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叫卖市声之祖敦煌遗书中的店铺叫卖口号□李正宇《左传》昭公三年(前539)晏子对齐景公已有“小人近市”之语;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又曰“小人喻于利”;《汉书·食货志》载“法律贱商人”。在士人心目中深深种下了轻商观念,对商贾货卖...  相似文献   

2.
冯保善 《寻根》2005,(4):84-94
“山人”一词,见之于文献记载,当以《左传》为最早。“昭公四年”有载:“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这里的“山人”,又称虞、山虞、司木,是一种职官名,掌管山地政令,  相似文献   

3.
开封斗鸡     
史爱君 《寻根》2020,(1):138-142
两千多年以前,斗鸡就出现在我国的渭河与黄河流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就有记载:“季、之鸡斗,季氏介其鸡,氏为之金距。”《列子》中载有西周宣王时期饲养斗鸡之事,宋代周去非在《斗鸡》中详细记载了斗鸡的饲养、训练之法与比赛招数,明代高启著有《书博鸡者事》,清乾隆年间佚名《鸡谱》等也都详细记载了饲养斗鸡之法及饲养经验。  相似文献   

4.
朝、聘,在文献中时有连称,如《左传·襄公八年》:“公如晋朝,且听朝聘之数。”以至不少人认为朝、聘是一回事。毋庸讳言,朝与聘的确有相似之处,二者的某些礼仪和功能相近甚至相同。但究其实,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文献中虽不乏朝聘连称者,但更多的是将二者予以区分。这便是本文将朝礼与聘礼分别探讨的缘由所在。楚国的朝、聘之礼是源于周礼的。周代的朝、聘,于五礼之中缘属宾礼。《礼记集说·聘义》陈浩注引吕氏之言说明了朝、聘的类别:“天子之与诸侯、诸侯之与邻国,皆有朝礼、有聘礼。朝则相见,聘则相问也。朝、宗、觐、遇、会…  相似文献   

5.
《尚书·皋陶谟》载:“(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史记·夏本纪》载:“禹日:‘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竹书纪年》载:“禹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相似文献   

6.
《赵氏孤儿》在西方□陈萍《赵氏孤儿》是元杂剧家纪君祥根据《左传·宣公十二年》和《史记》等文献而编写的一出悲剧,记述的是春秋晋灵公时,赵盾与屠岸贾两族之间因政治斗争而发生矛盾冲突,权臣屠岸贾杀戮赵家满门300余口,赵家门客程婴、公孙杵臼等,以忠勇气概,...  相似文献   

7.
斗鸡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世界性娱乐活动。从历史上看,上至帝王将相、文士武夫,下到贩夫走卒、市井小儿,都曾对其发生过浓厚兴趣。甚至由此还演绎出各种故事,如希波战争时,希腊一位将军就曾组织将士观看斗鸡以鼓士气,结果大胜,而这也成为后来雅典每年一度斗鸡比赛之源头。在中国春秋时期,斗鸡曾引发季氏与邱氏的战争(《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还一度是唐明皇放纵生活的见证(《明皇斗鸡图》),  相似文献   

8.
张毅 《中国文化》2013,(2):53-63
童书业对《左传》的研究,无疑是现代《左传》研究中最富有价值和启发性的部分。在他的研究中,对古史传说的考证占有相当的比重(若将《春秋左传研究》与《春秋左传札记》合而观之,约占两书全部篇幅的十分之一),内容覆盖三皇五帝直至夏、商两代,下与西周的历史考证相衔接。从这部分卓越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左传》所载古史材料的学术价值,也不难看出童先生对其价值的了解和重视。但是,如果通读《春秋左传研究》及《春秋左传札记》,难免会觉得,他对这些古史材料的态度,略存一丝矛盾。在《春秋左传札记》"春秋时之学问"条,他谈到当时典籍之稀少:  相似文献   

9.
孔子说自己十五岁便有志于学问。这学问就是以礼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孔子生长于鲁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在政治上虽不是强国,但在文化上却是东部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因为鲁国保存着西周的礼乐文明,当时的人认为"鲁不弃周礼"(《左传》闵公元年),"周礼尽在鲁"(《左传》昭公二年)。孔子批判职业性的"师儒",又将师儒传播的文化遗产进行改造和提升,创立儒学。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北京大學入藏的西漢竹書中,有一種題爲《周訓》.其基本情况,我們已經向學界提供了初步的介紹① .北大竹書《周訓》内容,是周君主昭文公對共太子的訓誨.訓誨每月一次,所以《周訓》結構也以月份為綱,每月一章.各章照例以"·維歲某月更旦之日,(龔)太子朝周,昭文公自身貳之,用茲念也"開頭,以"已學,太子用兹念斯.乃受之書而自身屬之曰:汝勉毋忘歲某月更旦之馴"結尾.十二月之外,還有"閏月"一章.每章都以圓形墨點"·"開頭,作為分章符號.  相似文献   

