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佛教寺庙文化、民间文学艺术、民俗文化、文物古迹等等构成了甘孜藏区丰 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是实施资源开发型战略的重要内容,对西部大开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有重大意义。树立全新的文化观念,强化文物保护,有效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对于加强甘孜藏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甘孜藏区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博大精深的康巴文化成为甘孜州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甘孜藏区人文旅游资源,根据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域特色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分为9类:历史文化遗址遗存类;民族风情与民俗节庆类;建筑文化类;名镇名村名寨;红色文化资源类;民间信仰类;服饰文化类;饮食文化类;地域特色文化类。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部基础教育新课标提出的明确要求。甘孜藏区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民族团结、传承藏民族文化的重任所在。甘孜藏区开发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既有资源优势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需要甘孜藏区教育者站在巩固民族团结、实现中国梦的高度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奉献。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藏区三大古文化中心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流迁徙的大走廊,多元文化并存,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文化艺术传统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甘孜州广播电视媒体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应加强媒体传播能力建设,创新民族文化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使甘孜州广播电视台成为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流阵地。  相似文献   

5.
张琪 《现代企业教育》2012,(15):171-172
西部大开发实质是对资源的开发,甘孜藏区在资源开发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中以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为主要开发项目。然而,在这两种资源的开发中关于利益分配的问题也十分凸显。因此,对甘孜藏区的矿产、水电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进行研究对促进地方经济效益和社会和谐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的资源,将文学知识与人类优秀文化相结合或交叉运用所形成的学科运用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这不仅能理解文学的概念、行为、表现,也能了解与语文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由于各地的文学都是平等的,异域文化中的民族民间文学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除与其他地域文化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外,在文化价值上也是平等的。当然外来文化给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带来正面影响和积极贡献,同时也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着冲击、淡化、边缘化,而从语文教育学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文学,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族民间文学,能改变这一现状。从语文教育的课程资源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角度,对语文教育中引入民族民间文学课程资源,联系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文学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文献,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研究特点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要真正促进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必须加强从课程资源开发中挖掘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支持、加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样本选择推广、加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多元化研究、加强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建立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方式对贵州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抢救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甘孜藏区教育在“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与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和《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相继颁布实施,为甘孜藏区教育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本力求从甘孜藏区的实际出发,通过对甘孜藏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夯实基础教育,做强做精高等教育”的对筻建议。  相似文献   

10.
康巴藏区拥有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既有以神山圣湖和寺院寺庙为代表的观光型旅游资源,也有以藏传佛教仪式和节日庆典为代表的参与型旅游资源,还有保健型旅游资源及购物型旅游资源。然而,藏传佛教是一种脆弱的"活体文化"。因此,康巴藏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应采取保护性开发,使其在促进康巴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让康巴藏区文化精华得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