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乡村社会结构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逐渐进入重大转型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工的出现、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城镇建设等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为乡村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到异质多样性社会的过渡和转变带来了动力和契机,乡村社会结构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结构发生局部性变迁的性质,引发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非政府主导的社会流动。大规模、自由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进步重要特征。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选择机制.挑战传统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中的先赋性和后致性因素,对社会的结构性流动具有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失范的类型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中,社会分工和社会流动加快,社会失范现象大量出现,可以分为5种类型。涂尔干从社会分工和工业社会角度,韦伯从文化结构角度,默顿从结构与功能角度对社会失范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4.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和忽视的问题,而教育则是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通过分析教育在社会分层流动中的作用,引发我们对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的深刻思考,从而为可持续发展与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女性社会流动与成人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流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女性社会流动是社会流动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改革开放后,我国女性就业率越来越高,垂直流动明显增多。但是,我国女性社会流动以水平流动为主,就业层次偏低,相对城镇女性来说,农村女性向上流动的机会更少且回流现象比较严重。成人教育是社会流动女性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最佳选择,是她们实现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因此,成人教育在促进我国女性社会流动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从理论到现实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首先认为,社会流动是社会转型的标志和机制,社会流动程度与社会开放乃至社会转型程度成正比,合理的社会流动可形成新陈代谢、拾遗补缺和促优汰劣的社会机制。另一方面,转型过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其社会流动状况。其次,文章从社会现实出发探讨了本世纪末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流动。认为:80年代中国的“流动热”和“流动潮”既表明中国社会正以强劲有力的步伐步向开放、迈向现代,又表明社会转型或社会改革在行业、地区及单位严重失衡;90年代中国的三大基本阶层即农民、工人和干部的流动则与改革的深浅和利益的得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曹晶 《教育学术月刊》2007,(1):76-78,114
在社会全面转型过程中,农村教育由于受到再分配和市场两种机制的双重边缘化,而使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在城乡之间明显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强化了教育促进复制式社会流动的功能,而非替代式的社会流动功能。它直接带来的后果是农村教育中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兴起,并进而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全面受损。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当前的社会分层与流动问题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海外学者的学术争鸣中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高度,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也为社会分层研究的“本土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理论基础与方法论的探讨还存在许多等待我们钻研的焦点,社会分层研究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9.
钟艳华在2009年1月的《教育发展研究》中撰文指出.社会转型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大学扩招等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社会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兼具社会化功能和社会选择功能。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和转型,高等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日渐重要。与此同时,市场转型、社会结构定形和竞争规则的公开透明,使得高等教育的等门槛效应和作为社会竞争的符号作用在上升,而农村学生透过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在减弱,城市社会的精英循环和地位再生产趋势在不断加强。高等教育推进农村大学生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弱化,间接也造成了高等教育社会化功能的衰退,从而使得大学问题日渐增多和复杂。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世界教育与发展的共识。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模式,弱化了时空限制,利用移动学习技术可以构建出理想的学习环境、可以为全民学习、个性化学习、有效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还处于发展与完善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新形势下如何完善移动学习的不足,利用移动学习技术更好的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型社会服务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移动技术的泛在性、及时性、交互性和多媒体性对于变革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与课堂教学实现优势互补。社会文化理论和移动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前的移动自主学习、课中的教师教授与学生互动、课后的移动式合作学习以及贯穿课堂内外的形成性评价等环节。在两组大学生教学班级中应用该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证明:混合式听说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方面更具优势,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成绩,教师在该教学模式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不确定。这种移动性和不确定性给移动通信带来市场和挑战的同时,也为位置服务业务的开展和扩大带来了无限商机。正是基于这一点,产生了基于定位的服务,即位置服务(Location ased Services,LBS)。随着市场对位置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LBS应用技术也日趋成熟。因此,提出来建立一个综合位置服务基础平台,用于解决越来越多不同市场的需求变化。于是首先介绍了位置服务技术的背景、系统的建设目标,然后阐明了建立位置服务技术应用平台的结构框架、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最后总结了设计和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的社会开始进入移动社交时代。为顺应这种趋势,现代企业需要重视基于移动社交工具(比如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的市场营销新方法。本文正是聚焦于微博、微信,现在国内两种最主要的移动社交工具,对企业如何利用移动社交工具营销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被列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程,其中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建设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城乡差距中的"数字鸿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在城市的优先发展更扩大了城乡"数字鸿沟",并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这样的形势下应加快新媒体在农村的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16.
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本介绍移动学习与移动教育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移动学习的理论基础,进而指出移动学习是知识经济社会学习社会化与终身化进程中一种重要的新型学习范式。  相似文献   

17.
移动学习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设备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学习观和教育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习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移动学习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3G和各种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正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起了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热点。而社会性网络服务(SNS)作为一种互联网方面的新型技术正逐渐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本文首先对二者各自的特点进行概述,其次分析二者强强联手的可能性,从而对构建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SNS移动学习平台的可能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手机短信息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目前手机短信息流行的现状,提出了短信息普及的原因;从冗余信息,虚假诈骗性信息,危害国家安全的反动政治信息,恫吓、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信息,淫秽色情信息,破坏性信息等方面分析了不良短信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时从手机运营商、政府、手机制造商和手机用户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影响全社会,给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正视并面对这种挑战,有效利用好新媒体,对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