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在《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33卷)出版发行之际,由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社科处共同主办的"侯外庐学术思想研讨会"于6月18日在西安隆重举行,共三十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中心主任瞿东林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谷嘉教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研究室主任张海燕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读后肖谢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史的研究,先后有江藩《国朝(清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要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对近代学术作出新的研究,确实有一定...  相似文献   

3.
正6月16日上午,由西北大学主办,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北大学社科处承办的《关学文库》、《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学术座谈会在西北大学隆重举行。《关学文库》编委会主任、《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主编、著名史学家张岂之教授,《关学文库》主编、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副主任徐晔,长春出版社社长郑晓辉,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来,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校长郭立宏、副校长  相似文献   

4.
侯外庐 ( 190 3— 1987)原名侯兆麟 ,山西省平遥县人 ,192 3年入北京政法大学法律系就读 ,192 4年又在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修历史学。 192 7年赴法国留学 ,在巴黎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192 8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不仅是 2 0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而且是一位具有独到见解的卓越的教育家。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以及教育思想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很有价值的遗产。193 0年 ,侯外庐从法国留学回国 ,先后在哈尔滨政法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校任教授 ,同时…  相似文献   

5.
一部开拓性的小说史学著作──读《小说史:理论与实践》余三定陈平原的新著《小说史: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文艺学著作。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文学史眼光"。这是全书立论的基础,主要论治史者的素...  相似文献   

6.
黄仁宇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独特的视角以及流畅的运笔,撰写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史学著作,主要有《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及税收》、《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大历史》以及《放宽历史的视界》等。他的书内容丰富,有趣味,少说教,可读性强,尤其是他所阐述的大历史观,让许多读者感到新鲜并受到启示。  相似文献   

7.
侯外庐先生等的《中国思想通史》是一部系统完整且具特色的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共五卷六册,二百六十万字。  相似文献   

8.
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侯外庐学派的开创者,侯外庐先生(1903—1987)的学术成就影响深远。侯老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提出亚细亚文明的早熟特点;在文明发展的路径上,提出了亚细亚的古代是唯新路线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北大史学研究的优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是母校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我谨以此小文作为向母校祝贺的一份薄礼。本世纪初,有远见卓识的学问家、思想家提出中国传统史学向新史学发展的主张。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一文,主张建立国民为主体的史学。同年,章太炎致函梁启超,说他准备编写一部新...  相似文献   

10.
两宋时期是我国史学迅速发展,史学繁荣的历史时期,著名史家及具有深远影响的史籍名著大量涌现,产生了纪事本末体、纲目体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书编纂体例,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蜀鉴》是宋代四川史学家郭允蹈所撰专记蜀中之事的著作,此书集中反映了郭允蹈的史学思想。本文试以《蜀鉴》为中心对郭允蹈的史学思想进行探讨,探寻南宋时期知识精英阶层忧患视域下的史学经世思想。  相似文献   

11.
來新夏 《中国文化》2011,(1):189-191
1942年夏,我负笈京华,就读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始列陈垣先生门墙。陈垣先生为史学大家,时皆尊称援庵先生。入学后,历年得聆援庵师亲授《中国史学名著评论》、《佛教史籍概论》及《史源学实习》诸课程,获益滋多,为我一生从事学术工作奠定初基。援庵师著述闳富,所著《元也里可温教考》、  相似文献   

12.
<正>"启蒙"一词源自18世纪西欧的"启蒙运动",这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对封建意识形态发起的全面批判。侯外庐先生在抗战期间完成的《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首次提出了"早期启蒙说"。他立足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面对思想界出现的混乱与争论,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史与思想史  相似文献   

13.
正一、被构建的新史学前史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开篇即说:"浙东之学,虽出婺源,然自三袁之流,多宗江西陆氏",将朱、陆二大家看作是浙东学术的源头,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浙东学术概念似乎并不相同。一般所认为的浙东学术当指以南宋吕祖谦、陈亮、叶适等人为源头的,以史学传统和事功观点为特征的学术。  相似文献   

14.
《后汉书知意》是刘咸炘《四史知意》之一。刘氏博采众家,引证丰富,从史法和史识的角度对前人关于《后汉书》的研究进行史学批评和辨析,并对《后汉书》的篇体和识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本文以《后汉书知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后汉书知意》的撰写原因和体例,从史学史角度探讨刘咸炘著史需明确史体,读史应察变观风重源流的史学观,从中可见刘氏的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朱清如 《华夏文化》2000,(3):19-20,12
唐初(高祖、太宗、高宗时期)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位置,修史堪称发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修史书高潮。纪传体“正史”大量涌现,计有《晋书》130卷、《梁书》56卷、《陈书》36卷、《北齐书》50卷、妇《北周书》50卷、《隋书》85卷、《南史》80卷、《北史》100卷,共八部。除“正史”外,还有纪传体国史和编年体实录问世: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兴起,初步构建起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城市史学之兴起与专业性研究机构的建立、研究队伍的构建、全国性专业学会的建立、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专业性期刊杂志的创办等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而"三大体系"的建设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初步形成了理论模式和研究范式。新时代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城市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就必须要加强研究方向的凝炼、学术队伍和科研基地的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推进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提高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显示度,加大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从而推动中国城市史学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大学教书,很然自地关心大学文、史、哲人文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由于我们从事的专业属于历史学,因此也特别关注史学方面的学术进展。20年来(1978-1998),高校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将平时读书札记稍加整理,以“喜看史学百花”为题发表出来,供朋友们参考。一、对历史学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自觉对历史学自身的反思,20年来已取得了较大的突破。1976年后,中国史学界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恢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科学性,批判和消除文革给历史学造成的恶劣影响。多数历史学家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有关论述,认为不能对历史…  相似文献   

18.
黄熙 《华夏文化》2023,(3):62-64
<正>自侯外庐先生提出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来,这便成为了思想史研究的一大范式。张岂之先生指出:“将社会史的研究和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是侯外庐学派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也是侯外庐先生和他的合作者在史学和哲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张岂之:《儒学·理学·实学·新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5页)在思想史的研究中,应当做到返本开新,坚持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并在新的时代发挥出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史学与科学     
研修史学者,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历史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不易准确而明白回答的复杂问题。近代以来,西方不少历史学家通过撰写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对此进行了长时间热烈的讨论。但是,学者们仍然意见纷歧,莫衷一是。中国的历史学家在对此问题的探讨中,基本形成这样的认识:所谓历史,就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或对以往实际发生事件的记录。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这就是以往实际发生的事件。而中国“历史学之父”司马迁在其所著《史记》中,就记载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大致过程。“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历史事件,实际上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已经消逝于天地之间,永远不可能重演。  相似文献   

20.
唐朝在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以特有的光芒熠熠生辉,成为我国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其史学和文学艺术的成就试作探讨。唐朝的史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八部纪传体正史著作及两部史学新著的完成。唐朝建立之初,唐高祖即接受了秘书丞令狐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