11.
温故而知新     
我国古代的辩证和谐观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春秋时期,文化思想上有两个相对的概念:“和”与“同”。晏子曾用君臣的关系来说明“和”的真实含义,同时又批评梁丘据就“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为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同”是单一,否定事物的多样性;“同”是盲从,否定人的独立思考。与此不同,孔子主张“和”,他的名言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事物的丰富性;“和”又是独立思考,表现了人的智慧。因此,…  相似文献   

12.
《寻根》2020,(3)
正"疟"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疾病,据记载,周武王姬发"克商之二年,即病疟"(张萱:《疑耀》卷二),虽不能确定属实,但先秦文献如《左传》对此病有所记录,出土简帛如上博简也有《景公疟》等篇,皆是旁证。可以说,"疟"贯穿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人们对它曾十分熟悉。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昌明发展,"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销声匿迹,而古病名  相似文献   

13.
芦笛 《华夏文化》2013,(2):45-46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忙于争霸,社会各阶层发生了急剧的变动。原来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不仅周天子难防诸侯的冷箭,如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陈、蔡、卫三国之师伐郑时,不仅兵败,还肩部中箭(《左传》桓公五年);诸侯国国君更是屡屡遭弑,  相似文献   

14.
陈婉 《华夏文化》2006,(3):9-11
“中和”的观念产生是很早的,《国语·郑语》中记载,西周时太史太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并指出“以他平他谓之和”,即把不同元素相互配合求得矛盾均衡统一称之为“和”,只有“和”事物才能发展。他强调多样统一的和谐美,根据“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他提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认为同一种音、色、味的数量增加,不会有悦耳的音乐、华丽的文采、可口的味道出现,只有多样的声音、文采、味道各自的和谐统一,才能产生美。以“和”为美是史伯美学思想的核心,继而运用和申发这一见解的是晏子,《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婴论稔:“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翻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于,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以水济水”、“琴瑟专一”,是同类事物的简单重复,不能让人产生美感,只有五味相济、五声相和,将多种不同甚至对立的困素综合调和,才能给人感官的愉快。晏子认为为政亦如“济五味、和五声”,必须兼听不同的见解,以使政通人和,臻于美政。由此可见,史伯、晏子都把“和”与“同”视为两个对立的观念,而且尚“和”弃“同”。孔子、老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老子论天地万物的起源,即认为是两种对立因素“阴阳二气”相中和的产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即阴阳会合之气,中和之气。阴阳是两种对立的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北京大学人藏的西汉竹书中,有一种题为《周训》。其基本情况,我们已经向学界提供了初步的介绍①。北大竹书《周训》内容,是周君主昭文公对共太子的训诲。训诲每月一次,所以《周训》结构也以月份为纲,每月一章。各章照例以·维岁某月更旦之日,龏太子朝周,昭文公自身贰之,用兹念也开头,以已学,太子用兹念斯。乃受之书而自身属之日: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北京大学人藏的西汉竹书中,有一种题为《周训》。其基本情况,我们已经向学界提供了初步的介绍。 北大竹书《周训》内容,是周君主昭文公对共太子的训诲。训诲每月一次,所以《周训》结构也以月份为纲,每月一章。各章照例以"·维岁某月更旦之日,龏太子朝周,昭文公自身贰之,用兹念也"开头,以"已学,太子用兹念斯。  相似文献   

17.
正历史上,严格的社会等级将尊卑礼制渗透到民生各个层面。《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唐时王朝强盛,封建等级制度严整,一个人的生前言行和身后评价皆应遵从社会礼俗。除了从墓志文中数量庞大的丧礼词和品评词可以观察等级问题,墓志撰刻者自称词亦能体现出人际等级的礼俗问题。这部分词语虽数量有限,却值得留意。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周代以礼治国的主要思想内涵,《诗经·大雅·卷阿》道破其中奥秘:"有孝有德。"即周礼是从祖孝先王,发展出礼制亲亲尊尊的等级建构,天子、诸侯、大夫等各个阶层等级分明;又从敬天有德保民,为这种等级建构提供了一种正当性的根据,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这样的理论构建,其目的正是为当时的西周统治服务。然而,周人"有孝有德"礼治思想指导下的政治实践,到春秋时期却面临着两重困境:第一,  相似文献   

19.
许竟成  彭大国 《寻根》2007,(6):117-118
一期思,其地在淮河西部南沿,《山海经·海内东经》于"汝水入淮"下记载:"淮在期思北。"期思建县,早在春秋中期。《左传·文公十年》载:"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  相似文献   

20.
王使臻  王使璋 《寻根》2010,(5):41-49
<正>我国古代的书信多称"书"或"尺牍"。在先秦时期,《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春秋时期大夫们以"书"用于通信往来,如"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在秦汉时期,将书写在长度约一尺的简牍上的用于往来传递信息的文字泛称为"尺牍"。秦汉时的"尺牍"既包括官曹文书,也包括私人书信。魏晋以后,"尺牍"一词渐指代私人间往来的书信。但无论是官府的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