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工程素质、能力、知识的食品工程类技术人才,通过建立实践技能的培养、工程训练、创新能力培养三层次三阶段的逐步深入的工程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2.
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工程素质、能力、知识的食品工程类技术人才,通过建立实践技能的培养、工程训练、创新能力培养三层次三阶段的逐步深入的工程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浙江大学工程博士教育在试点期间采取高标准选拔生源,精心设计培养过程,严格制定学位标准等措施,切实提升培养质量的做法,分析了工程博士教育在培养定位、校企合作、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体系衔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视角提出了推动工程博士教育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国内专家学者对于工程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教育政策和国外教育模式的初步解读上,对工程教育方面的定性研究较为有限。本文从工程教育起源出发,重点阐述了工程教育结构、课程体系及CDIO工程教育改革领域的系列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全球变革中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挑战出发,阐述了浙江大学在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和提升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的创新策略和实践成果。分析了浙江大学基于“工程师学院”破零散、破壁垒、破同质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范式,介绍了学校在创办实体化工程师学院、采用“项目制”培养模式、建设多基地大型工程创新与实训中心、开展全方位科教协同、产教融合育人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综合就是创造——综合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探讨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本质差异入手,对基于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和综合工程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新阐释,并对综合工程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突出问题、历史实践和模式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对综合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特色计划、出口通道等进行了设计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我国大力发展工程教育,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工程教育现状,讨论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对工程教育角色定位的促进作用,指出在现阶段,培养具有工程伦理、道德精神及人文素养的工程人才,是当今工程教育的现实使命,工程教育的角色与定位应从现行的培养科学家的模式中逐渐向培养工程师转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考,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任务及改革方向,初步构建了适应新形势培养工程人才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工程教育改革虽然涉及诸多因素,但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近年来,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日益深入,以兰州交通大学为例,该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军地合作培养模式、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把工程师培养作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相似文献   

11.
2004年,云南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开始研究并探索CDIO工程教育模式,2008年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结合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需要,创新性地提出SE-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应用于我院的教育改革中,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大纲、构建课程体系,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建立保障与评估改进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经过八年的建设和发展,符合新型软件人才培养要求的SE-CDIO工程教育模式不断走向成熟,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开创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本文系统地阐述了S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在目标体系、培养大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给出了全面的描述。通过对S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贯彻与发展思考,总结并展望了SE-CDIO模式今后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风向标。以我国正在进行的战略部署为契机,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教师选聘的新需求,提出新时期"双师型"教师选聘模式转变路径并建立理论模型,同时对模型进行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13.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这就需要培养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分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实施对教育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工程项目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工程教育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CDIO在中国(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在世界各地多所大学进行了实施并取得很好的成效。自2005年汕头大学率先实施CDIO工程教育改革以来,在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的指导和支持下,全国几十所试点高校和许多非试点院校实施CDIO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汕头大学等试点高校重新思考工程教育改革的模式与路径,对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与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行了重新构建,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标准、构建一体化课程计划、实施探究式教与学方法、建立保障与持续改进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创新。CDIO在中国的普及和实践,也为高质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对6年来CDIO在汕头大学及其它试点高校的实践和推广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中国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观察与思考,并对CDIO在中国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工科教师是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力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公立本科院校工科教师具有专业知识储备充足、海外经历与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等群体性特征;工科教师的工程教育理念与实践存在偏离、对工程教育改革既存在质疑又充满期待;工程教育改革的阻力与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都指向校企合作。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需要的并非局部的改革,而是整体的转型发展。政府与高校的协同互动是工程教育转型的最佳路径。其转型发展具体行动在于,需要创新工程教育理念、构建"双赢"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平台、培养教师的工程教育核心能力、建立符合工程教育特点的教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教育学、军事学以及生态学的视角对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改革进行理性思考,旨在分析任职教育改革的阶段性特征,明确任职教育改革的现实目标,提高任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CDIO在中国(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在世界各地多所大学进行了实施并取得很好的成效。自2005年汕头大学率先实施CDIO工程教育改革以来,在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的指导和支持下,全国几十所试点高校和许多非试点院校实施CDIO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汕头大学等试点高校重新思考工程教育改革的模式与路径,对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与相应的管理机制进行了重新构建,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标准、构建一体化课程计划、实施探究式教与学方法、建立保障与持续改进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创新。CDIO在中国的普及和实践,也为高质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对6年来CDIO在汕头大学及其它试点高校的实践和推广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中国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观察与思考,并对CDIO在中国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通过对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从与卓越计划的比对中确证了以往办学探索的积极意义,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培养具有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工程人才,探索出了具有学院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杨宇 《教育教学论坛》2015,(10):218-219
为强调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强调教育过程的阶段性、延续性,本研究尝试以过程教育为基础,实现教学阶段必须由能良好控制的实践单元组成的教育目标。通过对"六个节点,两条路径"实践,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技能培养路径的构建,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亲临生产一线接受职业技能培养和企业文化熏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科技与教育领域的智囊机构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规划和研究报告,旨在推动美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提升工程和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美国工程院发布的《2020工程师》等5个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了当前美国工程教育改革中的五大特征:超前设计、强化基础、回归实践、创新模式、系统集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五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