待外国文学的态度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6.
程莉 《青海教育》2009,(9):30-31
前不久,我校举行“有效课堂”教研活动。其中,公开课《项链》给我留下较深印象。在此,先对这节课的教案及课堂生成作一回放.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三册《项链》这篇课文,在通过对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辛辛苦苦挣钱赔项链的叙写之后,有这样一段文字: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相似文献   

18.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女主角玛蒂尔德富有个性,可关于《项链》的主题,众说纷纭。本文试将玛蒂尔德与俄狄浦斯、包法利夫人作比较,以探寻《项链》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9.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公认精品。特别是“连上帝也没法料到的”巧妙结尾,更让人惊叹不已。对《项链》情节结构构思的评价许多人认为已有定评,不存异议,至少笔者从未设想要运用“逆向思维”来一番质疑。不料最近偶然翻书见到一种新调:高中语文第三册《项链》课文前面编者有一大段“预习提示”,编者说:“有人认为:作者在结尾才说出项链的是假的是耍了一个花招,欺骗读者,想表现其构思巧妙”。就是说莫泊桑有点卖弄技巧。其实意义不大。编  相似文献   

20.
对《项链》的价值意义几十年来一直是一种单一的评价——“讽刺了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这种说法没有作品依据和作者思想依据,也没有现实意义,《项链》的价值意义是多重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项链”所蕴含的宿命含义;“欧·亨利式的结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